金庸武侠与武林现实的差异(上)
2020-07-14龚鹏程
龚鹏程
武术向来分练法和打法,练法是练套路、练式子,以长功力、熟悉身法步法拳法为主。打法则不然。像金庸写王剑英兄弟与胡斐对打时,那就纯是练法而非打法。
金庸写的查拳、弹腿、华拳、闯少林、疯魔杖、六合刀、鲁智深醉拳、太极拳、八卦掌等,我小时候恰好都练过,因此看来格外亲切。旧时摩挲于图谱者,今又可玩味于小说,感受自与一般人不同。一般读者或许更津津乐道降龙十八掌之类虚构的武功,我则对实际的拳法更感兴趣。
但是,我对武术的理解与金庸有些不同,觉得他写得有点问题。
1.练法与打法不分
如《飞狐外传》第一回徐铮打查拳,从起手式写起,一式式打去;商宝意练弹腿给徐铮看,也从第一路第二路一一练去;就是胡斐打华拳,亦仍是从第一招打起。这在演练时固然没问题,交手时却绝不可能用这样的套路式打法。
武术向来分练法和打法,练法是练套路、练式子,以长功力、熟悉身法步法拳法为主。打法则不然。像金庸写王剑英兄弟与胡斐对打时,那就纯是练法而非打法。《飞狐外传》第三章:
王剑杰自幼在父亲监督之下,每日清晨急奔三次,每次绝不停留地奔绕五百一十二个圈子,临睡之时又是急奔三次。这功夫从不间断,每天大圈子、中圈子、小圈子一共要绕三千余转,二十余年练将下来,脚步全已成自然,只须顾到手上发招便行……那凳子有五尺来长,王剑杰若再绕着转动,转的圈子太大,跟他二十多年来所练的圈子大小不同,这是熟练了的功夫,临时改变不来……王维扬教子习艺之时,规定极为严厉,不得有分毫差失,偏生这大儿子又是天性固执,临敌时脚下定须踏正方位,才肯出招。
八卦拳如果应敌时如此大跑圈子,非被揍惨了不可。金庸以此写王氏兄弟食古不化,甚是!可惜写张无忌、胡斐、周仲英等人时却未注意到这一点。像周仲英跟陈家洛对战,高手过招,而竟依着拳谱所载套路一式式打下来:
周仲英按着少林礼数,左手抱拳,一个“请手”……一招“左穿花手”,右拳护腰,左掌呼的一声,向陈家洛当面劈去……陈家洛一个“寒鸡步”,右手上撩,架开来掌,左手画一大圆弧,弯击对方腰肋,竟是少林拳的“丹凤朝阳”……周仲英“咦”了一声,甚感诧异,手上丝毫不缓,“黄莺落架”“怀中抱月”,连环进击……第一路“闯少林”三十七势未侠得一半,陈家洛已处下风。
看得出作者是拿着拳本子在编故事,练武人其实无这般对打法。《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也是这个毛病:
张无忌……招招都使张三丰所创太极拳的拳招,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待使到一招“手挥琵琶”时,右捺左收,刹时间悟到了太极拳旨中的精微奥妙之处。
许多人都不知道拳法有练法与打法的分别。练时有定式,打时无定型。因此打架时绝不可能如张无忌这般照着太极拳的式子一式一式打下去。
再者,就是散用各式,也与练时不同。如练时,太极拳的“白鹤亮翅”是左搂、右棚、向上挑打的,设想敌人以左掌右腿攻我而我防御之。在打时,这一招因时因机,可能变为:左手提臂上挑,架起对方右腿,右手由棚变为向右侧猛采,以使对方倾跌。也可以变成:对方以右冲拳击我时,我左手采拿其腕,右手则以腕背迅击其下颏。又,若对方仰身退避,我可上右弓步入其档,右手仰掌以大拇指及食指扣其咽喉。此式前脚为虚步,但对敌时也可以变为提膝,撞击对方的档或腹部。一式可化为五招。
凡此皆打法之应用。一般练拳的人皆只知依着式子比画,不知打法,故其拳皆不能实战。金庸也不知这打法与练法之别,以致写打而竟只是照着拳谱练套路。
2.拳理与拳派不合
作者依拳本子作小说,本身又未真谙技击,因此所叙拳理有时可商。如赵半山论阴阳诀:
“万物都分阴阳。拳法中的阴阳包含正反、软硬、刚柔、伸屈、上下、左右、前后等等。伸是阳,屈是阴;上是阳,下是阴。散手以吞法为先,用刚劲进击,如蛇吸食;合手以吐法为先,用柔劲陷入,似牛吐草。均须冷、快、脆。至于正,那是四个正面,隅是四角。临敌之际,务须以我之正冲敌之隅。倘若正对正,那便冲撞,便是以硬力拼硬力。若是年幼力弱,功力不及对手,定然吃亏……若是以角冲角,拳法上叫作‘轻对轻,全落空。必须以我之重,击敌之轻;以我之轻,避敌之重。再说到‘闪进,二字,当闪避敌方进击之时,也须同时反攻,这是守中有攻;而自己攻击之时,也须同时闪避敌方进招,这是攻中有守。此所谓‘逢闪必进,逢进必闪。拳诀中言道:‘何谓打?何谓顾?打即顾,顾即打,发手便是。何谓闪?何谓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若是攻守有别,那便不是上乘的武功。”这番话只将胡斐听得犹似大梦初醒。赵半山又道:“武功中的劲力千变万化,但大别只有三般劲,即轻、重、空。用重不如用轻,用轻不如用空。拳诀言道:‘双重行不通,单重倒成功。双重是力与力争,我欲去,你欲来,结果是大力制小力。单重却是以我小力,击敌无力之处,那便能一发成功。要使得敌人的大力处处落空,我内力虽小,却能胜敌,这才算是武学高手。”
“乱环诀”和“阴阳诀”,是金庸瞎掰的。金庸本来就对太极拳情有独钟,《金庸谈太极》曾说:“太极拳的基本构想在世界任何拳术、武功、搏击方法中是独一无二的。我相信这是老庄哲学在拳术中的体现。用在政治上,那是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用在拳术上,便是以柔制刚的太极拳……基本要点是保持自己的重心,设法破坏对手的平衡……所以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四两拨千斤、后发制人……保盈持泰,谦受益、满招损,那正是中国人政治哲学、人生哲学中的要点。”(《天地报》第4期)
其实老庄皆不讲太极,讲太极的是《易经》。故说太极拳创自张三丰、体现了老庄哲学,都是没根据的。
而且,作者忽略了太极拳的道理在拳术中其实是个例外。当年王宗岳论拳时,即是深有感于一般搏击均是以快打慢、以力大胜力小、以强打弱,故别创一种以柔克刚、舍己从人之法。此法之用力用劲、观念及技法便与其他拳术不同,所以不能拿来当作武术之一般原理或通则。强调用劲须“空”,更是不能用到其他一般拳法上去的原则。
依金庸书中所述,胡斐的胡家刀法,乃至袁紫衣、苗人凤之武功,也仍是以快打慢的,与太极之法实相枘凿。只因太极拳家对其拳理阐述较详,便于采择,少林等外家拳术较少谈玄理,故小说家径以太极之法来讲论,而不知此间大有门庭之异。
查拳、弹腿、华拳都要求挺胸、展肩、收腹、塌腰,太极拳则要求含胸、拔背、收胯、敛臀,身形截然不同。动作方面,查拳、弹腿、华拳闪转腾挪、兔起鹘落、节奏强烈,也绝不讲松、空。发力的方式亦不一样,太极拳曲蓄有余,查拳等则发力直尽。
故以太极之理去打其他拳,乃是不通的。所谓“各拳各理,各门各法,各庙各菩萨”,绝不如外行人所以为可以一通百通,或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原理与方法。就是太极拳,陈、杨、吴、武、孙各派,用劲用力、身形步法乃至拳理拳意亦皆迥异。如无这些差异,也就不会分化成这么多派别。
又,《飞狐外传》描写燕青拳:
马行空号称“百胜神拳”,少林派各路拳術,全部烂熟于胸,眼见查拳奈何不得对方,招数一变,突然快打快踢,拳势如风……使的是一路燕青拳。那燕青是宋朝梁山泊上好汉,当年相扑之技,天下无对。这一路拳法传将下来,讲究纵跃起伏、盘拗挑打,全是进手招数。
依他此处所述,燕青拳乃是风格不同于查拳的一种快拳,强调纵跃起伏。其实燕青拳跟查拳风格近似,均为长拳体系。故由查拳转为燕青拳,根本谈不上“招数一变”。若要细分,则快打快踢,拳势如风,讲究纵跃起伏、盘拗挑打,全是进手招数的反而是查拳。燕青拳较为轻灵敏捷,身法以藏、闪、拧、抖为主,步法以踪、跳、偷、提为主。金庸讲错了。
(未完待续)
(编辑/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