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常观”影响下的日本人的审美
2020-07-14郭咪咪
郭咪咪
摘 要:佛教自6世纪传入日本以来,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佛教的无常思想,被当时正处于政治动荡、经济落后、信仰盲目中的日本人所接纳,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无常观”。本文主要论述分析了在“无常观”的影响下,日本人对樱花、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以及死亡的审美。
关键词:无常观;日本人;审美
无常是佛教思想中所体现的观念。《金刚经》里描绘的所谓无常即“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1]而在中国,《周易》中很早就有“上下无常、非为邪也”的描述。[2]宇宙世界所有事物,包括人心都在时刻变化,而非静止的,这是人们对无常思想最基本的理解。无常思想随着佛教传入日本,在与日本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动荡的社会现状相结合后形成了日本人特有的“无常观”,即“世间万物转瞬即逝、变化无常,人生一世结局不免残缺或遗憾,唯有死亡令人得到救赎”。“无常观”的影响之下,日本人又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钟爱美丽“转瞬即逝”的樱花
受“无常观”的影响,日本人十分钟爱樱花。樱花固然美丽,但其花瓣碎小,弱不禁风,花期短暂,几乎一夜之间便会从繁花似锦转而到凋零殆尽。与中国人心目中雍容华贵的牡丹,欧洲人视界里高贵典雅的郁金香相比,樱花总会触发赏花人“弱小无助”“好景不长”的感叹,勾起人们无尽的哀伤与怜惜。“无常观”根植于日本之后,美丽“转瞬即逝”的樱花总让日本人深切感悟到世事无常,联想到自己一生的生死殊荣、变幻莫测,犹如樱花之盛衰。日本人将樱花视作国花,全国几乎所有城市都种植樱花树,多达30多个种类,300多个品种。每年三四月份从南到北盛开的樱花形成了东瀛列岛独有的“樱前线”。在此期间,人们会在樱花树下摆上丰盛的酒宴,或是合家欢聚,或是邀请好友,一边吟诗作画、一边开怀畅饮,歌舞表演齐聚、欢声笑语不停。日本人特将此时定为“樱花祭”。莘莘学子会趁此时举行入学仪式和毕业典礼,借着缤纷绚丽的樱花来庆贺自己学业的成功。商家会趁此时限定推出以樱花为主打的各种周边产品,护肤品、水杯、饰品、樱花味道的美食等。因为只在樱花祭限定上市,每每受到人们的极力追捧。正是在“无常观”的深刻影响下,日本人才如此钟爱这短暂而唯美地盛开、毫无留恋地凋落的樱花。
二、推崇描写世事“变化无常”的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是作者心声的一种文字表现形式,是作品的创作环境和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受“无常观”的影响,从古至今日本作家创作了诸多感叹或描绘世事“变化无常”的文学作品,其中不乏一些旷世名作,受到了日本社会一致的欣赏与推崇。例如,日本最古老的和歌集——《万叶集》第19卷咏道:“天地の遠き初めよ世の中は常無き物と。”(远从天地始,世间即无常)。该句被认为是日本至今为止最早感叹世事无常的诗句。平安时期的日记文学《蜻蛉日记》中,藤原道纲母描绘了作為贵族妻子的女性因为各种不安、无助和失望而感慨世事变幻、人生无常;女流文学代表作《源氏物语》中,讲述了光源氏爱恨情仇、荣华富贵和政治生涯变幻无常的一生。中世文学《平家物语》中描述了平家一门600多年由盛转衰、变化无常的历史;《方丈记》中鸭长明以“无常观”为基调回忆一生往事,讲述世间变换、人生无常的诸多故事。近世文学名作《好色一代男》《好色五人女》当中描绘了人们从平淡的情欲、性爱的生活中领悟到的人生无常的真谛;琉璃剧本《曾根崎心中》《心中天网岛》等以庶民的朴素生活为核心讲述世间男女因爱痛苦,以佛教思想慰藉心灵最终为爱殉情求得解脱的民间故事。现代文学作品《挪威的森林》《雪国》《睡美人》等当中大多描述作品中的主人公跌宕起伏、变化无常的人生遭遇。“无常观”一方面作为日本人的一种世界观频现于日本历代文学作品当中,另一方面也作为一种感叹和抒情方式勾起读者的共鸣。
三、追捧结局“残缺或遗憾”的影视作品
影视作品不仅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更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真实感悟的集结。受“无常观”的影响,与“皆大欢喜”的完美结局相比,日本的影视作品多以“残缺或遗憾”的悲剧性结局收尾。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种“残缺或遗憾”或来自日本人对自己一生命运变幻莫测的感触,对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的体会,对生活不尽是完美无缺也有悲伤遗憾的领悟。这些有着“残缺或遗憾”结局的影视作品,深受日本民众的热烈追捧,往往成为荧屏霸主。例如,电影《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当中,朔太郎与亚纪的初恋极其清淡甜美,但是亚纪因病早逝,朔太郎对亚纪的爱最终只能在回忆中传递;《萤火虫之墓》以二战为背景,描绘了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的兄妹二人饥寒交迫、相依为命的艰苦生涯;《恋空》中金童玉女般的美嘉和宏,也因宏的病逝导致二人天各一方,美嘉最终只能将对宏的不尽思念寄托到二人曾一起爱恋的天空;《情书》中女性藤井树在男性藤井树去世多年之后,才因男性藤井树的女友和母校后辈偶然翻到的图书,得知男性藤井树从中学时代就已开始了对自己执着的爱恋;《一公升的眼泪》中女主角亚也善良可爱,虽然只有十五岁,便在竭尽全力与病魔顽强抗争,但最终在二十多岁的花样年华就只能无助地躺在病床上等待死神降临。总之,在“无常观”的深刻影响下,日本的诸多影视作品因结局悲哀,故事不完美而令人唏嘘,但也正是在不完美中发现美的特色深受世界观众的瞩目。
四、崇尚死亡以救赎自己
“无常观”中的“诸行无常”,指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的,芸芸众生会产生厌世之苦;“诸法无我”,指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无我的,就必然会感到无所依存;悟得“无常”与“无我”,断无明、息烦恼、超生死,不为内外感受所动即可修得“涅槃寂静”,即用死亡来达到永恒的寂静。因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历史发展,日本人意识到世间万物变幻无常,昨日之我未必是明日之我,我既不能主宰它物也不能主宰自我。故而,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下,无论是知名人士还是平凡的社会人,因为种种厌世之苦无所寄托之时,很容易便会选择用死亡来结束世间的一切烦扰,以达到永久的寂静。然而,日本人认为死亡并不是生命的彻底结束,而是该生命在另一世界的新的开始。日本人视死亡为一种别样的“美”,认为通过死亡可以摆脱今生的痛苦、洗刷现世的耻辱,可以救赎自己、通往极乐,从而形成了一种“尚死”的审美观。古代,日本武士为表满腔忠义和忏悔毅然切腹自尽;当代,日本人因生活中的诸多烦恼怀着对生的留恋和对死的向往而选择自杀。日本每年的自杀人数从开始统计到1997年一直在2万至3万人之间徘徊,1998年起连续14年超过3万人,最多时在2003年达到34427人,最少时在1981年也有20434人。[3]日本宪法第13条规定:“全体国民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重。对于谋求生存、自由以及幸福的国民权利,只要不违反公共福利,在立法及其他国政上都必须受到最大的尊重。”[4]日本人认为这是宪法赋予人们的自由选择生死的权利。诺贝尔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在其诸多作品中提到“悲与美是相通的”“艺术的极致就是死亡”。死亡已经不是悲哀,而是日本人所追求的一种美,并赋予了崇高的艺术价值。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无常观”的影响下,日本人从对客观事物樱花到对精神产物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都表现出了独特的审美。其中不乏对美的怜惜和对往事的感慨,也充满了对现实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憧憬,是大和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日本人较高的自杀率体现了其不尊重生命、不积极面对挫折的生活观念,崇尚死亡未必能够救赎自己,但一定不利于人类生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鸠摩罗什译,林少华主编《金刚经》典藏版,漓江出版社,2017年9月,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2]杨天才校注《周易》,北京:中华书局,2016:10.
[3]中国新闻网,2018.01.20,https://news.sina.cn/2018- 01-20/detail-ifyquixe5245089.d.html?from=wap
[4]日本宪法第十三条[尊重个人,追求幸福权、公共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