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0-07-14邱月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8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高校音乐

邱月

摘要: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脊梁,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与美育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有利于加大对学生的美育教育力度,也是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体系的关键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爱国情怀都有着重要作用。目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现实困境依然存在。文章以音乐类课程为例,就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梳理回顾,对目前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分析研究,提出有效对策。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音乐;教学

艺术教育是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是高校对在校生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大学生人文素质、艺术修养养成的重要手段。重视公共艺术教育有利于学生保持身心健康,养成良好习惯。我国始终关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并制定众多的方针政策指导学校开展美育教育活动,为学校美育事业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成熟方案。

一、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发展历程

(一)系列相关文件

自2002年以来,教育部及其他相关职能机关日益关注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并根据全国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进展情况不断提出指导意见,自2002年至2019年,主要颁布了五大美育政策。2002年《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是教育部首次颁布的关于艺术教育的成文文件,在此规程中并未把艺术教育按受众群体的不同而分类设置,而是将艺术课程列为中小学期末和毕业考查科目,并且未针对高等院校的艺术课程作出具体要求。

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下述称作《指导方案》)是针对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修订的文件,重点是将公共艺术课程添加到普通高校的教学目标中,主要内容是课程性质、需要达成的目标以及怎样实施、配套方案等,内容详细且具体,已成为教育部门制定且颁布的有关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首个正式文件。文件中充分肯定了公共艺术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之后教育部等有关职能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专门针对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相关文件政策,比如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2019年我国有关部门制定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下述称作《意见》),《意见》是在之前的《指导方案》等相关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针对十八大以来高等学校实施美育教育而提出的指导意见,全文就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在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主要举措以及组织保障四大方面做出了十四个小点的全面部署。

(二)具体要求

自2002年以来,教育部和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出台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等五个主要文件指导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这些文件既有时间、课程、学分等层面的延续性,也有课程设计要求、師资队伍等方面改革突破的新举措,为了更加清晰的了解这些数据情况,从印发机关、适用范围、课程设置及要求和师资队伍等几个方面对以上五个文件进行横向比较,汇表(此表格中内容均摘自教育部和中央人民政府官方网站文件)如下:

五大文件是国务院和教育部根据全国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开设和实施情况而作出的具体指导政策,并结合时代背景与美育教育推进情况在课程建设、学分要求、师资队伍配置、科研要求等不同层面的侧重要求。自2006年《指导方案》颁布以来,全国高校普遍开设公共艺术通识教育课程,除艺术类专业院校外,大部分普通高校将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课程作为选修课程或者限定性选修课程,基于《指导方案》中对于课程设置的详细要求可知,“音乐鉴赏”和“艺术导论”等八门相关课程已作为限定性选修内容。此外学校也可以参考现实情况开设不同类型的课程,比如艺术史论类、实践类等不同类型和主题的课程等。根据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现状,国家也开始修订符合实际教育情况的正式文件。

2019年《意见》是截止到目前最为全面的指导性方案,它结合新时代的背景特点,在总结了十余年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开展成效的基础上提出适合当下高校的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普通高校要把艺术教育的对象扩大为全体学生,不仅是针对有特长或者参加艺术社团的学生,还要作为普及教育推广,并改变原先单一的课程教学的教育机制,在2006年《指导方案》的基础上进修订,对学分也有了明确严格的规定,这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开展困境

在2006年《指导方案》正式制定与执行之后,国内非艺术类高校都响应了文件要求,增加了公共艺术课程,特别是开设文件中课程设置要求的八门限定性选修课程,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现实困境。

(一)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置不合理

自2006年教育部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出台一系列相关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指导方案以来,各大高校普设公共艺术课程,但不论是对教师群体还是普通学生,对选修类的艺术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本文将音乐类课程作为案例,大多数学校增设的音乐鉴赏类、音乐实践类和史论类等不同类型以及主题的课程,在具体开设过程中,大部分课程为赏析类的理论课和表演类的实践课程,要求较为宽松,教学方法和形式也较为单一落后,特别是在理论类课程教学时容易形成“看电影、听音乐”的情况,没有真正达到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目的,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无统一教材和教学标准,教学内容较为宽泛和自由。受众群体为没有专业素养背景的非艺术类学生,原则上要求各高校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教材或者自编讲义进行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选择的教材和讲授的内容等都不相同且自由度较大,所以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和连贯性较难宏观把控,教学效果也令人堪忧。

(二)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影响教学质量

目前我国高校公共艺术类选修课程大都为公选课,对授课教师资质要求不高,不少高校专任公共艺术教师较少。为了响应教育部相关文件的开课号召,我校在全校范围内招聘具有艺术特长的兼职教师,与其它二级教学单位比较,公共艺术课程的授课团队在制定课程大纲、课程标准以及选择教材时缺乏必要的沟通和有效的教研活动,学情分析和备课不充分,进而影响教学质量及效果。

(三)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持续性发展不够

当前我国高校公共音乐课程与其他学科交流较少,基本独立存在,即使有交叉融合,也大都融合的比较生硬,没有在遵循艺术学科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与其他学科形成良性融合,在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时,缺乏深度与广度,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逆反心理,影响授课效果。艺术学科自身所具有的学科优势,是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发挥更大的美育教育和引领作用的,特别是在当前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倡导之下,若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或者其他主流学科交叉融合,必将大有可为。

三、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有效性对策

(一)强化思政引领,科学合理定位

2016年底,习总书记在国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就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学校思想政治事业事关培育的专业人才、怎样培育人才和为谁培育人才等本质性问题。因此,需要将立德树人当做教学的核心内容,将思想政治事业融入到所有教育中,始终坚持全程培养、全方位培养,奋力创造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良好状态。公共艺术课程就是根据宏观环境而设置的课程,各高校要根据现实情况开设相关课程。只有如此才可以解决艺术教育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如当前高校开设的思政课程大都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热情较低,如何将公共艺术课程变成受学生喜爱的思政教育课程,将教师想讲的知识转变为学生想要了解的内容,形成对学生的思想指导,培养他们的责任观念和爱国意识,达到润物细无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学效果,是高校公共艺术教师不断探索和追求的教学目标。

(二)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效果

优良的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是优质课程的先决因素,高校应着力结合实际情况,理清思路,通过建章立制,强化制度、队伍、载体和档案建设,不断理顺工作机制,打造良好的教学科研队伍。组织教师外出调研学习,深入了解优秀示范院校先进的艺术教育管理经验理念和体制构建框架,取长补短,因地制宜地运用到高校的教育管理中。大力支持教师发展,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提高学历,以教研室为单位,加大教学研讨,使磨课等教研活动常态化,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在授课时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资料,选取易于接受的知识点,运用通俗易懂的讲解方法,深入浅出,合理利用多媒体等其他辅助教学设备让枯燥的文本知识多样化展现,使学生易于接受,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三)引入红色文化,加强爱国主题教育

“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黨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的积极进步的文化。”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脊梁,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承担着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责任。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革命信仰和理想追求等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怀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工作者在课程中合理科学地引入红色文化部分,让大学生在了解艺术文化的同时,提升自身艺术底蕴和艺术修为,进而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心理素养,加强爱国主题教育。形式可以灵活多样,理论类授课时可增加红色文化内容的讲授部分,在实践类课程中则要更多的以感性体验为主,如排练经典革命话剧或舞剧、主题诗歌朗诵或绘画摄影作品展、演唱红歌等。

(四)完善美育场馆设施建设,普及艺术教育

由于艺术学科自身的特殊性,授课地点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需要专门的剧场和排练室。根据《意见》中提到的“四位一体”的普及性教育机制,艺术课程的授课地点更加广泛,对于学校而言,必要的场馆设施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保障,琴房、画室、合唱舞蹈排练室、剧场等相关场地的建设必不可少。各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美育场馆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必要的教学设施配套齐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深入挖掘、开展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使艺术教育形式多样,促进美育教育全面开展。定期举办相关的艺术节、展演、比赛、社会实践等活动,从不同层面促进普及推广艺术教育,以赛促练、以展促学,多样化地丰富校园文化,大力推进普及性艺术教育工作。

四、结语

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艺术教育,成果丰硕,在2016年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总书记强调:“在广大文艺工作者辛勤努力下,我国文艺界出现新气象新面貌,文学……艺术教育等都取得丰硕成果……为人民提供了丰富精神食粮,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魅力。”在新时代的今天,各高校更应高度重视高校艺术教育,加大教育投入,高校公共艺术教师应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能力,在遵循艺术学科规律的前提下,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打造精品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于艺术教育全过程,切实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质。以凝心聚力、务实创新为举措,把整合美育资源、打造美育特色贯穿于艺术教育课堂内外的全过程,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相信在全体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文化艺术也一定能够实现全面的复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营建,为实现全人类文化艺术的‘共创、共有、共享,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庄海龙.新时期高校红色育人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导师:吴锋教授),2018.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秦序.“中国乐派”的释义与历史定位[J].中国音乐,2019,(5).

[4]徐乾.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创新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

编辑∕李梦迪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高校音乐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