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垃圾分类在小学教育中的德育作用
2020-07-14阮玲玲
阮玲玲
摘 要:德育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小学阶段是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德育教育尤为重要。但是,学校德育教育形式单一重复,没有吸引力,导致德育效果不佳。垃圾分类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涵盖科技因素较多,可以增强学生参与积极性,对德育教育工作有较大的辅助作用,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本文以上海市某小学开展的垃圾分类系列活动为线索,研究提高小学生垃圾分类意识,培养学生生态文明习惯,在家庭生活中起示范带头作用的措施,验证垃圾分类在小学教育中的德育作用,助力小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
关键词:小学教育 垃圾分类 德育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垃圾数量不断增加,生态和生活环境不断恶化。我国从国家层面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2019年,上海市作為第一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颁布实施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了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处罚措施及罚款金额,从法律层面加快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和实施。上海市各中小学以此为契机,相继开展垃圾分类系列活动,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进而辅助德育工作。
一、加强小学生垃圾分类教育的意义
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垃圾种类界定不清,垃圾分类意识不足,垃圾投放习惯没有建立,造成垃圾分类工作在实际推广中难度较大。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强,培养树立正确的意识比较容易。小学教育工作者,非常有必要在教学中穿插垃圾分类教育,让小学生首先养成垃圾分类习惯,提高垃圾分类意识,再带动家庭成员一起进行垃圾分类,推广和实施垃圾分类。
二、垃圾分类在小学教育中的实践。
上海某小学把当前比较热门的话题——垃圾分类引入了日常教育,与城市建设结合开展了垃圾分类劳动课程,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对垃圾分类做出了有推广借鉴意义的宣传和实践。
一是组织知识讲座。利用多媒体平台,播放一段高科技产品对垃圾进行分类的小视频,导出垃圾分类,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调动孩子们探索欲望。讲座上为学生讲解垃圾的概念、危害、分类,让他们知道垃圾分类要从源头上分离出来,并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量,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既可以美化我们身边的生活环境,又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此提高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
二是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各班可以组织“认祖归宗”——寻找垃圾的祖先为主题的班会,印发《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手册》,邀请学生家长参加,共同学习垃圾分类的有关知识,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家长与孩子一起从自身做起,从自家做起,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从家庭源头把生活垃圾分类好,减轻下一环节的垃圾分类工作负担。还可以举办垃圾分类金点子创意有奖征集活动,引导各班积极参与。垃圾分类金点子有很多,比如适当将垃圾分类简化,从而逐步融入小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先从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大类来区分,观念巩固后再细分。这些金点子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提升了垃圾分类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是组织生活垃圾处置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垃圾分类的意识。学校开展形式多样、效果显著的生活垃圾分类综合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垃圾处理企业,零距离了解垃圾处置的工艺和流程,再如参加社区义务劳动活动,让学生与环卫工人近距离接触,懂得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烦琐和辛劳,提高他们在源头上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的意识。
三、垃圾分类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
通过对上海市XX小学开展垃圾分类实践活动的分析,笔者发现,任何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只要对其做出正确的引导,都可以把贯穿教育始终的德育功能发挥到极致。垃圾分类实践活动展现出的德育功能有以下四点:
1.学生健康的生态观、环保意识得到提高。
在小学通过垃圾分类知识讲座,让学生知道人类源于自然,其本身也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人类从自然界获取衣食,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发展。垃圾随意丢弃,破坏生活环境,垃圾填埋占用土地还会造成地下水污染等危害,通过垃圾分类知识讲座让学生用实际行动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初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
2.通过垃圾分类科普展活动,有助于学生摈弃愚昧狭隘,保持科学理性的认知态度,培养良好的科技素养。
学校可以开展科普展,设置实物展示区,展馆面积允许情况下,可以设置垃圾分拣流水线。空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多媒体展示,设置VR垃圾处理系统,播放环保产业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了解环境保护、垃圾分类的实践知识,更直观地看到垃圾变废为宝的过程,巩固垃圾分类的知识架构,从而摒弃愚昧狭隘的思想,建立科学理性的认知,提高科技素养。
3.垃圾分类活动可以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美德。
据调查,我国中小学生人均每天做家务的时间不到20分钟,相对于美国72分钟、韩国42分钟、法国36分钟、英国30分钟劳动时间明显较少。形式多样、接近生活、科技感强的垃圾分类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劳动积极性,进一步培育热爱劳动的意识,养成勤于动手的劳动习惯,增强劳动技能,珍惜人类劳动成果,传承吃苦耐劳的劳动美德,是一项有实践意义的德育教育。
4.通过深入社区,让学生与环卫工人接触,可以更好地消除等级偏见,发扬善爱美德。
通过组织学生深入社区、街道与环卫工人接触,亲身经历劳动的整个过程,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劳动的价值及意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而珍惜环卫工人的劳动成果,在日常不随意丢垃圾。同时,让学生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敬业心,养成尊重劳动成果的价值观,进而加倍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果实,发扬善爱美德。
除此之外,在垃圾分类活动中,让学生知道生活环境好了大家都受益,要思想拧成一股绳,认真参与垃圾分类系列活动,为建设自己干净、整洁的美好家园共同努力,也有助于培养他们树立集体观念、公共卫生意识。
总之,垃圾分类活动的开展,可以为建设我们美好的生活家园奠定良好的基础,意义重大而深远,垃圾分类教育的德育功能强大,在小学阶段开展此类活动,更是有助于校园文化、品德教育的推广、深化,因此,将开展垃圾分类活动作为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