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日本儒学思想浅析
2020-07-14赵丰年
摘 要:13世纪朱子学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后,从日本禅学中脱离出来的日本朱子学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被奉为“官学”。文章认为,日本儒家思想并非從一而终的研究正统的儒学,而是一个在反复不断变化,变化的同时向着同一个方向发展的过程,反朱子学对朱子学的批判其实是一种对朱子学的深入研究,朱子学对反朱子学的回应也在一定意义上导致了朱子学独占一时间独占主流儒学思想的局面分崩离析。文章通过分析17世纪中后期的反朱子学学派的发展过程,探究反朱子学学派和朱子学学派的发展和关系。
关键词:朱子学;反朱子学;解读;发展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最具有影响力的学派。作为儒学的一个分支的朱熹理学诞生于12世纪,在明清两代被列为儒学正宗。13世纪朱子学传入朝鲜、日本,但在日本是依附于佛教、禅学而存在的。14世纪至16世纪,日本朱子学摆脱了禅学的束缚,成为巩固德川政权的日本“官学”。反朱子学在日本诞生在17世纪中后期,体现了日本对朱子学的不适应。
文章将首先梳理17世纪朱子学的官学化进程及17世纪中后期反朱子学的发展状态,分析朱子学和反朱子学在发展中建立的关系以及反朱子学的本质,探究打破朱子学独当一面的格局的因素。
一、朱子学和反朱子学的发展概况
(一)朱子学的发展概况
朱熹继承北宋周敦颐和二程学说,后人并称为程朱理学,其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在内的“四书”作为教本,儒家的思想经其整理注释才普遍为人所了解。他一生专心儒学,用自己的方式把孔子的论语中只言片语的学说具体化、学说化,在程朱理学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提出了更进一步的更加具体的学说理论——朱子理学,其基本内容和论点就是:万事万物皆有理。所谓理就像是一个规则,一方面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第二方面理是事物的规律;第三方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第四方面理即是人性。
朱子学于13世纪20年代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同时期这几个国家与中国社会结构的相似性使得朱子学易于融入当地文化。日本朱子学的代表人物当之无愧是林罗山(1583年-1657年3月7日),在德川家康(1543年1月31日-1616年6月1日)建立政权的初期,林罗山学从日本近世儒学的祖先——藤原惺窩(1561年2月8日-1619年10月19日),而后受其推举进入德川麾下。林罗山在朱子学方面的研究包括对前期日本朱子学的延伸,其主要学说内容即为人有地位高低之分,天地有上下之分,要尊敬自己的心,同时要克制一己私欲,心中常常对地位秩序抱有敬意。
(二)反朱子学学派的构成和存在
1.儒学
1.1阳明学
在中国阳明学与朱子学经过了长期的争论,日本的许多反对幕府体制的学者们正是由于江户幕府推崇朱子学而选择阳明学,因此阳明学可以说是为当之无愧第一的反朱子学。阳明学将终极之道表现为“致良知”、“知行合一”,在一定程度上倾诉出了日本人的简洁化的志向和重视实践的心性。中江藤樹(1608年-1648年)是日本阳明学的祖先。最初学习朱子学,后对重视外围的规范等相关问题产生了疑问,对重视实践的阳明学非常赞同,提倡“孝”、“良知”、“知行合一”。同时他支持并宣扬阳明学中的平等的思想,与其弟子所作书籍直接抨击幕府,批判朱子学,并将王阳明相关著述《王阳明先生录抄》等翻译为日语书籍,引起了日本社会一时的激烈反响。
1.2古学的三个派别及代表人物
(1)古学
代表人为山鹿素行(1622年9月21日-1685年10月23日),最初也是学习朱子学的学者,对于朱子学抽象的观念产生了疑问,于是他提倡返回周公、孔子的时代,抵制后世学者对孔子学说的各种解释,包括朱子学对于最初儒学的核心思想的延伸,提倡古学,即自己去解读孔子的学说,以文献本身为实证。同时,山鹿素行的武学出身确立了他在武学方面的发展,推行对和平年代武士的存在意义的思考。
(2)古义学
古义学最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是伊藤仁斎(1627年8月30日-1705年4月5日),最初他仍是先学习了朱子学,后对朱子学浮于形式的主张产生了疑问,认为《论语》才是“最上至極宇宙第一”的书,重视孔子的“仁”“爱人”的学说。他认为孔子的学说根本就在仁爱,人们相亲相爱是最重要的。他批判理学,在颠覆朱子的形上学的同时,对朱子学的天理观、天道观进行否定。他主张,“仁”是“蔼然至情”,从而确立起对“人情”的尊重和信念,而人情具有跨古今、无华夷、天下之所同然的普遍意义。在这一点上,相对的朱熹虽说慈爱是仁之“本相”,但不认同以“爱”字来为“仁”下定义,坚持以“爱之理”作为仁的确切定义。
(3)古文辞学
古文辞,即谓“凡言之成文,谓之辞”。荻生徂徕(1666年3月21日-1728年2月28日)是古文辞学的开创者。他主张对圣人古言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对古文辞的正确解读之上,认为应该将中国儒学发展以时代划分为孔、孟、先秦与宋明时期的儒学,以回归儒学经典根本,同时提出了“以古言征古义”的主张。荻生徂徕对朱子学的批判之最在于“以义理解经”,“后世儒者不知孔子之道即古圣人之道,古圣人之道唯礼尽之,其解《论语》皆以义理,义理无凭,猖狂自恣,岂不谬乎! ”他认为所谓“义理”都是后人的一己之见而已,属于后人所当代的义理,不足为据,如果以义理解释经典,那么这种经典解释将导致严重的错误。
2.同时期日本的其他学说思想——日本国学
日本的国学的本质是日本人跳出儒学等外来思想对自身的存在价值与方式的重新思考。本居宣长(1730年-1801年)是提倡日本国学的代表学者,他主张研究《源氏物语》等日本古代书籍,提倡真心和人细致的情感,其后国学的发展也有对于神道教的推崇和延伸。因此,与朱子学不同的是,日本国学不再去参考和借鉴儒学思想,而是国学家们跨越了儒学经典《论语》等书籍,研究日本古籍以及神道、有职故实、官职、文学等。以本居宣长为例,他提出的“大和之心”为日本民族的固有精神,与中国传来的佛教和儒学等承载的“汉意”形成对比,批判认为“汉意”拘泥于形式,禁锢了日本民族的情意和活性。
在这里只简单的介绍日本国学的一部分主张和学说,由于已经超越了讨论的范围,不做更多的探讨。国学在江户中期登上了日本思想的舞台,并影响到明治维新.
二、朱子学和反朱子学在相互影响中发展
相信经过上面的介绍,已经对朱子学和反朱子学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我们来进入重点探索二者发展之中的关系。
详见下图:
如上图所示,将上文所提及的学派统一成表格,列出了它们的代表人物、年代和主要思想、主张。接下来把重点放在年代上,我们可以获得一条清晰的时间线。
(一)战国末期-1657年 朱子学的官学化阶段
这个阶段是从战国末期儒学逐渐从禅学和佛学当中脱离出来开始,逐渐走向正统化,一直到林罗山去世。
关于日本朱子学的独立最早要从朝鲜朱子学说起,明朝时期明朝的强盛庇佑朝鲜在这一时期的对外的安稳,由“华夷秩序论”可见,当时周边国家都深受明朝的影响,当然包括思想方面,即被奉为朱子学的正统官学。因此在朝鲜,朱子学占据很高的地位,即便是之后清政府入关,朝鲜有极大一部分力量也在支持“反清复明”。朱子学在朝鲜的集大成之发展莫过于李退溪之学,其主张核心是对人与人关系的尊敬,提倡弘扬“主气论”,成为朝鲜王朝最权威的教育哲学家。也正是这种学说和理论影响了在“排佛归儒”的社会契机之下,学习与佛学纠葛的朱子学的藤原惺窝,决心理清佛学和儒学的界线,将朱子学在日本发展为独立的学说。同理包括朱熹理学自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家,均属于同时期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的横向传播。
藤原所著的《假名性理》、《四书五经倭训》,是最早用日文撰写的宣扬宋儒的书籍,为日本儒家摆脱宗教教条立下基础。一心向学的藤原婉拒了德川家康的入仕邀请,推荐弟子林罗山进入仕途。此后,林将幕府政治与近世朱子学联结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德川政权。例如,自藤原时期流传下来的私塾、讲义堂等教学形式,具有很大的封闭性和局限性,却使朱子学成为了连接国家和民间思想的桥梁。1657年林罗山于不久于世后,其后的儒学的发展产生了分歧,不断不断的产生了日本本土的儒学学说,最终走向纯粹追求日本国学的道路。
(二)1647年-1662年 阳明学
阳明学在日本的发展最早要追溯到五山禅僧将阳明学传入日本,但也如同朱子学一样没有获得独立的地位。关于阳明学藤原惺窝和林罗山似也曾有探讨,但终没有选择阳明学并继续发展它。出生于德川政权的草创期的中江藤树最初也是一名朱子学者,初期他著有《林氏削发继位之辩》等,可见对朱子学的热爱之情。然而,他在研究朱子学的过程中对其的合理思考和条例产生了质疑,在了解阳明学中的致良知说等主张之后转而研究和发展日本阳明学。
朱熹之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与阳明学形成截然相反的观点,但中江却认为万物皆以理为先缺少变通与他所认为的人性。他主张实践,反对顺袭前人学说,并且强调要按时、处、位之不同而变通思想,人随心动,形成日本阳明学派的传统。如前文提到过的,中江对阳明学的发展在批判朱子学的过程中进行,又何尝不是对朱子学的否定性的发展。
(三)1662年-1716年 古学
在这一阶段,日本古学开始兴起。其中包括狭义上的古学、古义学和古文辞学,三者的发展从纵向上是继承发展的,在横向上又有许多的对比。
首先,1662年-1665年间作为日本古学代表的山鹿素行逐步提出了古学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和观点。他幼年在江户入林罗山之门习儒学,后又兼习武艺和兵法,著有《兵法神武雄备集》、《武教全书》等兵法书。1662年左右对朱子学产生质疑,辞职回到江户,开设私塾讲学,弟子多至四千。1666年刊行《圣教要錄》,攻击朱子学,被视为“异端”,流放到浅野领地赤穗十年之久。山鹿素行在宣扬儒学的尊王思想和神道的日本中心主义的同时,讲授兵学,宣扬忠君的武士道,成为用儒家思想创立“武士道”理论的鼻祖,他提倡复古,排除后世人注解的影响去学习孔子的思想,呼吁从孔孟的原著中去探索儒学的真意,被称为日本古学派的开山始祖。
山鹿可以说最早力图使社会主流思想从朱子学中脱离出来的人。1657年林罗山去世之后便存在这样的苗头,但是未曾呈现具体的学说,而山鹿素行正是把这种趋向具体化。此外,朱子学是学习朱熹对儒学的解释和发展,阳明学则是学习王阳明的主张,二者虽都包含日本本土的特色,但仍然摆脱不了其学说的本质。山鹿则在社会主体推崇儒学的基础上作出了对跳出这个圈子回到源头、作出改变的尝试,打破了朱子学对江户时代思想观几乎是独占天下的局面。虽然这样做的直接的结果是流放,朱子学者们甚至没有必要进行正面的斗争就已经可以依靠权势完胜。但是,思想的苗头一旦出现,便如“星星之火”,一发不可收拾。
其次,1665-1716年间以伊藤仁斋为代表人物的日本古义学兴起,进一步对朱子学作出了批判。伊藤仁斋出生于1627年的京都,于1705年4月5日去世,当时的京都是德川政权的首府。最初伊藤仁斋也是研究朱子学,1665年产生了宋儒背离孔子和孟子的质疑,遂摈弃朱子学,独尊孔、孟,主张恢复儒家经典的古义,重视《论语》和《孟子》两书,致力于建立所谓“圣学”,他主张孔子学说之根本是“仁”,即仁爱,它的本质是爱,人和人之间的互爱才是最重要的中心论点,同时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也是他所注重提倡的论点。不同于山鹿的是,他在提出自己的主张之后当即遭到了朱子学派的攻击,当时相对于发展时间较久,体系缜密的朱子学,古学的发展尚未十分成熟。于是,伊藤在随后的著作中一一针对朱熹理学进行了正面的攻击。
与朱熹的《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相对,伊藤写了《论语古义》《孟子古义》《大学定本》《中庸发挥》四部注释书,否定了朱熹对四书地位的肯定,主张只有论语和孟子才是儒家的经典。其次,朱熹以理为本,把宇宙看作是寂静不动的;而仁斋却以气为本,把宇宙视为“一大活物”,用气的运动、变化来说明一切现象,仁斋宣称,理是气的条理,是虚的,气才是实的;虚的理是死的,只有实的气能体现活生生的运动、变化。同时,在伦理思想方面,仁斋主张,儒学最传统的学说来源于孔子,而孔门以仁为宗,仁的本质为爱。诸如此种种,伊藤其学说与儒家传统思想为一体,以仁为核心思想,主张为人之道。伊藤仁斋从著作到学说是非常典型的在探索、解读朱子学的过程中推进古义学,著作与朱子学著作完全对应,以文献实证的手法直击朱熹著作,提出不同的注解。
最后,1716年之后的这一阶段日本儒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荻生徂徕为代表人物的徂徕学,进一步的提出了古文辞学。荻生徂徕的思想也是经过了学习朱子学,后转为提倡自己的学说的两个阶段。荻生更进一步,提倡“先王之道”,倡导应该超越孔子,进一步去研究孔子所研究的内容,亦或是“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值得看到的是,荻生徂徕一开始的著作当中就指出了伊藤仁斋其实在反对朱子学的过程当中不自觉的在学习朱子学,这个差别其实是有些微妙的。但同时,荻生徂徕为了反驳伊藤之学说所提出的主张更是在不觉中对伊藤学说的一种继承。荻生徂徕當时社会提出观点之后引起社会的巨大反响,也可以认为是日本的社会到了对反朱子学认可的地步。
江户后期无论是朱子学还是反朱子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反朱子学的不断影响下,朱子学在日本树立起的独占天下的地位被动摇。朱子学毕竟产生于当时的明朝,不能完全的被日本人接受是和日本的当时状态息息相关的。儒学或者说是朱子学是当时中国的官僚思想,山鹿素行与荻生徂徕都属于武士阶级,而伊藤仁斋是町人阶级,同样是对儒学进行的研究,但国家不同、阶级也不同、代表的利益不同,难免会出现新的思考。同时朱子学的理气二元论对非常现实的日本人来说,统治者是将军并非虚无缥缈的天理,孔子的思想可能因此而比朱子学实用性更强一些。
经过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日本儒家思想并非从一而终的研究正统的儒学,而是一个在反复不断变化,变化的同时向着同一个方向发展的过程。首先是朱子学不断的官学化,之后诞生了各种各样的反朱子学学派,反朱子学学派的本质其实也是对于朱子学理解的深化。由于对朱子学的研究,产生了新的想法,朱子学和社会的主流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变化,对反朱子学学派产生推动作用。
其实在东亚文化圈里,儒学的研究都是这样一个曲折而互相影响的过程,从纵向上我们可以看到时间的发展之下日本儒学学者的思想变化,横向上最初朱子学脱离出禅学也是藤原受到了朝鲜学者的影响,很难定论说中国学者没有受到日本朝鲜思想的影响。
三、结语
17世纪的日本通过批判、研究的方式使朱子学有了地域性的发展和进步,反朱子学学者在提出反朱子学的学说的时候,针对朱子学的观点不断地去分析朱子学的著作,不断地提出或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作品。同时朱子学者也为了驳斥反朱子学学派的观点提出过一系列的主张和反对观点,这其实也是需要对反朱子学学派的思想内核进行解读。本文仅以17世纪中后期儒学的发展为切入点,探寻儒学的发展模式,浅析朱子学与反朱子学在发展中互相促进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佐藤弘夫.概説日本思想史[M].京都:??????書房,2005.4.
[2] 玉懸博之.日本近世思想史研究[M].東京 : ぺりかん社, 2008.3.
[3] 斯文会.日本漢学年表[M].東京 : 大修館書店, 1977.7.
[4] 王玉强.近世日本朱子学的确立[M].长春:吉林大学,2017.5.
[5] 土田健次郎.江戸の朱子学[M].東京:筑摩書房,2014.1.
[6] 王丽华.阳明学对日本江户思想的影响[A].中国实学研究会专题资料汇编[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4.
[7] 时阳阳.中江藤樹の孝思想について[D].山东:山东大学,2010.
[8] 关松林.论中江藤树的教育思想[J].日本学刊,1994,01.
[9] 王起.山鹿素行生平简述及其儒学思想初探[J].观周刊,2013,6.
[10] 董灏智.伊藤仁斋的古学思想形成脉络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11] 牛建科.日本古学与复古国学散论——以荻生徂徕与本居宣长为中心.东疆学刊,2008.
[12] 仁斎·徂徠·宣長[M].東京:岩波書店,1975.6.
[13] 史少博.儒家思想在日本本土化过程中的派系对决[M].学术论坛,2013,10.
[14] kiri paramore.“Civil Religion” and Confucianism:Japans Past,Chinas Present,and the Current Boom in Scholarship on Confucianism[J].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2015,2.
作者简介:赵丰年(1999- ),女,山东济宁人,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