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黑龙江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机制研究

2020-07-14刘巨保孙明明王继红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8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研究生

刘巨保 孙明明 王继红

摘要:文章基于协同创新理念,以服务龙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高校人才智力优势,整合社会教育资源,调动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为建立适应龙江经济社会建设要求的深层次、全方位产学研联合培养应用型研究生模式和机制提出新思路、新机制和政策保障,推进研究生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促进龙江社会发展和经济腾飞。

关键词:联合培养机制;协同创新;研究生

一、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现状及问题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是我国实施人才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注重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自2016年10月起,笔者所在项目团队就《黑龙江省产学研联合培养应用型研究生》项目开展了大量的文献研究工作,并对企业负责人和专家、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及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通过上述研究,发现国内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校企直接联合培养模式、省教育厅主导下的校企共建基地培养模式、广东顺德工业设计研究院模式。合作模式也由单一的契约式发展为多样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校企直接联合培养模式在行业办学的高校中较为普遍,学科专业覆盖面较小,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参差不齐,合作长效机制不足。省教育厅主导下的校企共建基地培养模式由主管研究生教育的政府部门主导,相较于校企直接联合培养模式更加规范,培养的研究生质量得以有效保障,且数量也能在一定时期得到较好稳定。但是这些基地仍由学校牵头实施,企业(科研院所)的积极性波动较大,受企业经营效益和发展态势的影响较大。广东顺德工业设计研究院是以政府为依托,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新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该模式属于与区域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协作机制相对健全的培养模式,它将顺德企事业的项目需求与高校(教师、学生)科研需求结合在一起,使政府政策、主导职能能够充分发挥。就目前运行情况来看,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动力稍显欠缺,虽然国内各高校研究生进入基地的意愿比较强烈,但如何通过合作项目调动学校导师和企业积极性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协同创新是通过国家意志的引導和机制安排,促进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在协同创新视角下,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需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协同创新、互惠共赢”的原则,建立适应龙江经济社会建设要求的深层次、全方位产学研联合培养应用型研究生模式和机制。

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指导思想

政府主导,由省教育厅牵头,联合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等部门联合组建“产学研联合培养应用型研究生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通过政策引领、行政推动和投入拉动全面实施产学研联合培养应用型研究生工作。委员会下设各行业产学研联合培养应用型研究生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以黑龙江省重点发展的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为依托,将行业内的协会(学会)、多家企业、多家科研院所的需求与高校教师科研、研究生培养进行对接,在某一地区形成有助于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产学研交流体制和网络,加速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三、健全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机制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委员会负责政策制定、财政支持、项目规划和监督管理等。行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协会对上负责履行委员会下达的工作任务,反馈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效果,对下负责协调与高校群和实体群的对接、确立项目与培养专业和人数、日常管理与监督评价等。

(一)组织机构与职能

1.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委员会

委员会由省教育厅牵头,联合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等部门联合组建,负责制定适应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与以高级技术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科研和研究生培养计划,完善政策支持与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加大产学研合作的财政资助、项目规划、执行监督。各部门的主要职能如下:

(1)省教育厅学位办:牵头制定适应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及以高级技术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科研和研究生培养计划,全面统筹协调并组织实施产学研联合培养应用型研究生工作。

(2)省科技厅:负责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专项科研项目立项,并在其他科研项目中考虑研究生培养要素,制定有利于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相关政策,如优先立项、提高研究生津贴在科研经费中的支出比例等。

(3)省人社厅: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完善联合培养研究生落地人才就业和创业的相关制度。

(4)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制定有利于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及相关企业发展的倾斜政策。

(5)省财政厅:制定有利于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财政拨款和管理办法,如行业协会运行和管理经费、研究生津贴发放标准、企业税收优惠等。

2.行业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协会

委员会下设各行业联合培养应用型研究生协会,行业可以是我省重点发展的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如石油石化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绿色食品、医药、农林业等。

行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协会:以产业(行业)协会、龙头企业或优势高校为依托,将产业(行业)内的多家企业、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联合起来,组成产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协会,是实施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体单位,可以挂靠在龙头企业或优势高校,原则是政府主管下的单位。协会的主要职能如下:

(1)负责搭建资金、技术、人才及资源的共享平台。将行业内多家企业和科研院所的需求与高校教师科研、研究生培养进行对接,集成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各方的资源,推动项目研究进程和成果转化,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落地。

(2)负责科技项目的整合与发布、项目实施过程的监控与管理、项目开展的保障与协调以及项目经费的管理。

(3)将项目的总体实施效果反馈给委员会,提出针对科研、培养研究生计划和各项政策的调整意见。

(4) 培养研究生项目来源。其一是省级计划项目。包括:①黑龙江省重点产业项目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的重大项目;②解决产业发展中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类的项目;③社会效益显著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其二是企业自主项目。可以是企业生产和经营中的技术难题,也可以是提升行业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新技术项目等。

3.研究生培养高校

高校应积极改革和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和导师管理制度,使其适应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需求,鼓励和引导教师和研究生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提供宽松的培养环境和个性化突出的管理方式。

(1)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行跨时域培养。跨时域培养是突破一般的先课程学习、后学位论文研究的时间安排,研究生在培养阶段均可以选择课程学习,只要在答辩前修够学分即可。研究生可以根据产学研合作项目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还可以以项目为主线,选择相关课程学习,做到学和用并存融合。

(2)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要联系企业实际需求,开发出一套体现学科前沿性、实践性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课程体系,不断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充分发挥导向性机制作用,加大产学研合作项目成果在研究生测评中的分值或权重,或者专门设置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专项奖学金,用于奖励在此方面表现突出的研究生。

(4)改革师资管理制度。改革教师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参与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教师的待遇,鼓励在职教师到企业亲历工程实践或锻炼,参与课程改革和工程项目研发。改革高校教师评聘制度,将导师承担重大校企合作科研项目、解决实际问题所获成果、取得相关行业(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等作为支撑评聘的重要指标。

4.企业、科研院所

企业要注重专业人才培养和技术进步,从多角度保障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顺利开展。

(1)发挥企业优势和科技研发主体作用。利用企业规模生产优势,将存在的生产技术问题和人才需求,以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项目的形式提炼出来,为专业指导委员会提供项目、经费等。

(2)提供基地和项目。为研究生培养提供研究项目、实验条件和场所,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等。

(3)配备企业导师。建立和完善企业导师的选拔、考核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导师到高校开展学术交流、参与学生培养和学科团队建设等工作。

(4)提供就业创业机会。组织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成果在企业的转化和落地,积极吸收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的就业和创业。

(二)管理机制

1.签订联合培养项目意向协议

行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协会为组织实施单位,受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委员会领导,协会发布来自委员会的项目需求及协会内多家企业的自主项目需求,同时发布高校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及生源、优势科研方向及导师结构等資料。同时,组织企业(科研院所)和培养研究生高校沟通、交流,对于能够达成联合培养研究生意向的校企双方或多方应履行以下程序:完成项目研究计划书,明确双方的分工和投入;签订双方或多方意向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利益分配和成果归属等;将相关资料一并报送协会。

2.签订联合培养项目正式协议

协会组织专家对项目的意义和效果、企业培养研究生的环境条件、高校研究生生源及导师科研状况等进行评审。一旦项目通过评审,企业、科研院所与高校签订正式合作协议,并按合作协议开展合作。相关资料报委员会备案,并向社会公开发布。

3.协会实施监督与过程管理

协会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管。由协会根据项目承担方提交的年度进展报告,通过函评、会议评等方式,组织项目年度审查与评估。评估合格后,项目承担方才能继续开展协议事项,进行下一年度的研究生联合培养;若评估不合格,应进行整改,并削减下一年度联合培养研究生人数,直至终止协议工作。在项目结束后,项目承担方要提交项目总结报告,协会对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并经委员会同意,向全省公布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状况。

4.委员会总体评估与宏观管理

委员会根据协会提交的报告,组织专家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依据评估结果,结合研究生培养现状,可以动态调整项目的相关事项,并向社会公布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状况。

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政策保障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应以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为核心,其宗旨是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力和技术支撑。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关键是如何调动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的积极性,使其将优秀研究生和校内外导师、优质的校内外科研资源得到最大整合,培养出实用的高水平专业人才,研究出一批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这就要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营造出有利于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政策环境、监督和激励机制。

(一)优惠政策

1.财政政策

出台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相关财政政策和办法,一要确保各行业协会的正常运行、建设经费和来源;二要确保研究生在企业学习的各种经费、补助津贴标准和来源;三要明确全省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发经费中培养研究生的支出比例,如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就有这方面的规定;四要给予联合培养研究生企业多种优惠政策,达到国内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如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企业所得税减免、部分税款返还等。

2.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

进一步深化人事管理体制改革,一是放宽政府公务员、事业单位报名条件,不应以原“985”“211”“双一流”学校做限制条件,应该注重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与选拨,有利于各类学校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二是放开我省国有企业用人权,鼓励企业优先聘用产学研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三是实行更为开放的人才政策,依托产学研合作项目,采取联合攻关、技术咨询等方式,鼓励校企间、省内外柔性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团队,促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完善联合培养研究生落地人才就业和创业的相关制度。

3.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制定联合培养研究生产生的新技术及新产品转让的相关法规,明确技术成果的产权关系,特别是学校及导师和研究生、企业及导师的产权及利益分配原则,确保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工作有效开展。

(二)评价机制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利于检验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行业协会的组成单位、培养环境、管理制度、组织实施等,以及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科研成果等方面的内容,既要规定合作培养规模、总量、增长速度等数量指标,也要规定效益、质量、结构等质量指标。

(三)激励机制

在省级及其以上重点科研立项、科技成果评选等活动中,优先考虑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项目。建立科研成果收益分配制度。企业、科研院所与高校签订协议明确科研成果转化收益的分配和比例。一般来说,自开始盈利年度3~5年内,每年应提取该成果净收益的30%用于奖励相关科研人员。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制度。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可采取科研成果作价入股、股权期权激励、优先购买股份等方式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建立完善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股权和分红权激励制度,对在产学研合作项目中有突出创新成果的、做出重要贡献的科研人员(含高校教师)给予股权和分红权激励。国有企事业单位以技术作价入股方式合作转化专业职务科技成果的,所获股权或净收益的30%~90%用于奖励有关科研人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J].科学创新与生产力,2016,(5):4—9.

[2]倪晗,等.行业特色高效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19—20.

[3]林炎志,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广东顺德工业设计研究院模式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3):31—36.

[4]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2):161—164.

编辑∕杨波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研究生
研究生美术作品欣赏
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