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功能视角下《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人物对话分析
2020-07-14赵昊月
赵昊月
摘 要:本文以Halliday的人际意义系统为理论框架,从语气、情态和人称三大系统对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两位主人公之间的对话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小说中语气、情态和人称的选择均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人物关系的构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创作主题的揭示起到了重要作用,并进一步验证了系统功能语法在文学作品分析上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功能语法;人际意义;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对话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发表于1933年,小说面世后学者们曾对其进行多角度的文学研究。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从语言学视角剖析这篇小说,从系统功能语法视角来看,以往对这篇小说的人际意义分析较多地只应用了语气系统,[1]或是出现在与其他类似文本的对比分析中,[2]目前比较缺乏针对这篇小说完整、系统的人际功能研究。
一、人际功能理论
Halliday(2004)提出,语言具有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3]其中,人际功能就是“语言所具有的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功能”。[4]依据Halliday的框架,人际意义的实现主要是靠语气和情态实现的,同时在人称系统中也有所体现。
语气、情态系统、人称系统这三大系统都强调了语言的动态、变化、可磋商的人际功能,不仅具有重大的语言学意义,也为文学作品的阐释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研究方法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是典型的对话小说,以对话代替叙述,用对话本身说明对话的背景和对话人的思路,甚至暗示了对话人的神态,[5]人际意义浓厚。其中,两个侍者之间的对话又占据全文篇幅的80%,承担了小说的主要意义。因此,本文将借助Halliday人际意义理论中语气、情态和人称三大系统,对小说中两个侍者之间的对话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深入剖析两者的内心世界,探究人物性格特点,揭示作品的创作主题,同时丰富对本作品现有的语言学探究。
三、统计结果分析
小说中,年长侍者(O)与年轻侍者(Y)之间的对话篇幅较长,可以按照位置分成四段:第一段是在文章开篇交代了故事的时间地点——晚上的餐馆,餐馆里的年长侍者告诉年轻侍者店内唯一的客人,一个老人,上星期要自杀的事,随后年轻侍者展开询问;但对话很快被一段窗外描写打断,两人就此简短谈论起警卫队的事,这是第二段对话;第三段对话是年轻侍者给老人倒上酒坐回桌旁后继续追问年长侍者老人自杀之事;而最后一段则是在老人离开后,一直持续到两人离开餐馆。四段对话共同构成了小说的主体,对刻画人物形象、构建人际关系、展现小说主题均有重要意义。
(一)语气系统
对话中,年长侍者共使用了49个小句,而年轻侍者则使用了44个小句,各种语气的分布见表1。
如表1所示,两人的对话以陈述语气为主,这是由小说文体的叙事特征决定的。这篇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承担着叙事功能,需要为读者提供充分的信息。相比而言,疑问语气所占比例较小,绝大部分由年轻侍者发出,仅有的两个祈使语气也出自年轻侍者。
1.陈述语气和疑问语气
对比显示,年长侍者的话中陈述语气的数量和比例都高于年轻侍者,而疑问语气的情况则恰好相反,年轻侍者的疑问句数量是年长侍者的三倍,这与两人对老人自杀这件事的不同知情情况有关。
例1 O:Last week he tried to commit suicide.Y:Why?
O:He was in despair. Y:What about?
O:Nothing. Y:How do you know it was nothing?
O:He has plenty of money.
对话中陈述句的分布往往表明说话者提供信息的程度和言语角色的目的性。[6]对于老人自杀这件事,年长侍者是知情者,理应是提供信息较多的一方。如例1,年轻侍者对于老人自杀一事并不知情,所以当年老侍者开门见山地告诉他这件事时,他充满好奇并展开追问。一问一答中,实现了信息的交换,短短的几句话既表明了对话双方的关系,又提供了第三方(老人)的信息,刻画出一个有钱但孤独绝望、上周企图自杀的老者形象。
例2 Y:How did he do it? O:He hung himself with a rope.
Y:Who cut him down? O:His niece.
Y:Why did they do it? O:Fear for his soul.
Y:How much money has he got? O:He's got plenty.
相似的语气组合也出现在第三段对话中,如例2,年轻侍者给老人倒完酒回來,继续追问关于老人自杀的细节。年长侍者逐一回答了年轻侍者提出的问题,没有任何不相关的话语,用语简洁,看上去依旧平静淡然。但是,当知情方陈述事件情况时,一般会将几条相关信息一并说出,而不是像这样问一句答一句。深入剖析可以发现,年轻侍者对老人企图自杀一事充满好奇,但他的提问却只关注老人是怎么自杀的、谁救了老人、老人有多少钱等在年长侍者看来无关紧要的问题,说明他对世界的认知停留在肤浅的物质层面;而年长侍者的态度则截然不同,他最开始提出此事其实是为了引起年轻侍者的怜悯和同情,将老人的自杀归因于精神的痛苦和空虚,而非财产的匮乏。由此可见,年长侍者在面对猎奇心理驱使的追问时选择这样的回答方式并非无意,正是因为他对年轻侍者看法并不认同,才不想多费唇舌,尽管逐一陈述,但能简则简,信息并不丰富,没有主动提供额外信息以满足对方的好奇。几番疑问与陈述语气的频繁轮换承担着叙事作用,但年轻侍者所提问题和年长侍者的回答方式折射出两者对此事不同的关注点,也勾勒出两者天差地别的人生态度。
2.祈使语气
对话中的祈使语气都来自年轻侍者,这样的语气选择可能是源于两个人态度、性格的差异。祈使语气在话语中的主要功能是劝告、建议和敦促,使受众采取相应行动,比陈述语气更具压迫感。同时,祈使语气的使用者往往认为自己处于权势地位,意图构建交际双方不平等的人际关系,[7]但两个侍者的关系实际上并无高下之分。
例3 Y:Come on.Stop talking nonsense and lock up.
例3出现在最后一段对话里,上文中,年长侍者正在感慨自己除了工作一无所有,但年轻侍者非但没有感同身受,反而觉得再唠叨下去浪费时间,只想赶紧结束对话,闭店打烊。从祈使语气里可以揣摩出年轻侍者极不耐烦地语调,他此时的语气选择展现了他浮躁冷漠、缺乏同情心的自私个性。
3.语法隐喻
对话双方的发言中都存在语气与言语功能不一致的情况,分析发现,这样的情况往往出现在双方情感波动较大的地方,显示出说话者特殊的目的和态度,举例来看:
例4 O:How should I know?
O:Why didnt you let him stay and drink?
O:What is an hour?
例5 O:You have no fear of going home before your usual hour?
Y:Are you trying to insult me?
例4中的三个疑问句在年长侍者大篇幅的陈述句中尤其突出,却都不是用来实现提问功能。其中,第一句出现在第三段对话中,年轻侍者不解年长侍者的言外之意,再次追问时,年长侍者已然不想再继续此话题,所以用疑问语气做出回应,拒绝继续提供信息,表达对其不依不饶、再三询问的不满;后两句则出现在最后一段对话中,年轻侍者以打烊为由将老人赶出了餐馆,年老侍者连用两个疑问语气来表达自己对此行为的不赞同,能够看出他对老人的怜悯和同情。
随后两人出现了第一次明显冲突,例5中的隐喻标志着年长侍者在整个对话中情绪起伏的高潮部分,他的不满中既有对年轻侍者粗鲁行为的不满,又有对他无法理解自己内心孤独感受的不满。年轻侍者听到讥讽后很快便理解了,并迅速被其言外之意激怒,抛出另一个疑问小句,意在回击、威胁、警告年长侍者。他敏感迅速的反应充分暴露了内心的脆弱不安。而年老侍者洞悉了其内心世界,一针见血,就其中的一项“妻子不忠”展开质疑时,他的情绪便陡然招架不住。这样的不堪一击也恰恰说明了他在潜意识中也觉察到了自己当下的自信与幸福的脆弱和不牢靠,再次回扣了小说生活之虚无的主题。[8]
(二)情态系统
本部分对情态系统的分析主要围绕两人对话中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的使用,通过其中体现的人际意义的分析,解读海明威是如何借助情态系统来辅助主人公性格塑造、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主题意义彰显的。
基于Halliday(2004)对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的高、中、低量值的划分,[1]统计文本数据显示:在情态动词的使用频率上,年长侍者的发言中共出现8次,其中低量值(might,may)2次,中量值(will,had better,should)5次,高量值(cant)1次,年轻侍者的发言中则共出现10次,低量值(can)1次,中量值(will,should,would)6次,高量值
(must,all)3次,可见两者使用频率近似,但选用的情态动词则有较大区别;而从情态副词的使用来看,两人在对话中都只使用了高量值的情态副词,年长侍者四次分别使用了always,never,every night和each night,而年轻侍者则使用了两次never。由此可见,两人的发言中均以中、高量值的情态为主,表现了对话中双方强烈的情感态度和言语冲突,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有重要作用,下面將选择较为典型的例句进行分析。
例6 Y:Hell stay all night…
Y:I wish he would go home.
例7 Y:I never get to bed before three oclock.
Y:He should have killed himself last week.
从年轻侍者的发言来看,例6和例7都是年轻侍者使用了中、高情态量值的发言,例6是中量值,例7是高量值。不难发现,这四句话的共同主题都是年轻侍者对老人迟迟不离去的抱怨。比如,第二句在第三段对话中出现过两次,用would表达意愿,在虚拟句中出现,显然与事实相反,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无奈。在两人的闲聊中,年轻侍者两次跳出正在聊的话题,对年长侍者的发言不予理睬,不断重复希望老人快点回家,体现了他对老人极不耐烦、漠然处之的情绪,也折射出他贫乏的共情能力和麻木的情感;第三句也出现过两次,在年轻侍者看来,老人只是他三点前到家的障碍物;第四句的should同样在虚拟句中出现,表达建议或主张,有较强的个人态度色彩。
例8 Y:I am all confidence.
例9 O:I have never had confidence and I am not young.
例8和例9中两个高量值情态词的使用都出现在两人对自身情况的讨论中,形成了鲜明对比,不仅辅助了人物形象的塑造,而且对小说主题意义的构建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年轻侍者是沉湎空虚不愿醒来的人,而年长侍者既能看清年轻人的内心世界,也对自己当下所处的情况有着清醒认识,但因身处失去秩序的混乱世界中,他的清醒恰恰使得其内心的绝望更加无可转圜、孤立无援。[8]两者相比,虽然年长侍者的理性和清醒会带来痛苦,但年轻侍者身处虚空却毫无觉察而更加可悲,故事主题于此便昭然若揭。
(三)人称系统
语篇的人际意义还可以借助人称系统,即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来体现。小说对话中,人称代词的选择和使用反映了对话涉及主题的变化和对话双方所关注主体的差异,从而影响对话双方人际关系的构建。两人在发言中使用最多的都是第三人称,主语位置上出现最多的也是he。年轻侍者使用第一人称的频率是年长侍者的两倍,而两人对第二人称的使用基本持平。
人称的选择是两者所谈论内容的直观反映,人称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谈话内容的变化。两人谈话中对第三人称的大量使用与两人的聊天话题有密切关系——老人和窗外士兵是他们前三段对话的中心,因而he的使用比例最高。但与前几段对话不同,第三段对话的后半部分和第四段对话中则没有出现太多的he,对话双方选择了大量的第一、二人称,说明此时两者的谈话内容已从他人转移到了他们自身的情况,举例来看:
例10 O:You have youth,confidence,and a job.You have everything.
Y:And what do you lack?
O:Everything but work.
Y:You have everything I have…
O:I am of those who like to stay late at the
cafe…
Y:I want to go home and into bed.
例10的对话出现在第四段对话中,年长侍者和年轻侍者讨论起自己和对方拥有的东西,人称代词的使用基本都选择了I和you,相比之前的以he为主体,这反映出两人聊天话题的转变,也体现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结语
总体而言,本文借助人际意义功能的语气、情态和人称系统深入剖析了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侍者间对话,深入探究了两个侍者截然不同的内心世界,阐释了作品的创作主题,为小说的正确解读提供了语言的客观依据。但是,本文中并未引入在人际意义构建中同样重要的评价系统,评价系统的引入可以更加有力地解释和分析文学语篇的人际意义,进一步验证系统功能语法在文学作品分析上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刘璐、趙飞.对小说《一个明亮干净的地方》中人物对话的人际功能语气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6(12):118–120.
[2]王佳佳.《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和《都柏林人》的人际意义研究[J].考试与评价,2018(05):57–59.
[3]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3rd ed.)[M].London:Hodder Arnold,2004.
[4]苗兴伟.人际意义与语篇的建构[J].山东外语教学,2004(01):5–11.
[5]莫燕凤.删繁就简洗练之美放光华 评《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对话艺术[J].电影文学,2007(12):48–49.
[6]郑元会.语气系统和人际意义的跨文化建构[J].外语学刊,2008(4):80–84.
[7]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8]毛坚舫.孤寂的心灵,自尊的生活 论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主题[J].浙江大学学报,2000(04):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