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饭圈”虚拟社会身份的构建

2020-07-14何晓磊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3期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饭圈

摘 要:近年的网络选秀节目的热播使得“饭圈”一词进入大众的视野,他们使用不为外界所理解的“反语言”来命名、沟通与分工,从而获得群体内部身份的认同。“饭圈”通过符号化的文本、话语实践和线下行为参与追星、造星的行动,与主流文化博弈,争夺话语权,在偶像身上寄予“乌托邦”式的美好憧憬和情感依附,实现自我价值。“饭圈”青少年构建起排他性的,过度理想化的虚拟身份虽然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并非与主流价值观完全相悖,他们依然愿意与主流价值观趋向统一,获得主流文化的肯定。笔者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研究其网络虚拟社会身份的构建,探索其心理和社会根源,对青少年的人格建构的影响,以及边缘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饭圈;虚拟社会身份;批评话语分析;边缘文化

“饭圈”源于英语单词“fans(迷,崇拜者)”,早些年称作“粉丝”,因”fan”与汉字“饭”的拼音相同,“饭圈”的称呼在年轻追星族群中流行开来。然而,“饭圈”远远不只是“粉丝”们的集合,它伴随着韩国的歌迷组织形式和应援文化在我国本土化发展而来,近年的网络选秀节目《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等的热播使得“饭圈文化”进入大众的视野。“饭圈”主要由青少年组成,以偶像明星为核心聚集成社群,形成功能完善、分工明确、运行顺畅、话语完备的追星生态圈(张璇,2020),对大众媒介的话语权力乃至整个网络文化态势都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饭圈”所变现出来的行为也让大众捉摸不透,他们时而疯狂,缺乏理智,被称之为“脑残粉”,时而又表现出高度统一,是非分明,敢于担当的一面。“饭圈”隶属于网络边缘文化的范畴,主要以线上活动集结,因此,笔者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研究其网络虚拟社会身份的构建,探索其心理和社会根源以及对青少年的人格建构的影响。

一、反语言-寻求群体认同和争夺话语权

“饭圈”内部拥有自己独特的话语系统,如鹿晗的粉丝自称为“鹿饭”,组建的微博名为“鹿透社”。“饭圈”成员按身份分为“大粉”(掌握大量线上线下资源的粉丝),“技术粉”(专业技术高的粉丝),成员之间沟通经常出现“本命”(自己最喜欢的偶像),“zqsg”(真情实感),“nbcs”(没人在乎,nobody cares)等等外人看不懂的“暗语”。这种相对于主流语言具有不同词汇特征的语言变体称之为“反语言(anti-language)”(丁建新,2010)。这种自我范畴化的内部话语系统并不为外人所理解,是区分群体差异的重要因素,从而帮助其成员构建、维护、寻找“有意义的他者”(丁建新,2010)。人类毕竟是群居动物,需要从集体中寻找存在感和认同感。网络与商品经济的高速的发展反而让很多青少年处于内心空虚,缺乏归属感的状态(李盼盼,2012)。他们寄情于网络虚拟社区,他们更需要从虚拟的社会关系中寻找自己的身份角色,构建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由于网络社区“身体缺场”的特点,个体就亟需通过具有群体辨析力的话语来构建自身所属群体的文化符号,进而连接彼此,区分他者。

丁建新(2010)提出“反语言”更本质的是“反文化(counterculture)”,是群体用来反抗和抵制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的一种话语实践。青少年在社会话语权的分配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反叛与宣扬个性的特点让他们本能地抵制主流文化的桎梏。“饭圈”日常应援、打榜、抡博、控评、反黑等一系列实践让他们建立起自己的网络社区矩阵,操控各大网络平台的数据。他们制作偶像的图像视频和进行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的文本生产和流通能力,凭借网络传播的优势,在“流量至上”的造星产业中,“饭圈”对偶像的去留和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饭圈文化”席卷而来的影响力是对传统大众传媒的权力抗衡,是青少年争夺社会话语权的表现,是他们用于抵制主流文化,达到 “重新社会化”目的的重要工具。

二、偶像 - 理想的乌托邦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饭圈”对于偶像的崇拜或多或少都带有亲密关系的想象,他们往往以“妈妈粉”“姐姐粉”和“女友粉”自居,偶像成为了他们虚拟意义上的“欲望他者”和“乌托邦”式的存在。比如,2017年鹿晗公布恋情后,“我今天失恋了”的言论疯狂刷屏,拥有43万粉丝的“朝鹿”站宣布关闭,这其实反映出的是粉丝在偶像身上的情感投射。弗洛伊德认为“投射”是“把一切存在于自身中的品质或态度潜意识地归咎于另一种个人。通过这种情感投射,粉丝们试图让自身的意识框架吞并被投射的客体,继而转移生活、学习和工作上的消极情绪,宣泄内心的压抑,获得替代性的心理满足感,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的“理想乌托邦”的向往。“饭圈”疯狂地购买与偶像相关的商品,其中的使用价值往往是被忽视的,他们更看重的是商品的符号意义,帮助他们消除与偶像的物理距离,带来沉浸式的情感体验,这种具有虚拟的互动仪式感让“饭圈”群体获得情感的慰藉和寄托。“饭圈”的追星行为其实是青少年正常的心理需要和行为表现,是青少年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一個阶段性和过渡性行为,偶像是其人生成长历程中选择的情感载体与行为榜样,这种情感依附有利于青少年摆脱自我迷茫的状态(岳晓东,2006)。

由于青少年对社会、学校、家庭所提供的角色往往容易产生内心的排斥和敌意,从而产生被剥夺感和不平衡感,于是产生急切摆脱这些感觉的需求,网络就成为其满足需求和宣泄情绪的理想途径(秦楠,2019)。“饭圈”的各种匪夷所思的行为,如让偶像上“热搜”的群体刷屏,为维护自家偶像与网友对骂的“口水战”等等,都是对自己所属的群体的努力付出。这种付出不仅仅为了维护自己所在群体的优越性,更是完成作为“粉丝”使命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对于没有太多的社会资源的青少年而言,以“饭圈”为依托,借助集体的力量获得的成就感更容易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和认同(彭兰,2019)。王素萍(2009)也指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在寻求自我同一性,进行自我建构和自我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饭圈”的群体行动反映出来的是最高的需求层次-自我实现的需求,其核心在于确认自我的社会价值。

三、寻求主流文化的认可

过去“饭圈”很多疯狂追星行为都为大众所诟病,“脑残粉”一度成为“饭圈”的标签。但近一两年,“饭圈”也出现了很多呈现正能量的集体行动。如2019年针对“港独”,“饭圈”在“祖国反黑站”和“帝吧”集结,行程强大的舆论阵势,纷纷表白“爱豆”“阿中哥哥”(指中国),“哥哥出道五千年,14亿活粉”等言论在外网刷屏。2019年8月18日,“饭圈女孩”和“帝吧”登上新闻联播,获央视点赞,一改大众对“饭圈”的刻板负面评价。2020年初“新冠”疫情肆虐,各地“饭圈女孩驰援武汉”的报道也让人们对这备受争议的青年群体刮目相看。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造期间,“饭圈”发动起为“挖掘机天团”助力打榜活动。这一系列行動都是对国家的认同与民族自豪感的体现。“饭圈”所隶属的边缘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并非泾渭分明,他们存在着“共生关系”(丁建新,沈文静,2013)。“饭圈文化”更多是由于青年学生心理的不成熟,经济的不独立和对未来的憧憬所表现出来对主流文化的叛逆,并不存在强烈冲撞与对立。在虚拟社区群体中,除了建立自我认同感以外,获得外界的认同也同等重要。外界的认同关系到群体内部个人的身份认同以及群体的社会地位与价值,这也是群体赖以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负面评价扑面而来的情况下,“饭圈”通过各种正面的社会活动重塑自我,彰显其社会价值,寻求主流文化的认可。

四、结语

“饭圈”是网络虚拟社团的一种组织形式,他们利用不为外界所理解的“反语言”来命名、沟通与分工,有利于群体内部的封闭,从而获得群体内部身份的认同,达到内部抱团,排斥异己的作用,增强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出于对现实压力的排解、主流文化的叛逆,以及话语权剥夺的不满,他们通过符号化的文本、话语实践和线下行为参与追星、造星的行动,与主流文化博弈,争夺话语权,在偶像身上寄予“乌托邦”式的美好憧憬和情感依附,实现自我价值。“饭圈”青少年构建起排他性的,过度理想化的虚拟身份虽然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并非与主流价值观完全相悖,他们最终依然会与主流价值观趋向统一,从而去污名化和寻求主流文化的认可。

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时代,对“饭圈”这种“反文化”“边缘文化”现象无需完全打压。青年边缘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良性互动反而能够弱化社会冲突,维护网络生态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对于类似于“饭圈”这种青年的边缘话语、边缘族群和边缘文化的研究也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丁建新,2016)。如果能合理引导,对于青年群体参与社会建设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有利于意识形态的输入,培养话语规训,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丁建新,作为社会符号的“反语言”[J].外语学刊,2010(2):76-83.

[2] 丁建新,沈文静,边缘话语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

[3] 丁建新,跨学科、后现代、文化转向——第六届“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2):67-72.

[4] 李盼盼,关于大学生空虚感的研究[J].科教导刊,2012(3):247-248.

[5] 彭兰,网络的圈子化:关系、文化、技术维度下的类聚与群分,编辑之友,2019(11):5-12.

[6] 秦楠,同一感:网络时代下青少年身份认同的迷失与回归[J].基础教育参考,2019(4):3-6.

[7] 王素萍,自我同一性视域中的青少年偶像崇拜[J].中国青年研究,2009(6):103-105.

[8] 岳晓东,严飞,青少年偶像崇拜之心理机制探究[J].中国德育,2006(12):11-16.

[9] 张璇,“饭圈女孩出征”的社会认同过程研究[J].东南传播,2020(1):102-103.

作者简介:何晓磊(1985- ),女,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师,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2019年度广东省青少年研究共建课题“话语分析视角下青少年网络空间虚拟社会身份的构建研究”成果(2018GJ081)。

猜你喜欢

批评话语分析饭圈
“饭圈式追星”应远离运动员
古代也有“饭圈”——把自己活成一束光
整治“饭圈”乱象
广告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及其对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启示意义
新闻语篇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意识形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