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视角下河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2020-07-14侯静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3期
关键词:就业问题供给侧高职院校

摘 要:就业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特别是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采集样本数据,从高校、政府、市场、学生自身四个层面出发,以高职院校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分析现阶段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多方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寻求稳增长和促就业协调发展的途径,从而化解用人供需矛盾,提升人才供给质量和大学生就业质量,多方位处理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供给侧;高职院校;就业问题

一、河南省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问题成为关乎民生和经济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激烈的竞争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高校、行业和企业各层面都主动作为,积极应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就业质量,但现阶段,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供需量不平衡

近年来,河南省的经济迅速发展,中原的崛起带来的机遇吸引了大批的人才,就业岗位不断增加,但即便如此,却仍存在人才供给和企业需求不适应的矛盾。

首先是地域差异导致就业分布不平衡。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了地方产业的升级和企业的蓬勃发展,但同时在无形中加剧了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凸显出来,更带来了地域就业不均衡的情况发生。以郑州为中心产业聚集地对高职毕业生的吸引力愈加明显,而其他欠发达地区则无法很好的吸纳人才,越是经济发达地区,毕业生往往蜂拥而至,就业的竞争力会更大,同样的岗位,在欠发达地区,对于毕业生的吸引力就比较弱。造成这些城市发展较为缓慢,经济的增速及先进技术水平较低,长期就业满意度低,容易出现“用工荒”的情况。

其次是行业结构导致就业供需矛盾突出。伴随中原崛起,河南已经从过去的传统农业大省转变为了工业大省。从河南省的五大支柱产业来看,装备制造、食品制造和汽车制造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这就导致在就业过程中,行业就业情况供需矛盾突出。省内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最多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类、土木建筑类、电子信息工程类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岗位设置门槛较低,就业率高,岗位多,就业较为容易。而其他类,特别是文科学生的就业难度较大,教育类、管理类、思政类、英语类的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省内相关行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处于相对饱和的状态,增速慢,岗位需求量不大,且文科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比较高,岗位门槛高,高职学生在此方面不占优势,工作可选择性少,就业困难。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总体不高

就业质量是衡量毕业生就业优劣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少高职院校都盲目追求高就业率,忽视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等指标。

一方面,高职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不高。随着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推进,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受到市场的冲击,产业更新换代快,但一些高职院校的专业和人才培养数年不变,导致就业口径较窄,就业困难。同时,企业对于新兴行业的岗位设置不足,也是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不对口的重要原因之一,学校顺应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设置,但企业没有跟得上步伐,岗位设置不合理,学生工作对口率低,造成技能的淡化,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和就业质量。

另一方面,高职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落差大。高职毕业生多为95后,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的就业模式,不少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对岗位的正确认识,造成能力和岗位的偏差,“眼高手低”情况严重。从学生的角度看,不少人认为自己在学校經过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和能力都已具备,作为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一定比普通工人能力强,但就业后发现工作难度大、工资低,就频繁跳槽,这种毫无规划的就业观,造成就业难的情况发生。从企业的角度来讲,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初期,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需经专门的培训才能上岗,所以在前期会安排学生到一线工作,积累经验,且在不了解学生真实能力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开出很高的薪酬,所以工作初期,工资低,岗位累是普遍现象。但不少学生对于行业的发展不了解,自我定位不准确,择业的时候不考虑自己的能力,更多追求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期望值过高,正好与企业的用人计划相反,造成短期离职情况较严重。

(三)人才培养及就业服务亟待提升

第一,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导致就业能力欠缺。高职教育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多数学校安排有实践课程和顶岗实习,但相对于本科教育而言,学制短,学生的综合能力弱,特别是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着偏差。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仍处在需要不断完善和改革的阶段,不少高职院校存在盲目扩张的情况,导致生源多,但培养质量跟不上,大多学校仍沿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程度不够,学生的教育程度和专业技能不相匹配。毕业生到了用人单位,空有学历,其就业能力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深。

第二,高职院校的就业服务体系有待提升。面对日趋激烈的招生竞争,只有就业好才能保障生源好,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但一些服务体系在学生就业方面没有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学校的就业信息不及时、就业信息真实度不够等方面。此外,就业服务体系中,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政策解读不够,往往简单的几周就业指导课就算完成指导,真正在学生就业的时候,需要个性化指导时,缺乏支持,造成学生在就业和工作中遇到的专业性和实际问题无法及时、有效的解决。

二、河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政府层面的因素

因素一:就业政策和保障措施落实效果欠佳。河南省是全国第一教育人口大省,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多,就业压力大,基于此,省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的效果靠落实,只有落在实处才能惠及广大毕业生,但不少高职院校在就业政策和措施的落实上效果欠佳,普遍认为这些政策对本科生较适用,高职学生学制短,竞争力较弱,政策性的就业方面不占优势,并且不容易提升学校的就业率,就把政策挂在嘴边,宣传落实不到位。据调查,34.6%的高职毕业生对于就业政策并不了解,在就业指导课程上,一些政策曾被提及,但并没有专业解读,错失了很多好的就业机会。

因素二:产业结构调控跟不上高职院校就业形势。河南省的第三产业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着结构不合理、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就是要优化结构,增加就业和提升经济发展。高职院校为了增加生源,往往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一些热门的专业被不断的吸纳进来,有生源就要就业,但此时产业结构的调控和专业调整就产生了结构性的矛盾,一方面,高校不断扩招,新的专业被高职院校引进并培养出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政府层面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却还没有波及相关行业,制约了新兴企业的发展和转型,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去产能”后一些企业不仅没有增加岗位,反而减少了岗位,造成了毕业生多,岗位少的矛盾局面,这也是制约我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之一。

(二)用人单位层面的因素

首先,企业选人用人的标准缺乏合理性。随着我国大学生人数的增长,企业用人的可选择性越来越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但某些用人单位的标准明显缺乏合理性,直接或间接造成了高职院校毕业就业难的情况。表现为:一些用人单位唯学历的情况严重,不管岗位是否需要,一味的追求高学历的毕业生。这给在学历层次中处于劣势的高职院校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一些企业在用人过程中,重专业,轻技能,高职学生区别于其他学历层次学生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动手能力强,实操技能好。但用人单位衡量人才的时候,往往看他学习过什么专业课,成绩如何,真正能够在岗位中发挥重要作用实践能力往往被忽视,从而造成人岗不匹配的现象发生。

其次,校企合作过程中缺乏参与意识。高职院校普遍采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这种方式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学校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用人单位工作中的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达到企业和学校双赢的目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出现用人单位参与意识弱化的情况发生,不少企业虽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却流于形式,在实际合作中并没有主动作为,没有将企业的完整的实践体系带到学校,没有做到学校和企业信息、资源共享,没有派出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导致高职院校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甚至无实践情况依然严重。

(三)学校层面的因素

第一,专业设置不能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专业设置往往是顺应市场需求而开设的,在一定范围内,本地区某一行业发展快、企业密集,市场对人才需求量大,高职院校就会改革专业方向,培养相应的应用型人才。所以不可避免的导致高职院校一味追求满足市场需求,盲目开设专业的情况。一些高职院校没有自身准确的定位,看到别的学校设置某个专业,市场需求量大、就业好,就在专业建设不完备的情況下,盲目开设专业招生,生搬硬套其他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造成毕业生就业能力严重不足,丝毫不考虑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是否符合企业需要。

第二,就业服务体系与学生需求不对称。高职院校的就业服务体系多依托于招生就业中心建立,多单一的执行行政职能,缺少服务和教育理念。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应涵盖就业前——就业中——就业后的各个阶段,既有共性的指导,又有个性化的辅导,不仅要帮助学生就业,而且要帮助学生好就业、就好业。一些高职院校的就业服务体系,更多职能体现在就业前发布信息,就业后收取就业协议等简单的辅助,就业中的个性化辅导和帮助几乎没有,且存在发布信息不及时、内容真实性有待提高情况,更有甚者,一些学校把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交于辅导员,但辅导员工作繁忙,面对的学生多,很难对学生在就业前、中、后遇到的问题及时有效的解决。对于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没有能力处理的情况下,只能盲目选择离职,这样对于学生的自身发展和学校的就业率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四)学生个体层面的因素

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失。就业和专业联系紧密,真正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报考专业开始,专业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就业的出路,学生对于职业生涯没有规划,不知道职业、就业需要怎样的能力,不知道毕业后自己能从事什么工作,从而缺乏在就业方面能力积累,对于就业环境、岗位及未来要面临的竞争压力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这样就产生期望值过高的情况,导致学生就业后与预期落差大,容易离职的情况发生,不利于学生的就业。

就业能力的缺失。相对于其他学历层次教育来说,高职学生录取分数线较低,自我约束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进入岗位后,一部分学生的专业知识无法满足企业的岗位要求,一些学生则缺乏学习能力,导致自身的知识与岗位需求差距越来越大,导致无法胜任岗位,这是造成学生就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除了学习能力外,综合能力,如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处置能力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就业能力考察指标。

三、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河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对策

(一)政府保驾护航,让高职院校毕业生有业可就

1.完善就业政策,扩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不同层次的毕业生,就业的渠道、方式和岗位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政府要在高职学生就业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制定精准的就业政策,保障各学历层次毕业生的就业。对于低学历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可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作为指导,在一些新兴的技术性产业增加基础性岗位,为应用型技能人才谋求更多的机会。同时,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应广泛到高职院校开展调研工作,了解广大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对就业中不占优势的群体,出台措施,给予技能、培训、补贴等补助。在地方事业单位招聘时,也应积极协调,对于专业知识要求不太高的岗位,可适当放开高职学生招聘的窗口,这些举措都能有效的扩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渠道。

2.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就业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部门,要着眼于实际问题,出台各项政策和保障措施,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政策的制定和措施的颁布,只是打通了就业通道的第一关,政策是否能够落实到位,措施是否有效,则是保障就业畅通的“法宝”,政策颁布后,怎么样去解读和落实才能保证效果最大化,是摆在很多地方面前的问题。要想有效的推动政策的落地实施,发挥效果,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除了颁布接地气、惠民生的政策外,监督实施,检验效果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政策颁布实施后,应该有较为完善的监督检查体制,及时对各类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整理。可自上而下建立相关的监督体制,吸纳地方、企业、高校相互监督,发现落实不到位,立即督促整改,这样能够保障效果最大化,实现政策颁布的初衷,保障高职毕业应有的就业权利。

(二)企业主动作为,让就业之路更加畅通

1.主动参与人才培养,找准校企双方共赢的着力点

在校企合作的关系中,学校和企业应该是互帮互助相互促进的关系,学校按照企业的需求和个性化标准,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企业解决用人难的问题,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性难题。企业则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智力保障、专业指导和实践机会,这种共赢的结果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式最理想的状态。要想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企业在其中一定要发挥自己应用的作用,在人才培养方面主动参与,将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和标准融入到学校的教学之中,让学校有针对性的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同时企业也应当多提供实习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岗位的同时,自身也能够发现新员工容易存在的问题,在招聘的过程中规避这些问题。

2.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为高职毕业生打开就业大门

企业用人的最好的状态就是人岗相适应,这样既不浪费人才资源,又能够保障效益最大化,一些企业的设置不合理,导致用人机制也不合理,企业要适时作出调整,改变运行过程中不合理的因素,对一些基础性的技术工作,多吸纳高职院校毕业生,一方面高职毕业生动手能力强,能够很快上手,独当一面。另一方面,高职毕业生适应能力强,更能适应基层的工作,是一些岗位最合的人选。所以企业不应追求过高的用人标准,要从实际出发,为高职毕业生打开就业的大门。

(三)学校打破传统,服务学生就业成才

1.打造特色专业,贴近市场需求

要保证学生好就业、就好业,就要有自己的特色,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要有行业特点,不能一味的追求“全”而放弃“专”,要让自己的专业设置在某些领域处于领先地位,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首先保证有突出的王牌专业,让王牌专业能够贴近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保证学校竞争力的同时也能带动整个学校发展。此外,高职院校也应该适时加强合作,打破以往的竞争关系,与办学条件和专业相近的兄弟院校建立特色专业群,特色专业群的规模越大,影响力越高越能够吸引用人单位过来挑选毕业生,并且在合作的过程中,相互之间能取长补短,让重点专业更出彩。

2.提供精细化的就业服务,为就业保驾護航

学校要提供精细化的就业服务,才能够真正为毕业生保驾护航。精细化的就业服务体系要最大程度上的切合学生们的需求,在就业前,教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谋划自己的未来;教会学生求职应聘的技巧,在求职中少走弯路;教会学生求职陷阱,避免权益受到侵害。在就业中,指导学生如何甄别就业信息,有的放矢;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单位,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指导学生如何签订就业协议,不要随意违约。在就业后,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岗位,融入企业;帮助学生维护合法权益,安心无忧。同时,在日常管理的过程中,多开展与职业、就业、择业相关的实践、活动、比赛、讲座,让正确的择业观深入人心,让就业政策和保障措施落到实处,让学生有展示和锻炼的机会,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及能力,进一步提升就业的竞争力。

(四)学生准确定位,用能力迎接就业的春天

要想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学生应用型人才的特长就要在学习期间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除了传统的书本理论外,更多是要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会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相结合,并自如应用。高职学生的实践课程较多,这就意味着学生们有充足的时间练习,要增强自己的专业兴趣,利用一切机会锻炼自己的实操能力,同时还应该多参加各类比赛、活动,让自己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企业,接触社会,从而更好的了解岗位的需求,做好充足的准备。此外,高职院校学生还要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岗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学会学习,不断学习才能让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在工作中,不确定性因素很多,但只要能坚持学习,保证自己的能力始终不落伍,无论环境怎么变,自身的知识储备都能保证自己顺利就业。最后,高职院校学生还应加强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主动调整自己的状态,适应新的环境,这也是高职学生的就业优势之一。这就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看、多学、多练、多积累,让自己拥有强大的就业竞争力,从容应对挑战。

要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要从实际出发,根据问题找到解决方案,现阶段,供给侧改革是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最有效的方式,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力量相互协调促进,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参考文献

[1] 李莉,何树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40-42.

[2] 杨超.20世纪美国就业政策调整及其对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借鉴意义[J]北方论丛,2017(3):99-105.

[3] 李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就业政策创新研究一基于广东面板数据分析[J]岭南学刊,2017(2):100-107.

[4] 薛勇.高职院校就业质量提升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融合互动的逻辑建构[J].中国高等教育,2018(01).

基金项目:2019年河南省大中专就业创业课题,项目名称: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河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 (JYB2019150)。

作者简介:侯静(1982- ),女,硕士研究生,河南开封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学、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就业问题供给侧高职院校
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关于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
关于职业学院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