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2020-07-14姚金山
姚金山
“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与完善是一个探索的历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以前所未有的高度,高瞻远瞩的姿态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新思维,“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在当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样“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需要体现在實际行动中,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
资源日益枯竭、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是人类进入21世纪面对的重大课题,很多人觉得把这些问题翻出来是老生常谈,也有人觉得是危言耸听,甚至有人认为“环境和发展只能有一个在路上”。发达国家的发展以环境为代价走过了近代一百多年的发展道路,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充盈,但随之带来的无穷“伤痛”却如幽灵一般挥之不去。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在进入新时代在发展方式的十字路口该何去何从,该如何选择一条发展的道路,是走资本主义展示给我们“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还是另辟蹊径?十九大划时代般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时代论断新思想,又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大给我们指明了当代中国实现永续发展的发展方向,在方向的指引下我们该如何选择发展方式?在具体的发展实践中又该如何筑牢“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意识?
生态文明理念科学内涵的发展完善历程
2018年王春益在《中国生态文明》中谈到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指人类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在长期的实践中取得的一切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持续发展的一种伦理道德与意识形态,是一种新的社会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世界可持续发展事业的丰富和创新,更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中国表达……”。这种表达还是比较中肯的、比较有深度的、比较全面的,系统的概括了生态文明理念的科学内涵和本质内容。当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们对“生态文明”的内涵解读和外延认识有着不同的权重和阶段性理解,这是无可厚非的,毕竟我们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生态的追求、理解、状态有着不同的要求和把握,也正是如此,生态文明应该是一个不断需要追求完美的状态,一个不断需要努力完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存在。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是人类存在和发展必须面对的最基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数百上千年的哲学发展史中,没有那一家学说真正意义上把人与自然的问题当做基本问题考虑过,更不要提论证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多个角度论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手稿》中从人是“自然存在物”和“对象性的存在物”的统一、人的生存发展是有机身体与无机身体的统一这个逻辑起点出发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又是直接的同一、人的活动必须遵循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并以思想家锐利的批判性哲学眼光提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状态是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执政过程中更是坚定不移的贯彻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不同阶段,创造性的将人与自然和谐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美结合起来,在不同阶段做出了对人与自然的生态文明具体的理解和深层次探索,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共产党更是展现出巨大的时代担当。
党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探索的酝酿阶段
中共十六大提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自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一个新的纪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紧接着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的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推进资源节约、生产清洁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等原则成为后来党建设生态文明矢志不渝的重要原则,也为后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奠定了总基调。可见在生态文明意识萌芽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意识到了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关系。
中共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为后来党在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领域内的不断探索提供了大有裨益的借鉴和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以及方向规定性。
党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探索的明确阶段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生态环境方面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届时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态度也越来越明确,自从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正在逐步的明确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在清晰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上迈出了一大步,为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产生了奠基意义,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方面的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党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探索的成熟阶段
中共十八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到“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成为我国今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观念。
对比以往,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的建设放在了相当突出的位置,并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和步骤进行了解释和部署,体现了党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方针和政策方面的日趋成熟。十八大之后提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深化环保领域改革,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党对“生态文明”理念探索的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理念推向了新的高度,提出“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新思维。党的十九大站在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一系列丰硕成果之上,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建设又做出了新的有意义探索,一系列新的生态思想、生态要求、生态目标和生态部署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党的十九大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思想新思维,可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高度认识;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之时,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一系列要求,进一步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振奋人心的全民族奋斗目标。
党的十九大在我国进入新时代之时,将生态文明文明建设提到史无前例道的高度,将建设美丽中国确定为全民族的奋斗目标,将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贯彻进一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之中。这一系列的重要表述和重大思维、方式的转变,都足以说明党的十九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推向了新高度,提出的一系列新思维符合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被联合国写入决议,更加说明党对生态文明理念的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有着重大意义
人民福祉,千年大计
“今天我们建设的生态文明,保护环境的行为,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事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做出的伟大的、精辟的、高瞻远瞩时代论断。保护好我们今天的生态环境、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治理好已经被环境了的污染,把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到一定高度不仅仅是在改善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质量,也是对千秋万代子孙生存环境的负责和交代。我们不是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地球,我们是从子孙辈那里借用过来的地球。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环境好了、水更清了、天更蓝了……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还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它是人们进行文化生活幸福创造的重要源泉,生态文明建设更是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无限希冀。
科学发展,美丽中国
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不容否认有人们环保意识方面的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采用的发展方式的问题,几十年来我们一直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上,也就是说我们的发展方式不科学,最起码站在今天的角度上是这个样子。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要求我们要科学的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进行发展,总的来说也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要像爱护自己生命一样爱护自然环境。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政党、哪个时代把生态文明理念提的如此之高,这不仅仅是当下的要求也是从长远发展的思路,以高瞻远瞩的眼光的独到论断。要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贯彻生态文明理念。
共同任务,必由之路
既然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枯竭等一系列生态恶化问题弥漫全球,那么理所當然这些问题应当是全人类、各个国家共同的责任,应该由各个国家共同承担这个任务,应对共同的挑战,走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以横亘古今、有容乃大的大国负责任的态度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解决这样一种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问题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群体可以置身其外,走合作的道路,共同应对生态问题,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今天的世界是一个互相联系,并且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整体,当今的世界可是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经济是如此,生态也亦如此。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应对生态危机的责任,我们愿意承担应有的责任,绝对不推卸责任,积极为生态文明前行之路献言献策,做出正向努力。同时这也是我们在国际舞台上由幕后日益走向舞台中央、更好地彰我国在国际事物中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又一次完美亮相。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具体路径的指引
践行理念,深入人心
如今生态窘迫,形势不容乐观,环境的破坏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那么生态的治理,环境的恢复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是这个道理。生态的治理不是一蹴而就,同样生态环境治理的措施也不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必须是标本兼治,所以已往的措施有待进一步考量。我们在什么样的思想理念指引下就有什么样的行动方式和发展方式,我们之前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按照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理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环境得到一定层度的治理与恢复,所以今天要完成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目标,一定要大力宣扬环境保护意识,让生态环保的观念深入人心。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方式、影响方式、载体方式宣传生态文明意识,使生态意识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生态意识潜移默化进生活,化之无影,影响处处。
全民行动,共同参与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这是党向时代的庄严承诺,同样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对时代的义不容辞,对小康社会的向往。碧水蓝天、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那么建设美丽中国就仅仅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了吗?很显然不是。保护环境,治理治理污染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事情,更需要我们人人参与,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当我们有了生态文明理念、环保意识在头脑中觉醒后,我们还是觉得生态文明建设与我们遥远,觉得个人力小甚微,其实是因为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误解,其实生态环境保护就在我们身边。不乱扔垃圾是环保、使用公共交通是环保、少使用一次性筷子是环保。总之,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低碳生活,让“今天你低碳了吗”成为每天的座右铭,成为人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坐标系……美丽中国是我们未来的共同目标,是我们对发展中的中国的美好规划,更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希冀,生态文明是托起美丽中国强有力的向上引擎,我们每个人应当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参与,为建设起一个天空蔚蓝、河水清澈的美丽家园而不懈努力。
完善法律,构筑屏障
国家层面要逐步完善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立起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屏障。法律法规是用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的秩序,同时法律也是道德和自觉的底线,它不仅仅可以在调节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同样法律法规也可以作为一种中间介体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生态环境保驾护航,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一个永久的传承,那么必须建立健全有关环境保护、生态治理的制度保障。反观过去的环境污染的几十年,难道不是因为我们的制度不完善吗?难道不是因为环境体制机制的不合理才酿成今天这个局面吗?答案是肯定的,一方面是人们生态理念的淡泊,另一方面是一些不自觉的人钻了法律的空子,造成不良后果。因此,今后的发展,特别是与生态环境有关的经济发展的领域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一定要把环境保护的因素考虑进去,织密织牢这张生态文明建设之网,让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融入到现在立法的立法思维和立法实践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有了制度的保障,生态文明的建设才可能有明天。
结语
党的十九大把生态文明理念的探索推向了新的高度,并且也形成了一系列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方法、新路径和新思维。同时党的十九大也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在进入新时代之时对打赢“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的保卫战上的必胜决心,这也是对中国14亿人民的答复。本文粗浅的描述了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在我国生态文明理念建设上的有意义探索,特别是站在党的十九大的新时代的理论起点上浅显地探讨了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理念的意义,同时阐述了生态文明理念下建设美丽中国的路径探讨,我们相信“践行理念,深入人心;全民行动,共同参与;完善法律,构筑屏障”肯定是对“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有意义探讨,但绝不是封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