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灵凤《读书随笔》漫谈

2020-07-14陈媛

北方文学 2020年9期

陈媛

摘 要:叶灵凤在文学史上是一位处于边缘的作家,新中国成立后的许多文学史论著都将他忽略或者一笔带过。20世纪80年代重写文学史的热潮让叶灵凤重回读者的视野之中,但讨论的重点仍是他的小说创作。1988年,三联书店出版了叶灵凤的《读书随笔》(共三集),这些书话散文使读者深入了解到叶灵凤另一面的才情。

关键词:叶灵凤;《读书随笔》;书话散文

一、人生的伴侣

《读书随笔》顾名思义,是作者在读书过程中有感而发,随性而作,大多数是书话散文。读叶灵凤的随笔,第一印象便是叶灵凤对书籍的态度。叶灵凤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藏书家,但他更喜欢称自己为爱书家。在这些随笔中,他多次表达了自己对于书籍收藏和阅读的热爱。他的藏书可谓汗牛充栋,“他的住所不窄,厅里是书,就像是人在书中,不仅四壁图书,连中央之地也受到书的侵略,被书籍发展了一些占领区了”。[1]但他对书的热爱不仅停留在数字上,而是将读书视为自己的灵魂伴侣。

叶灵凤有不少随笔记录了他买书的过程以及各种书店的介绍。因为他从学生时期就爱买书,对上海的旧书店尤为熟悉。在他经济并不宽裕的时候,他也有各种渠道能买到又便宜又好的书。他经常买书,并不是追求数量,而是将书的收藏视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对藏书颇有心得,认为只追求藏书的数量或版本的格式并不是真正的藏书,“真正的爱书家和藏书家,他必定是一个在广阔的人生道上尝遍了哀乐,而后才走入这种狭隘的嗜好以求慰藉的人”。[2]对他来说,书籍不仅仅是收藏品,而是如同挚友一般的存在。在《重读之书》中,他就称重读一遍读过的书,就像是与多年不见的旧友重逢。在《书斋趣味》中,他将自己的书斋比作避难所,“对于人间不能尽然忘怀的我,每当到了无可奈何的时候,我便将自己深锁在这间冷静的书斋中,这间用自己的心血筑成的避难所,随意抽下几册书摊在眼前,以遣排那些不能遣排的情绪”。[3]而书籍也如他的朋友一样,和他产生感情的共鸣。

书籍和叶灵凤的人生紧密结合在一起,叶灵凤总是在书中感悟人生,也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在书中。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消极情绪,通过读书便可以排解。书斋维持着他作为一个作家的生命,我们也能从他的文字上感受到书给人带来的力量。在他的笔下,书籍不是物品,而是可以和我们对话的“人”。正因他将读书视为和朋友交流,因此他谈论书籍的随笔平和自然,毫无晦涩之感。读他的散文,也正如他所说的读书一样,获得了精神上的宁静闲适。

二、复杂的色调

叶灵凤的读书随笔大多是关于西方文学,在他创作的道路上,西方文学对他的影响不可忽视。他早期创作的小说充满了浪漫唯美倾向,这与他大量阅读西方唯美主义作品是分不开的。他的书话散文也大多是谈论西方的作家作品。纵观这些书话,会发现叶灵凤读书不仅多,而且杂。他所阅读的书目不仅涉及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也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文体不仅有小说、诗歌、散文,还有传记。他阅读过许多作家的传记,甚至一个作家的不同类型的传记。关于阅读传记,他认为“读作家传记,不仅可以增加对于那位作家和作品的了解,而且可以从其中获得许多可贵的教训”。[4]一部伟大作品的诞生与作家丰富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他在关注作品的同时,也关注作家的人生是如何投射到作品上的。这也正和他将读书与人生结合起来一样,人生的经历与作家的创作息息相关。

尽管叶灵凤读书的包容性很强,爱好各类文学。但是他的喜恶分明,并且常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他的读书随笔中,他总是直率地表达自己的喜好。“我对于狄更斯很淡漠,我厌恶司各德。高尔斯华绥的乡绅气息使我窒息,康拉德的有咸味的海上人物略略使我神往,但对于斯蒂芬逊的作品,我可说全部爱好。”[5]叶灵凤对斯蒂芬逊的评价很高,将他视为自己精神上的朋友,但对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狄更斯、充满浪漫气息的司各德等文学巨匠的态度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在于叶灵凤对斯蒂芬逊作品透露出的亲切感的神往,“他用一种亲切的态度叙述他的故事,他也用一种亲切的态度发表他的意见”。[6]在读斯蒂芬逊的书信时,他感觉自己在和作者对话一般,这正符合叶灵凤对书的追求。叶灵凤的评价十分坦诚直白,但却并未给读者剑拔弩张之感,他总是以平和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态度。叶灵凤的小说总是追求最新的潮流,充满了先锋前沿的意象,情节也曲折离奇。与他的小说相比,他的读书随笔则显得朴实、理性,像中国传统士大夫的雅致风格。正如文学史所评价的一般,叶灵凤确实是一个色调复杂的作家。尽管他的小说创作没有得到很高的评价,但他的读书随笔让我们看到了他的确是一个具有深厚学识修养的作家。

三、知识的丰富

叶灵凤在主办文学刊物时,一直致力于向读者介绍西方优秀的作家作品。在《读书随笔》中,除了书写自己读书藏书的感受外,也有许多篇章是介绍西方的文学作品。但他的介绍不仅是叙述作品的大致内容或是摘录一些片段,还会讲述作者和作品背后的故事。如《海涅画像的故事》讲述了“海涅狂”女皇伊丽莎白收藏海涅画像的故事,让读者了解到海涅是怎样一位值得尊重的诗人。在《歌德和席勒的友情》中,介绍了歌德和席勒如何建立深厚的友谊,他们在文学与生活上如何影响着对方。这些文学典故不仅显示了作者博闻强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背后的故事,吸引读者去了解作者的生平,具有重大的文学启蒙意义。在向国内读者引入外国优秀文学作品这方面,叶灵凤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在海明威还是一个新作家时,叶灵凤已经开始模仿他的创作了。不仅如此,他还翻译了海明威的短篇,为他写过介绍。因此叶灵凤在随笔里写道“第一个将海明威的名字介绍给中国读者的怕是我”。[7]

叶灵凤不仅是一个作家,还是一个画家。他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的是西洋画。在成为一名文学青年后,他也没有放弃自己本身的专业。他担任过许多刊物的编辑,也为这些刊物画过封面和插图。叶灵凤最喜欢的画家是英国的插图画家比亚斯莱,他所创造的许多插图都模仿了比亚斯莱的风格,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比亚斯莱”。他的绘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文学创作也常常以绘画为题材。他的通俗长篇小说《时代的女性》就是讲述一名画家想要画出一幅完美的女性画像的故事。尽管他后来没有再进行美术创作,但是始终对其有所关注。他不仅写了许多文章介绍比亚斯莱,还有介绍版画、木刻的散文。这些关于画家和画作的介绍丰富了叶灵凤散文随笔的内容,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叶灵凤的审美意趣。

《读书随笔》(三集)中,还有大量关于香港历史和风物的专章。在青年时期,他就对地方风物有所关注,定居香港后,他怀着一颗爱国的心对香港风物进行了详细地研究。作为一个作家、藏书家、爱书家,他在读书过程中保持着超脱的人生态度,但也保持着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包罗万象的三卷《读书随笔》不仅给读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打开了了解这位才华横溢的作家的窗口。

参考文献:

[1]宗兰:叶灵凤的后半生,《讀书随笔·前记》(一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17.

[2]叶灵凤.读书随笔·书痴(一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133.

[3]叶灵凤.读书随笔·书斋趣味(一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136.

[4]叶灵凤.读书随笔·作家传记(一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28.

[5][6]叶灵凤.读书随笔·可爱的斯蒂芬逊(一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46、47.

[7]叶灵凤.读书随笔·想起海明威(二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