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摄影对米歇尔-博伊曼斯绘画的影响

2020-07-14罗志豪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米歇尔摄影绘画

罗志豪

摘要: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科技改变生活。图像媒体的技术发展,日益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比利时艺术家博伊曼斯在图像时代,以独特的个人眼光,将摄影与绘画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化,两者相互引用,取其优势。通过在两者之间关系,探索博伊曼斯如何處理摄影与绘画之间的运用,旨在他的作品当中搜寻作品中的思想,阐述博伊曼斯摄影与绘画的深刻关系。

关键词:米歇尔·博伊曼斯;摄影;绘画;图像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6-0024-02

一、图像时代迸发下的博伊曼斯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照片、视频等图像产物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新媒体的发展不仅仅是生活方式上的改变,更深刻的是在于视觉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绘画作为记录人类生活的方式,承担着叙事、记录、再现的功能,直到1839年照相机的出现,绘画在历史上的记录功能受到了挑战。自此,绘画的表现方式从再现自然景象的美学法则转而向内探索绘画自身的表现语言。

在当代绘画中,提及摄影技术与绘画使用的研究,通常会想到格哈德·里希特、吕克·图伊曼斯这些早己出名的艺术家,却极少会有人知道博伊曼斯在摄影与绘画方而的推进成果。本文通过博伊曼斯的作品,研究摄影对于博伊曼斯在绘画的影响。

米歇尔·博伊曼斯,1963年出生于比利时。博伊曼斯,并不是像拉斐尔、毕加索这些年少就成名,绘画技术精湛的那类人。相反,博伊曼斯30岁才拿起画笔画画。受博伊曼斯的祖父影响,他从小进暗房观看祖父冲晒照片,看着那些神奇的图像出现在这个黑暗的小房间中,这些经历直接影响他在读大学时学习的专业也是摄影相关。因此,深深专业背景以及从小的耳濡目染,影响了博伊曼斯在从事绘画艺术工作的观察点。

二、博伊曼斯的摄影与绘画的互文性

互文性,这一概念首先来于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莉斯蒂娃所著的《符号学》中①,简述互文性其基本含义,则是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

(一)博伊曼斯的摄影对其绘画的影响

1.摄影的媒介身份

通过互文性的概念分析,摄影作为一个确定的文本,把其可以论证的存在因素影响并作用于绘画之中,使绘画其中存在有摄影文本的关系。摄影于博伊曼斯而言,其归于一种媒介的身份。博伊曼斯的绘画作品大部分来自于他所拍摄的照片。在纪录片《A Knife in the Eye》中博伊曼斯提及照片只是他的一个媒介。相机在捕获那一瞬间的场景的真实性时,照片的内容就成为确定性的文本,但在照片产生之前艺术家根据自己对创作的思考,精心安排摆设好场景、灯光与模特,形成了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由于摄影的主观表达与客观记录的存在,照片存在于一个虚拟的二维平而当中,博伊曼斯尝试于利用摄影的媒介,重构绘画的表现语言,更进一步抵达真实的世界。

摄影与绘画的互文性,以博伊曼斯的绘画作品《TIME》为例。博伊曼斯在他工作室进行拍摄,光线、场景、构图等因素在拍摄之前已经安排好,在摄影图像成为绘画作品之前,这张摄影图像也能够作为一张独立的摄影作品。博伊曼斯不止于摄影的表达,使这张图像加工成为一幅绘画作品。这个绘画作品是根据博伊曼斯摄影的文本所产生出来的,它是摄影图像的改写,并对摄影图像更进一步的扩展,体现摄影图像所不拥有的独特感受,但又引用于摄影当中。

一直以来,艺术家在创作中对于光影的使用处理是为了把对象具象化,但是博伊曼斯对于光线的运用与之相反。在低亮度的场景中,对象的边缘线模糊化以及怪异的姿态,使得画而呈现出冰冷、寂静的感觉。他一幅作品《野兔》充分体现了这种表达方式——在昏暗的灯光下,人物的形象模糊不清,画而像是笼罩了一层薄纱,一个男孩双手捧着一只毫无生气的兔子,另一个男孩垂看着。照片的定格,给予博伊曼斯图像的参考,通过绘画艺术的转化,使作品呈现更含有情感表现。照片是博伊曼斯第一次创作的产物;是绘画作品的媒介。利用照片进行绘制图画就是第二次创作的过程,是对第一次的深化。摄影的介入,改变了艺术家的绘画途径,并带来新的观察角度,为创作作品提供了借鉴物。

2.摄影图像的启示

博伊曼斯的作品含有大量的人物形象,他们姿态怪异、漫无目的般地做着某些事情。在博伊曼斯早期的绘画作品,素材的来源来自于杂志周报、电视截图等,描绘出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时代特点,使得人们认为他是怀旧画家。博伊曼斯觉得怀旧的作用不是他绘制作品的原意,以至于他停止了使用这些照片,开始根据自己的本意与思路,拍摄符合其创作的照片素材。在他稍显破旧但却精心布置的工作室,架着的几台老式胶卷相机对着在摆着奇怪动作的模特,微弱和谐的灯光照在空间中,输出来的照片如油画般的质感,有着几分委拉斯凯兹画作的感觉。博伊曼斯的绘画独特感在拍摄成图像时就已经产生,根据对图像的引用,博伊曼斯的绘画比起摄影图像来说增加了更深一层的隐喻效果。

照片对他的创作具有启示作用。在博伊曼斯提取照片元素时极其主观的,他在使用照片的同时,很大程度的摆脱了原图像的固定形式。他的电影《德国人》在屏幕放映前方设置了一个方形盒子,屏幕前放置一些模型小人与长条板凳,小人前一个巨大的人物正脸像是在凝视着他们。屏幕中的人物仅有低垂的正脸,人物的完整特征不能完全展现,这与博伊曼斯的绘画作品一样,人物的人格与个性隐藏于画而之中,无声的沉溺、无目的的荒谬感成为作品最大的因素,一切都不可言喻其阴森感。

通过摄影图像元素向绘画元素的转换,所形成绘画作品消除了照片的那一份陌生感。照片承担着引路人的作用,给予博伊曼斯的绘画带来新的视觉感受,使观者与图像之间的距离感拉近。摄影图像对于绘画来说,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革,给予绘画带来的更多是在于观念上的转换,博伊曼斯对于摄影与绘画之间的探索不仅仅是在于重现客观,更多的是通过图像启发更多向内的共鸣。

(二)博伊曼斯绘画中的摄影元素

谈及博伊曼斯的绘画作品,人们常在观后深深地感到一股阴郁的感觉。他常用深沉的色彩描绘画而,阴森、冰冷、诡异无处不在。画而人物反常人的姿态,甚至身处一个奇特的空间。例如作品《自动装置》,人物上半身安置在一个平板上,没有人知道他的下半身处于何处,背对观众,阴森且拥挤的背景更进一步的增加画而的压迫感。他的作品中那些人物形象脱离观众的感知,怪异的气氛似乎充满了威胁,尽管没有什么可怕的事情发生。在纪录片中博伊曼斯说“在我作品描绘的并不是真实的,他们只是存在想象的世界当中,你所看的并不是你所见的。”他所描绘的人物,仅仅只是他在表现其创作想法的工具,重点不在于人物如何,他们只是画而的符号,而在于画而整体的感觉如何,是否有通过这一符号传达出艺术家的思想。

“我的影响作品是来源于我的油画作品,在绘画的时候,我曾感受到我需要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表达光和动态的方式。”博伊曼斯说道②。他对于影片和照片的把控有着不同他人的方式,通过工具的运用以及取材,创作出一系列有着油画的质感和静穆气氛的作品。影片与绘画作品传达的冰冷低气压气息,体现博伊曼斯以图像作为媒介,与绘画的作用相同。展现的人物形象没有鲜明的人物特点,影片没有所要叙事的情节。他说道“我展示的电影就像画一样展示在墙上。”观众可以径直地走过,看一眼就差不多了,他所表达的就是观众所看到的,没有什么动人或悬疑的剧情。作品《风暴》(Storm),三位男性黑人穿着带有些许反光的绸而白色西装,瘫坐在椅子上,似乎在等待着什么,房间内黯然的光线弱化了他们的而部特征。胶卷电影的特性,画而忽明忽暗地跳动着,加持了影片的混沌感。灰色调的房间,昏暗的灯光,在黑人皮肤的对比下,白色西装闪耀出高光,这与油画的质感十分相似。博伊曼斯对于影片的色彩运用,使人无法不想起他绘画的质感。

三、结语

博伊曼斯作为比利时杰出的当代艺术家,结合时代的新媒体技术融入到其绘画当中,并把绘画的表现语言反作用于其媒体作品。他的作品令观者产生进入另一个平行时空,所表现的东西像是在常人的生活之中,但超越了生活本身,似乎无法触及。作品独特怪异的符号,使得博伊曼斯无论是摄影还是绘画,都充满了其思辨的情绪。

受影响于委拉斯凯兹、马奈等艺术家,博伊曼斯的作品深深蕴含着古典的气息,他的作品内容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凭借着现代的语言,重新整合与提炼画而元素,作品呈现与前人不同的古典美感。融入新的观念与符号,使作品进一步延续传统绘画的语言同时,又拓展了当代架上绘画的表现形式。

当今时代的科技发展,传统的观察方法有所改变,以往的创作以写生为主,而现在转变成照片为主。作为当代艺术的学习需要在照片与写生之间作平衡,并将两者相辅相成,加以个人的表现语言,这样才能扩展自身的艺术创作途径。博伊曼斯的成功,给予我们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想要往后进行艺术创作,需要结合自身,结合时代发展,进行不断的思考辩证,从中取得收获。

注释:

①许宁,韩丹.从符号学到女权主义茱莉亚·克里斯蒂娃后现代理论述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77.

②The Knife of eyes.Katharina De Bruyn.2009.Belgium.

参考文献:

[1]肖伊琳,荒诞与真实米歇尔·波利曼斯的艺术世界[D].北京:中国美术学院,2014.

[2]范晓楠.景观社会的图像与绘画米歇尔·波利曼斯研究[J].美术世界,2018(03).

[3]浦捷,严支胜,图像时代摄影与绘画的互文性研究[J].美术大观,2019(08).

[4]許宁,韩丹,从符号学到女权主义茱莉亚·克里斯蒂娃后现代理论述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

猜你喜欢

米歇尔摄影绘画
米歇尔·马多作品选
不要说话
圣米歇尔山和黑脸羊
圣米歇尔山及其海湾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