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优质课获奖课的PPT课件设计研究
2020-07-14贝伟浩张金恒蓝仁敏
贝伟浩 张金恒 蓝仁敏
【摘 要】本文以“数据驱动→设计制作特征→设计制作”为技术路线,研制高中化学优质课 PPT 课件评价量表,并以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 30 个优秀样本 PPT 为例,分析查测优秀课堂 PPT 课件的特征,刻画高品质化学课堂 PPT 课件定量和定性特征,总结化学 PPT 课件设计方法,以实证研究法找到支持高效设计化学 PPT 课件的有力支撑证据。
【关键词】高中化学 优质课 PPT课件 课件评价量表
自 20 世纪 90 年代末以来,使用各种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日益普及。当前,课堂教学使用 PPT(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课件辅助教学已然常态,PPT 课件是大多数教师的选择。化学学科研究目标是揭示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微观世界难于描述,许多概念抽象,恰当运用电脑辅助无疑可以极大提升教学效率。但电脑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自然能提升教学效果,用得不好那就会适得其反。近年来,笔者在听课中发现,不科学使用 PPT 的现象比较普遍。我们认为,从化学教学设计文本到 PPT 课件设计制作,并非简单是 word 文本和图片视频等素材的搬家。从信息传播学角度看,PPT 课件呈现给课堂的所有符号都是信息加载,如何合理设计和安排信息材料,使课堂教学认知负荷合理、传播交互效率高、过程舒适愉悦呢?换言之,如何使课堂教学高效呢?目前这一命题研究者寥寥无几。
自 2017 年起,笔者有幸参加南宁市高中化学优质课评比活动,投入研究核心素养落地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以及高效课堂 PPT 设计。为更好地研究高中化学优质课 PPT 课件设计,收集了 30 个全国获奖课的 PPT 课件,研究其设计思路和特征,供化学同行参考。
一、高中化学 PPT 课件使用情况调查
设计面向学生的“PPT 课件使用”调查问卷,对 2018 级高二年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从学生这一受众的角度总结和分析课堂 PPT 课件设计和使用不当的问题。调查问卷设问题 10 道,采用网络调查方式,回收有效卷问卷 100 份。有三个调查结果值得关注:(1)问题“内容页面的合理数量”,52% 的同学认为 16 至 20 页合理;(2)问题“内容呈现的理想方式(多选)”,认为视频方式理想的占 83%,图片理想的 77%人;(3)问题“PPT 呈现知识总结的重要性”,52.5% 的同学认为 PPT 呈现总结特别重要。
二、30 个全国高中化学获奖课课件分布情况
这批获奖课件为全国高中化学获奖课使用的 PPT 课件,授课者分布在全国 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具有代表性。经过统计,30 个化学获奖课按内容类型分布情况如下:特等奖 9 项,其中 8 项是有机和元素化合物内容,1 项是基本原理内容(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应用);一等奖 21 项。具体来看,有关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优质课只获得 1 项特等奖,占比 1/30,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在课中占比 1/10,这表明原理概念课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相对难度较大。
三、研制高中化学优质课的 PPT 课件评价量表
(一)研制方法和指标体系
依据传播学的理论和教学设计原理,结合定性和定量评价,制定了六个一级指标:一般信息统计(定量)、视觉化信息统计(定量)、情景信息呈现评价(定性)、问题主线呈现评价(定性)、知识主线呈现评价(定性)、活动主线呈现评价(定性),以及 21 个二级指标。
定量评价侧重了解和分析优秀课堂的 PPT 一般信息。定性评价是难点,问题设置的评价要点是在总体上要有整体性和层次性,是否是核心问题,以及是否具有开放性、启发性、适中性和挑战性的驱动性问题。知识主线设计主要评价核心知识是否体现必备知识、支持关键能力培养,并注意情境的趣味性、互动性、真实性(现实性、生活性、社会性)、启发性(相关性)。总体而言,问题、情境和知识是否体现核心价值(爱国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绿色环保理念等)。
(二)具体操作(使用方法)
1.PPT 定量評价方法。先将所有 PPT 转换成为统一的格式(.PPT 格式)。(1)一般信息。根据系统信息,统一读取体积大小、页数(内容页)、字数(内容)信息。(2)视觉化信息。逐一打开 PPT 课件,对字体(字号、颜色、行距)、背景、风格、图片(数量)、视频剪辑(数量)和方程式数量等信息进行统计。
2.PPT 定性评价方法。以李克特五点计分法分析评价。按最好(5 分)、较好(4 分)、一般(3 分)、较差(2 分)、很差(1 分)逐项计分。
四、化学优质课 PPT 课件设计制作特征分析
(一)一般信息主要特征
文件大小平均 5.8M,特等奖文件平均 11.3M;内容页面数量平均 20.3 页;每页字数平均 45.6 字符;总字符数平均 885 个;每段落平均 7.3 字符。每节课 40 分钟,据此算出每分钟信息负载:每分钟 0.5 页,需阅读 22.1 字符。每一段落的平均字符是 7.3 字符,和传播学提倡的神奇字数“7”很接近,每段落7 个字符的阅读和传播效果是最好。
(二)视觉化信息主要特征
平均使用视频剪辑 0.9 个;有效图片 13.5 张。字号(max)40.8,字号(min)25.3;行距(max)1.1;方程式数量平均 5.6 个。分析表明,特等奖的 PPT 课件使用视频 2.2 个,明显高于一等奖的 0.4 个。情境和信息的支撑对提升课堂效果的作用明显。方程式数量统计中,特等奖展示 3.0 个,一等奖展示 6.7 个,这从侧面说明,课堂中促进学生生成知识更重于简单单向传授。从传播学的视觉舒适美化角度看,几乎所有 PPT 课件的设计都略有欠缺,或行距太密(仅 1.0)或风格杂乱。从传播视觉化效果看,推荐用 1.5 倍行距。
(三)情境信息呈现特征
情境设置的评价按趣味性、互动性、社会性、启发性和情境所培养的核心价值五项打分。核心价值指的是爱国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等素养。
主要特征:按获奖等级看,获特等奖作品的情境设置分值明显高于一等奖。社会性(即联系社会,体现真实性和现实性的情境设置)的评价最高(4.6 分),其他项很接近。表明特等奖优质课之所以突出,恰恰是因为教学理念的突出,把学科素养的培养置于具有现实性有社会生活生产、科技信息的情境氛围中,这更能调动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四)问题设置呈现特征
问题设置呈现特征是根据问题的重要性(主问题)、挑战性(开放性)、启发性和适中性(面向全体)来设置的,意在评价问题设置的整体性、层次性,观察问题链的驱动作用是否明显。
主要特征:按获奖等级看,特等奖作品的问题设置中体现核心价值部分明显高于一等奖,其他评价点中启发性略高于其他指标,其中问题的启发性值得关注。按类型看,在基本原理内容的课堂中核心问题指向清晰,面向更广。表明问题设置要体现价值和意义,问题的设置不能看成是简单完成课堂探索的机械环节,体现核心价值并具有丰富启发性的问题设置更具吸引力和驱动性。
(五)知识主线和活动呈现特征
知识主线设置上考查核心知识聚焦度以及在 PPT 上是否呈现认知总结(图式或模型)。活动设计上考查互动活动的设计和学生参与度。
主要特征:按获奖等级看,特等奖作品的活动设计分值明显高于一等奖,在认知总结这一指标上特等奖也值得关注。按内容类型看,各指标差距不大。这表明,作为全国优质课的作品,在核心知识把握上差距不大。但特等奖明显更注重活动设计,在课后或课中的认知总结(模型或图式)上也较突出。
五、优质课 PPT 课件设计的推断性统计分析
进行定性评价和获奖等级的皮尔逊相关性分析。问题设置,总分由主问题、开放性、启发性、适中性、核心价值五项合成;情境设置,总分由趣味性、互动性、社会性、启发性、核心价值五项合成;核心知识评价,由核心知识点聚焦度、知识逻辑结构两项合成;活动设计,包括演示验证、学生探究、学生参与程度。
由于获奖等级数据是分类变量且为有序分类,但定性指标四项评价是五点计分后的总分值,在选择相关方法时,我们课题组使用了 pearson(皮尔逊)和 spearman(斯皮尔曼)两种方法进行分析,发现推断结果比较接近,下表为斯皮尔曼方法分析结果。
分析结果:获奖等级和情境设置、问题设置、活动设计在 0.01 水平显著相关,和核心知识在 0.05 水平显著相关。相关度排序为:情境设置>问题设置>活动设计>核心知识。表明情境设置和问题设置是优质课的重要变量。情境创设对于优质课来说是第一影响因素,提供更具支撑认知推进的情境无疑是高中化学教學设计的重中之重。设置驱动性的问题链这一因素排在第二位。核心知识的把握这一因素排在最后,对于全国比赛的优质课而言,经历层层选拔和磨课的作品在核心知识上把握都差不多。
过去同行的研究往往基于行动经验进行总结,大多是个案型的质性研究,缺少高品质课件设计的大样本数据,无法在实证上寻找决策支持。笔者利用两年的参加优质课评比的机会,利用自研量表对 30 个全国优质课课件和本校历年获奖课 PPT 课件进行研究分析,初步确定了优秀化学课件的设计制作特征,着力刻画高品质化学 PPT 课件典型画像,为高效率课件设计找到有力实证支撑。
依据研究成果,笔者提出高中化学 PPT 课件设计建议:结合传播学理论和本研究,高中化学优质课 PPT 信息负荷为每分钟 0.5 页,每段 7 字符。创设丰富情境(视频和图片),强调情境的社会性。问题设置注重核心价值引领和驱动性问题设置。重视课堂活动设置,创设学生参与的互动环节。课堂要有认知的总结环节,即认知的模型或图式的呈现。
本研究仅从 PPT 这个静态的课件呈现入手研究,是个小切口研究。所分析和考查的对象静止,而课堂一定是生成和动态的,教师的从业经验、教学理念和课堂智慧在教学现场的发挥无疑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