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政治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策略

2020-07-14顾梅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科学精神高中政治培养策略

顾梅

【摘 要】本文论述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策略:引导价值冲突辨析,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及价值选择;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辩证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坚定理想信念;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关键词】高中政治 科学精神 核心素养 培养策略

科学精神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指出,科学精神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的精神取向,表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个人的成长、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等方面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及行为选择。这从思维方式、价值判断和行动实践等方面都对思想政治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目标要求。科学精神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基本条件。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培养高中学生的科学精神,有助于中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从引导学生价值判断、改革教学方式、培养科学思维、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等方面探索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一、引导价值冲突辨析,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及价值选择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事物、分析遇到的问题、解决矛盾,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和正确的价值判断及价值选择,培养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以及社会责任感。

在价值冲突的辨析中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用科学精神剖析复杂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高中生的逻辑思维是从形象思维开始,到形式抽象思维,然后向着辩证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教师可以在学习《生活与哲学》中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从木桶及构成木桶的短板何者更重要的辩论中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又如,在学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时,提出问题:生活中与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通过思考辩论,学生理解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教师应注重创设价值冲突问题,引导价值冲突辨析,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及价值选择。如在《文化生活》教学中,创设价值冲突问题,中华文化复兴的道路:“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哪个更重要?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在激烈的辩论中,学生摆事实,讲道理,多角度进行价值冲突辨析,老师加以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及价值选择:“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行,中华文化复兴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相互促进,我们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对待传统文化,精华部分是财富,糟粕部分是包袱,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二、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辩证的批判精神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辩证的批判精神。“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勇于质疑,这些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教师应搭建舞台,让学生在观点碰撞中提高思辨能力。高中思想政治课应努力营造一种民主、思辨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大胆表达,在激烈的观点碰撞和思维冲突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以及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课堂上围绕教学目标,教师精心设计问题,选定社会生活中兩难性的问题,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分组辩论等形式展开课堂活动。教师在其中扮演“引导者”角色,通过两难情境创设和问题设置引发学生独立思考;而合作探究和辩论环节,既要善于营造民主氛围,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又要把控活动方向,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例如,在学习《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人享有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还是觉得不开心、不幸福,甚至认为生活没有意义?学生通过辨析之后,得出结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走不出自我的狭隘天地的人,不想为他人和社会奉献的人,永远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教师通过创设辩论课堂,展开对政治问题的辩论,学生通过辩论升华观点,这样有利于其科学精神的形成。例如,学习《政治生活》中我国的政党制度时,让学生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各民主党派不约而同地拥护和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呢?学生经过辩论后得出结论:各民主党派通过各自的实践感受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各民主党派确信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不行的。

(二)引导认知冲突,培育科学精神。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将鲜活的生活事件、生活情景、生活现象、生活经历植入课堂,巧妙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结合生活,在冲突中质疑争辩,唤起学生思维注意,引起他们的反思与质疑,唤醒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在践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中逐渐内化成为其自觉的价值取向。

例如,在学习《面对经济全球化》时,组织学生分析:经济全球化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在教师的引导下,达成共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利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弊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政治知识把握得更清晰、更客观,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精神素养。

(三)更新教学理念,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顺应时代要求,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尊重学生主体,在激发兴趣中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探究欲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将寓言、诗歌、成语故事、歇后语、歌曲、谜语、漫画和时政热点等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耳目一新,活跃其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

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通过课件、视频、音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活泼、积极、主动地思考,丰富学生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大力改革课堂教学,教师授予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先学后教,讲练结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让学生在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的过程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培养科学思维,坚定理想信念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广大青年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全球热点,以真实的情境为背景,为思维提供尽可能广阔的主体能动空间,提出一系列有层次的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培育其思维能力。学生在分析和解决复杂且开放的问题时,需要整合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相关知识,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培养科学精神。

教育学生认同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重要基础。同时,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外国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教育学生不要盲目排外,要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借鉴其他国家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促进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四、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需要建立一个多元评价体系。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面向 21 世纪的学生观,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评价要做到过程化、动态化、科学化。除考试成绩外,还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是否专心致志,全力以赴学习,是否认真听课,是否积极参与质疑、讨论等课堂学习活动,课后是否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作业。学生的收集整理资料能力、发现和分析问题能力、交流与共享成果能力、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等,都是评价的内容。

新课程倡导的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合作学习,倡导合作交流的团队精神,从团结协作中获得机会与实现价值,与人为善,虚怀若谷,能听得下不同的意见,待人宽容,这些也是科学精神的内涵之一。让学生亲历问题的提出、设计、操作、成果表达和检验等探究过程,掌握问题探究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科学态度,对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

总之,人的科学精神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引领中提升、学习中积累、过程中内化、活动中形成,其内化生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自发自觉的,是在后天有意识地学习培养中形成的。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其成为有思想、有灵魂的中国公民,是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师可以将这些策略贯彻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王静慧.试述思想政治学科培育科学精神的内在逻辑[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8(8)

[2]张远明.基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3]孟庆英.浅谈高中政治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8(3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顾 梅(1970— ),女,汉族,籍贯广西北流,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北流市北流中学,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

(责编 刘 影)

猜你喜欢

科学精神高中政治培养策略
例谈小学阅读文本解读的角度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初中理科教学养成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研究
电大教务管理中科学精神的应用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多媒体手段的有效应用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错题管理”研究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