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探讨
2020-07-14庞广信
【摘 要】本文从专业群组成、岗位群分析和人才培养目标三方面探讨中职学校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问题,提出以共建共享共赢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以信息化为手段,深化实训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校企合作机制,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
【关键词】中职学校 专业群建设 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中职学校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群课程体系是从专业群、岗位群和人才培养目标三方面建构的,它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校企合作构建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目前课程体系建设方兴未艾,在此笔者试就这个课程体系建设进行探讨,以便找到好的建设办法。
一、专业群建设背景
(一)智能制造发展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 2025》等计划的不断推进与落实,企业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引起了各行各业的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不断创造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秩序。随着信息化手段在工业生产中的不断普及,新的智能制造技术不断发展与应用,对包含电气技术应用等相关专业在内的高技能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加,一些技术含量较低、重复性、基础性的工作岗位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从区域经济发展来看,广西是西南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基地,广西的支柱产业为有色金属、石化、工程机械、电力等十四个千亿元产业。广西在“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着力打造“一极两带两组团”新格局,重点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大健康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每个产业几乎都与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群息息相关。
(三)专业群课程建设资源分配不合理、课程建设滞后。要想大力培养适应广西区域经济和市场需求的电气技术应用专业高技能人才,为职业教育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必须做好专业群建设,给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群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但目前专业群课程的建设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专业群课程结构与行业、企业的发展契合度不高。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学科化、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无法跟上科技的发展;专业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各专业之间各自为政,无法突出核心专业的引领作用等。二是专业群内教学资源分散,每个专业在进行建设时,更多的考虑本专业的发展与建设,较少考虑与专业群内其他专业进行师资、教学设备等各方面共享共建互利的问题。
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一)专业群组成。专业群是指依据自身独特的办学优势与服务面向围绕某一技术领域或服务领域,以学校优势或特色专业为核心,按行业基础、技术基础相同或相近原则,充分融合相关专业而形成的专业集合,它代表院校的专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广西工业技师学院的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群是指与电气、机械、电子、自动控制等各类自动化设备的制造、运行、维修、维护与管理等职业群相对应的,有着共同教学资源基础、专业技能技术基础和行业基础的相近专业的集合。结合学院实际情况,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群由电气技术应用(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括号内为技工院校专业目录标准名称,下同)、机电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制冷和空调设备运行与维修(制冷设备安装与维修)等 四个专业组成。
(二)岗位群分析。通过行业企业调研可知,本专业群主要岗位有设备维护/维修工、设备操作员、产品生产装配工、产品售后技术服务人员(含销售人员)、安全技术员等,此处的设备和产品特指的是与电气、机电等相关的设备(线路)及自动化生产线。
(三)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群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具有较强电气/机电设备生产与调试、安装与运行、维修与维护等能力,能够胜任电气设备维护/维修、机电设备维护/维修、机电设备(含自动化生产线)运行与操作、机电产品生产装配等岗位需求,满足企业生产、建设、管理等岗位需求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专业群培养目标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细化及方向化。
三、专业群课程体系设计
虽然目前无论是教育部的课程标准还是人社部的课程标准都很少用“基础课”“专业课”“专业综合课”的提法了,但是笔者依然认为,从专业群的角度来看,采用上述提法更能方便阐述专业群内各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中关于课程类型与部颁课程标准的定义略有不同。同时,学院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群的专业课及专业综合课程均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因此专业课程有可能是理论课亦有可能是实训课,更多的是一体化课程,这点与其他中职学校明确注明“专业课”“实训课”的要求不同,本文不一一说明。
(一)基础课。基础课是专业群共享的课程平台,是专业群内各专业均开设的课程,突出通用职业能力培养。有通用职业能力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基础文化素质、职业认知、基础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升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以学生终身职业发展为目标,以实用性、有效性和综合性为原则,构建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各项通用职业素质的课程体系和内容。
学院通用职业能力课程主要有德育(含职业人生、团队合作、自我管理、职业道德与法律)、语文、英语、体育与健康、数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通用职业能力课程一般由通用职业能力教育中心(或基础课部)等部门完成教学,主要侧重于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与他人合作共享、交往和联系、安排任务和解决问题、数字的应用、科技的应用、设计和创新等七种能力的培养。
专业基础课主要有电工基础、机械常识与识图、安全用电、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电工技能训练。
专业基础课一般由专业群完成教学,专业基础课教学可以采用传统的理论课程(建议理论+实验形式)教学、实训教学的形式,比如,电工基础、电工技能训练等课程,目的在于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基础;亦可以逐步采用一体化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教学,比如,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机械常识与识图等课程,目的是要逐步在夯实基础的同时,能让学生适应行动導向教学模式,为后续课程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专业课。专业课是专业群核心技术体现,是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
1.专业核心课。专业核心课是指专业课中能支撑整个专业群的专业核心课程,如《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是专业群内所有专业共同需要的核心课程,也是各专业进行技能鉴定、上岗证考核必修课。如《可编程技术应用》,无论是电气技术应用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还是制冷专业,均有开设,只是面对的控制对象不同,在课程的教学中,各有侧重点。比如,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更侧重运动控制而制冷专业则更侧重模拟量控制。
2.专业方向课。在此特指的是从事某个专业中某一具体岗位所需要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能课,体现各专业与专业群内其他专业的不同。专业课程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课程教学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聚焦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兼顾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三)专业综合课。专业综合课是专业群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提升的综合性课程,以学校专业综合实训室(教学工厂)和企业实践为依托。学习(工作)任务汇集了供配电技术、可编程应用技术、工业机器人、变频技术、液气压传动技术、集散控制技术等,既体现了工作任务的综合性、实践性又体现了技术的交叉性、差异性。
专业课及专业综合课,由专业群教师负责教学,一般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授课方法灵活多样,有案例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等。
(四)课程整合及教学化处理。在课程具体的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先做好企业调研,收集所面对岗位群的代表性工作任务,然后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再根据学校情况以及企业实践专家的意见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使之更适合学校教学需要。
一体化课程改革具体的措施及理论依据读者可阅读相关的资料,在此不再详述。在此要特别提醒的是,进行课程改革一定要考虑进行课程的整合。一门课程整合,简单来说,按照岗位群和生产实际的需求,经过解构、序化、重构,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知识(技术、技能)融入课程里面,变为行动导向的课程。课程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原来传统专业教学中各学科内容互相分裂和对立、理论与实际脱节、专业课程内容重复交叉、专业课教师教學能力差异等问题。
课程建设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建设的基础,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在进行专业群课程建设时,既要避免各专业课程设置的同质化,又要加强群内各专业课程建设之间的联系;既要夯实基础,又要突出重点;既要起到核心专业引领作用,又要突出各专业的特点,做到百花齐放。坚持走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路径,使得专业群课程建设更符合行业、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桂瑾.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模式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7(10)
[2]马 梅,王 斌.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群建设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4(1)
【作者简介】庞广信(1975— ),男,汉族,籍贯广西浦北,工学学士,正高级讲师,现就职于广西工业技师学院,研究方向为工业机器人、中职教改。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