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筝派与山东筝派的艺术风格探究
2020-07-14李婉君刘汝姣
李婉君 刘汝姣
摘 要:陕西筝派和山东筝派都是北派筝,但是由于地理位置、方言习俗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所以古筝的艺术风格也大不相同。本文将以陕西筝派《秦桑曲》和山东筝派《四段锦》为例,探究这两派的艺术风格,从而对两家筝派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古筝;陕西筝派;山东筝派
古筝又名秦筝,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民族弹拨乐器之一。古筝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由北向南流传到各个地区并与当地的音乐文化相互借鉴结合,从而形成了南北派筝。因地理位置、生活习惯和方言习俗的不同,所以两派筝在艺术风格上也有所不同。北派筝风格以热情奔放为主,南派筝风格则以温婉细腻为主。本文笔者将以北派筝中的陕西筝派和山东筝派进行艺术风格的探究,希望通过本文能对两筝派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一、陕西筝派
(一)陕西筝派的历史由来
陕西地区是古筝最早的发源地。隋唐时期音乐文化发展处于鼎盛时期,筝的发展也处于鼎盛时期。到宋辽金元时期,长安战争频繁,导致了大量的筝艺人外流,古筝开始走向民间化。在20世纪50年代末,周延甲先生提出了“秦筝归秦”的口号,并创作了许多具有陕西秦韵风格的演奏曲目。[1]因此,陕西筝派的形成,秦筝起到了重要的奠定作用。
(二)陕西筝派代表作——《秦桑曲》
《秦桑曲》是周延甲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为振兴繁荣发展陕西筝派而创作的一首陕西筝曲。《秦桑曲》是作者借用了陕西地方戏曲“碗碗腔”的音乐素材后加工改编完成的。全曲既委婉细腻又凄楚悲切,让听者的心情跌宕起伏。《秦桑曲》被誉为陕西筝派史上承前启后的代表作。
(三)《秦桑曲》的风格探析
1.《秦桑曲》的旋律风格特点
(1)二音之变
陕西筝派的旋律特点“二音之变”是极具特色的,也是演奏陕西筝曲的灵魂所在。因为古筝是传统的五声调式,所以“4”和“7”在古筝里是通过左手按弦而产生出现的音。二音的音高是由左手控制掌握的,所以左手按弦的轻重和琴本身的音准都决定着“4”和“7”的音高变化,由此出现了“二音之变”。
(2)欢音和苦音
陕西筝派的欢音和苦音也是极具特色的,“欢音”和“苦音”是两种不同的音乐情感表现。“欢音”表现愉快、明朗的情绪;“苦音”表现为凄苦、伤感的情绪。所以欢音和苦音也是陕西筝派旋律风格中最具特色的特点之一。
2.《秦桑曲》的演奏技法特点
(1)快速大指单托与托劈
因为陕西筝派为北派筝,而北派筝的音乐风格又以热情奔放为主,所以在表现情绪激昂、大起大落的时候,多用大指进行快速的单托;如果情绪饱满时,则用大指在一根弦上进行托劈。
(2)左手大指和食指、中指、无名指进行频繁双按弦
陕西筝派为了表现筝曲的情感,要弹出八度和小三度,所以就会出现很多按音,从而就造成了大指要与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进行频繁双按,以此来表现出筝曲的哀怨和悲伤。
二、山东筝派
(一)山东筝派的历史由来
山东筝早在战国时期的民间就已经开始发展。山东筝最早在民间以“碰八板”和“艺人卖艺为生”为主要的传承方式。随着山东筝派的发展,赵玉斋、高自成等人在民间音乐“碰八板”的基础上,[2]做了精心的加工,还创作了许多具有影响山东筝派发展的曲目。1956年8月,赵玉斋创作的《庆丰年》在全国音乐周演出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为山东筝派的发展开创了新纪元。[3]
(二)山东筝派代表作——《四段锦》
《四段锦》是由赵玉斋先生根据山东老八板曲子改编完成的。全曲由《清风弄竹》《山鸣谷应》《小溪流水》和《普天同庆》四个小标题组成的一首山东特色筝曲。《四段锦》突破了传统古筝左手的演奏技法,将山东筝派的演奏技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山东筝派《四段锦》的风格探析
1.《四段锦》的旋律风格特点
(1)花音
花音是山东筝曲的旋律的核心。花音在古筝中是用来装饰旋律音的,但是山东筝派的花音常常出现在强拍上,而且长短、数量都不是固定的,都是根据乐曲的内容和情绪来演奏的。
(2)上下行四度五度跳进
上下行四度五度跳进在山东筝曲中是非常常见的,在快板中是最为显著的。没有悠长的托腔式乐句,给人一种轻快、明亮的感受。
2.《四段锦》的演奏技法特點
(1)大勾搭,小勾搭
“大勾搭,小勾搭”也是山东筝派中有代表性的演奏技法。“大勾搭”是用右手大指和中指进行演奏,“小勾搭”是用右手大指和食指进行演奏,这种演奏方式的优点是力度大,还能把重音凸显出来,并且还可以根据旋律的走势进行灵活方便的搭配,体现了山东的语言特点,使流畅的旋律出现了一些棱角,让人遐想。
(2)左手弹奏技法
山东筝曲中的左手按弦也是十分具有特色的,尤其是“颤音”和“滑音”。颤音的演奏方法是靠左手腕关节上下抖动,古筝中一般先弹后按,但在山东筝派中右手弹音与左手按弦是同时进行的。滑音的演奏方法也是靠左手按弦到合适的音高位置,增加了音乐的色彩,使音乐内容栩栩于人心。
三、陕西筝派与山东筝派的创新与发展
(一)人工调式定弦方法的使用
近几年,两派的创作家们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D调定弦上,作曲家开始为了筝曲的音乐情感和需求在自己琴弦上设计音阶排列,这就是所谓的“人工定弦”。“人工定弦”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由于古筝是传统的五声调式,“人工定弦”的出现,便产生了一些有特色韵味的筝曲,定弦方法也一般出现在乐曲开头。例如《溟山》《西域随想》等曲子就采用了人工定弦的方法。
(二)两派现代筝曲中演奏技法的突破
1.双手弹筝技法的使用
近年来,古筝不断地发展,使古筝的演奏技法也在不断提升,由最开始古筝的右手弹奏,左手按弦,发展到现在左手也开始独立完成一段旋律或一个旋律声部。
山东筝派的赵玉斋先生首次将双手弹奏的技法运用到了《四段锦》中。陕西筝曲近年来在筝曲中也开始采用双手弹奏的技法,例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香山射鼓》等。
2.快速指序的运用
快速指序是由赵曼琴先生首创,由中指、大指、食指和大指依次快速弹奏“勾、托、抹、托”指法而形成的。快四点要求演奏者要快速且力度均匀的用指甲的指尖去触弦。陕西筝派的《香山射鼓》和山东筝派的《庆丰年》就运用了快速指序的技法。
(三)陕西筝派与山东筝派演奏形式的多样化
古筝的演奏形式最开始是为了伴奏而存在的,后来渐渐地独立发展成独奏乐器。到现代筝曲中,古筝不仅仅局限于独奏的方式,还出现了古筝重奏、古筝与钢琴的合奏、古筝与管弦乐队的合奏等多样的演奏形式。这些演出方式的多种多样,给听众带来了新的视觉和听觉体验,使古筝更有吸引力。
四、结语
通过本文两首不同筝派的筝曲:《秦桑曲》和《四段锦》,可以看出两家筝派在艺术风格方面有不同之处。本文笔者从两个筝派的历史由来、代表作以及代表作的风格探析入手,从而了解到两派创作筝曲时在艺术风格上的不同。
目前在我国,古筝已成为大众乐器,而对于大众乐器“古筝”的发展而言,要及时跟上社会时代的变化,要对广大听众的音乐审美要求有所了解,这样古筝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遗忘,才能让更多的人去喜欢和传承古筝,从而让古筝音乐文化繁荣灿烂。相信未来,通过古筝各个筝派的繁荣与发展,古筝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最终实现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宋康妮.陕西筝派与山东筝派之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
[2]刘晓晨.陕西筝派与山东筝派的艺术风格比较研究[D].吉林艺术学院,2018.
[3]高亮.赵玉斋与山东筝派艺术[J].艺术教育,2009(05):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