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
2020-07-14周开权
周开权
摘要:苏州文化沉淀深厚、表现形式多样,现存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的传统技艺、民间音乐等项目众多,而且在民间流传大量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文章提出当地职业院校可以引入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现代信息手段占领舆论阵地,深化有地方特色的学校文化内涵建设,在提高学生技能、文化修养的同时,推进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路。
关键词:苏州优秀传统文化;高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魅力,不但在其经济繁荣、山清水秀,更加令人感叹的是其深厚的文化积淀。苏州已有6项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昆曲(表演艺术)、古琴(传统音乐)、苏州端午习俗(礼仪与节庆活动,打包入选中国端午节)、苏州宋锦(传统知识技艺,打包入选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苏州缂丝(传统知识技艺,打包入选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统知识技艺 ,打包入选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苏州市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原因有三:一是文化形成早。三千多年前,泰伯就在此创立了吴文化。二是有地理优势。水系发达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美景,精致、柔美、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色是其文化、经济长兴不衰的根本所在。三是重视教育。北宋时,范仲淹在这里创立府学;明清时期,苏州的状元数量居全国地级市之首。苏州的经济虽然繁荣,但文化教育之兴盛更令当地人自豪。苏州的传统文化不但非常丰富,而且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苏州传统文化的特点
苏州气候适宜、物产丰富,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孕育出了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良好的自然条件使这里粮食丰足、百姓富庶,南北朝时期被誉为“一郡丰收,可供数郡食用”,宋代时以“苏湖熟,天下足”而闻名,为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的大面积种植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桑蚕、棉花相关产业的兴盛也带动纺织业的发展,据《松江府志》记载“苏务纺织,……家纺户织”。经济的发展带动文化的繁荣,苏州现存传统文化丰富,从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都可以寻到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传统文化。
(一)显性与隐性传统文化共存
从文化的易知性角度来看,传统文化可分为显性、隐性两种:一是以文字、语言、图像、符号、建筑的外在特征等表达的显性文化,这类文化即使人们没有深层次的知识也可从外观获知,具有可表达、可传播、易确知等特性。二是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通过行为感知、空间体验、口传心授等复杂活动才能感知的文化,它们是以思想、寓意等形式表达的,可称为隐性文化。
苏州园林世界闻名,也可视为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相结合的典型代表,园名、楹联、各处的匾额,既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也隐含园主人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例如,拙政园取自“此亦拙者为止政也”,暗喻园主人退出仕途享受山水田园之美的意图。在这里,“拙政”本身就代表着文雅之意,又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兼具显性和隐性意义,同时,又暗含着建造园林的初衷和意圖。在园内,假山与池水相伴,喻示大自然的和谐,亭榭紧靠池水,可以倚窗观赏池水假山构成的美景。沿着曲折的回廊一边穿梭在山水中,一边欣赏建筑物门窗、栏杆、挂落等处巧妙的设计、精雕细刻的做工以及楹联写作的巧妙、蕴意的高深,不但可以愉悦身心,而且可以感受中国特有的哲学精神和伦理思想,品味技术和文化的完美结合。但也有一些蕴含丰富传统文化而当前已经不受重视的传统文化承载物,荷包就是典型代表之一,荷包古称容臭、荷囊等,在中国是常见的随身佩戴的服饰装饰,在长期发展演化中,逐渐超出原有的作用,承载着个人审美情趣、传统工艺和民间风俗文化。苏州人使用的荷包外观多样,外形上有双鱼型、花篮形、如意形等;从功能和佩戴方式的角度来看,有香荷包、褡裢荷包、折扇袋、油面塌、眼镜盒等。荷包既能显示出佩戴者的身份地位,也能表明其情趣爱好。受儒道文化的影响,苏州人的荷包也注重在细节上表现“精”“雅”,刺绣设计精巧、曲线变化丰富、工艺精细,把其婉转、含蓄、流丽悠远发挥的酣畅淋漓,在色彩上以浅蓝、浅绿、粉红等浅色为底色,花纹以低明度、低纯度的彩色丝线为主,二者和谐统一的搭配形成艳而不火、文而不黯的整体意境。刺绣的纹样多以高雅、吉祥为主题,象征品格高贵的莲花、兰花等植物较常见,许多文人又以诗词歌赋等流露出人文主义情怀的纹样相配合,表达佩戴者文雅的审美情趣和崇文品质。荷包不但有其鲜明的外在文化特征,而且同样蕴含隐性文化内涵:
1.暗送情怀
旧时代的女子在婚前不能随意与意中人见面、表达自己的爱慕之心,即使嘘寒问暖也必须含蓄,赠送香囊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怀,绣以文字、动植物等可以更加明确地告知对方自己内心的想法。同时,通过荷包刺绣可以表达多种喻义,用“寿”字纹、仙鹤、寿桃图案等表示祈福延寿,或用杏花等组成“尚书红杏”喻示“科举高中”等。
2.彰显自身志趣
苏州不但经济发达,而且崇尚文雅之风,许多文人雅士用鱼与荷花等图案组成鱼戏莲这样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纹样,高雅的外在特征、深刻的文化内涵非常明显。也有文人雅士佩戴的荷包绣有“梅”“竹”等四君子及诗歌词赋纹样,表达文雅的志趣和文化修养。
3.驱邪避瘟,祈求美好生活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苏杭地区,明清时期有在这一天佩戴香囊辟邪的风俗,人们给孩童身上佩戴香囊,期盼在“毒日”驱邪避瘟、平安度过“毒月”。江南五月多雨,气温也处于上升时期,食物易于霉变,毒虫也非常活跃,不但适宜于病菌传播,而且孩童抵抗力差,在医疗条件较差的时代,疾病极易流行,并且会威胁到生命,即使对于成年人,这段时间也是疾病高发时期,在荷包里放入白芷、苍术、丁香等中草药佩戴在胸前或悬挂于床头可以帮助祛除外邪、增强身体抵抗力。同时,这段时间也是蚊蝇毒虫大量繁殖、外出觅食活动活跃的季节,为了预防这些蚊蝇毒虫叮咬,人们在荷包里放入雄黄、艾草、菖蒲等驱赶这些有害生物。
(二)具有文化与经济相得益彰的传统
公元九世纪以来,江南地区战乱少、地质灾害少、粮食充足,经济、文化发展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物质基础。战乱也使北方文人士族、政治中心南移,使江南识文习儒之风更盛。长期积累、持续积淀,使苏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人们的衣食住行、小桥流水的江南风韵呈现出鲜明的独特之处。
苏州府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物产丰富,许多靠科举走上仕途的官员在致仕、贬谪后大都回到故乡,其中很多在全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但自身品德高尚、学识渊博,而且重视教育和文化的普及,采用互济甚至亲自参与学院讲学等形式扶持当地的教育事业,形成读书知礼、崇儒尚学的社会风气,为学子安心读书明礼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早在唐太和九年,苏州就已经出现印刷业,明代时刻印书的质量、数量达到全国首位,有藏书家66名,其中常熟瞿绍基的“钱琴铜剑楼”、长洲顾元庆的“大石山房”等在全国都有一定名气。江南文化具有精致性、柔美性等特点,明清时期,虽然苏州府经济繁荣,但没有单纯沉迷于物质享受的奢靡,反而对督促学子科举入仕更加重视。清末曾任江苏巡抚的陈夔龙在其所著的《梦蕉亭杂记》中赞曰:“苏浙文风相埒,衡以浙江一省所得之数,尚不及苏州一府”“冠盖亲师,凡登揆席而跻九列者,半属江南人士。父兄之衣钵,乡里之标榜,事甫半而功必倍,实未至而名先归。”
苏州经济繁荣为教育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当时,苏州府赋税占全国很大比重,从白居易的《苏州刺史谢上表》中“当今国用,多出江南。江南诸州,苏最为大”这一句就可以看出当时苏州府经济发展的盛况。在北方战乱的影响下,经济发达、物产丰富的苏州府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带来中原地区的文化、生产技术,推动文化、教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基本素质的普遍提升。更为重要的是,虽然苏州经济发达、物产丰富,但苏州人民并没有沉迷于物质享受,而是以雄厚的物质资源为基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断追求文化发展,当然,官府、士绅的支持也是苏州文化教育事业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清朝时期官府重视社学,并规定以有一定学识、品行端正者为老师,在乡绅、官府的支持下,各乡纷纷设置社学。例如,同治年间,江苏巡抚丁日昌在苏州宣传社学的重要作用、制定社学章程,限期各地开办。社学不但进一步推动崇文尚学的社会风气,而且使文化教育在平民阶层得到普及。社学、书院的兴盛使通过科举取得功名者增加,反之,通过科举走上仕途者的增加,又鼓动更多人期望通过读书取得功名。同时,明清时期,考入官办学校才有资格参加科举。在这样的社会风气和科举制度下,各级政府官员和乡绅对兴办社学、书院具有很高的热情。乡绅资助或兴建社学、书院直接促进苏州府文化教育的繁荣,明洪武八年,吴县、长洲两县的社学达到737所。因此,在历史长河中,苏州教育在全国是名列前茅的,以明清两朝为例,明朝洪武四年到崇祯十六年全国共有状元90名,其中苏州府占8.89%,清朝顺治三年到光绪三十一年共有状元114名,其中苏州府有26名,占22.81%。
二、苏州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
党的“十九大”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苏州传统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主干,吸取佛、道及区域古文化的部分思想,既是当地人们精神凝聚力的来源,也融合于当地人们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在当前及未来,我们应吸取其精華,使之成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精神力量组成部分,使之成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之一。
(一)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在苏州历史中,范仲淹占据重要地位,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被风水先生称为“风水宝地”的自家土地捐出开办郡学,其高风亮节被世人敬仰,把国家的富强作为己任不是雄心壮志,而应贯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苏州的沧浪亭是当地著名园林之一,虽为宋代官场失意的诗人苏舜钦所筑,但被后人逐步演化为教育人们坚守节俭、赞颂圣贤之处。园内有赞誉当地明贤的“五百圣贤祠”,也有很多表达隐喻虽畅游于山林,却心系国家兴亡的楹联、古迹。如今中国国力日益强大,人民民主日益广泛,这是历代忧国忧民志士追求的伟大目标。但是,中国仍存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既要珍惜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成果,更要为国家富强、人民民主作出更大的努力。同时,我们应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推进文化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共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苏州很多历史古迹带有追求社会、政治自由、公正、廉明的意蕴。例如,举世闻名的“拙政园”是明代王献臣在弹劾失职武官被东厂所诬遭到贬谪、辞官后所建,其“拙”有自嘲没有在官场周旋的能力之意,也是陶渊明“守拙归田园”中的“拙”,借喻守住自身廉洁,保持宁谧的心性,安身立命,同时,也有祈求政治廉明、公正之意。在封建社会皇权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环境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一种奢望,伍子胥劝谏吴王夫差,最终被赐剑自尽,百姓们悯其因忠心却身亡,传下端午节“龙舟竞渡”“祭伍
子,迎水仙”等习俗,这是苏州端午节不同于其他地区之处,在2009年作为中国端午节的四处重要传承地之一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当前,中国经济不断强盛,政治、法律不断完善,人们真正享有政治自由、平等,社会公正、法治。
(三)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苏州很多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传统技艺都可以被看作工匠精神的典范。例如,苏州刺绣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传说在舜禹时期苏州就有刺绣,到明代,经济繁荣、适宜的自然环境已经使苏州乡村“家家养蚕、户户绣花”,丝绸行业的兴旺推进刺绣工艺的发展,加之唐寅、沈周等吴门画派提供优秀的山水、仕女、花卉等粉本,苏州绣达到非常高的艺术成就。王鏊在其《姑苏志》中对苏州绣的评价为:精、细、雅、洁。据记载,清同治六年,苏州城乡共有参加刺绣业行会组织的绣女4万余人。受苏州的山水、文化熏陶,苏州人民养成柔顺、坚韧的气质,也是苏绣得以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绣品精美、清雅、种类和样式丰富,受到皇室、达官贵人、平民的普遍喜爱。1911年,苏州绣娘沈寿的绣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获“世界至大荣誉最高级之卓绝奖凭”,使苏州传统技艺在世界工艺美术界占据一定地位。新中国成立后,苏绣不断推出歌颂新中国及国家领导人的佳作,创作出巅峰之作《春回大地》,绣法更加精巧、细密,针法更加丰富。1986年,苏州刺绣厂年轻绣女陈明的作品《长毛猫》在第六届波兰普罗夫迪夫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经济繁荣促进文化发展,当铺也彰显诚信、友善的一面,苏州很多当铺在冬季免收利息,施惠于贫苦黎民。1905年成立的苏州总商会不但“改良物品,推广销场”,而且组织救灾、赈荒、救火等公益事业,帮助维护苏州经济、社会的稳定。
苏州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就可以看出,衣食住行、吃喝玩乐无所不包。但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来看,苏州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一个重要基础是经济的繁荣,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国富民强作为前提,文化才能孕育、长期发展,同时,具有工匠精神时这些传统文化才能越做越精,受到世人的瞩目。因此,传承、弘扬苏州优秀传统文化,从浅层次可以丰富高职学生的业余生活,让他们感受到国富民强的哲理,从深层次可以使他们感悟出文化要传承就要有工匠精神作为支撑,要有“爱岗、敬业”精神。
苏州的显著特征之一是水系发达,苏州的传统文化深受水的柔美这一特征影响,例如昆剧也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苏州园林大都有水。这对于教育学生养成“友善”的品性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总的看来,苏州的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丰富的,而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通也很强。“富强”才能更好地发展文化,但是,“富强”后更加推崇“文明、和谐”。玉雕、核雕、苏绣等手工艺都需要平淡的心性、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培养高职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习惯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三、苏州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途径
苏州优秀传统文化是苏州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等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青年很容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针对高职学生,需要从学校教育教学中加大传统文化的培育力度,推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途径及措施如下:
(一)借助现代媒体
高职学生大多没有考研究生的志向,理论学习要求不高,课余时间较多,因此,玩手机游戏、聊天等占用时间较多,同时,手机微信、微博、抖音等传播的大量信息无法得到有效筛选,不良信息极易给高职学生造成负面影响。高职院校应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传递优秀传统文化,如苏绣、核雕等工艺的教学视频,表现吴越历史的短剧、微电影,介绍苏州传统习俗(如荷包、艾叶等)及状元生平的小视频等,在占领现代舆论阵地的同时,引导、激励高职学生努力学习技能、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弘扬苏州优秀传统文化。
(二)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结合班会、思想品德课,甚至是语文、专业技能、绘画等课程,专门开设介绍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把苏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于文化课、专业课,塑造高职教育的苏州特色。例如,物流管理专业看似和苏州传统文化没有直接关联,但是可以结合苏州古代交通、运输特点,让学生感受由于苏州水系发达形成的特色文化。
(三)做精做深社团活动
为了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许多职业院校成立了一些学生社团,但活动大都散乱,没有统一规划,更缺乏挖掘的深度。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专门开设吴歌、昆曲、核雕等文化层次高、内涵深的社团,在培养学生专门技能的同时,熏陶其身心,培养其爱国、敬业的品质,不但可以拓展他们的技能,而且可以带动他们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养成创新精神和能力。
(四)打造特色校园
苏州传统文化有显性、隐性之分,特色校园建设也可以从此受到启发。首先,在校园环境方面,借鉴苏州园林、古建筑的特色,注重水、建筑及学习、娱乐场所的和谐统一,绿化注重雅和各种植物的错落有致。其次,在校园隐性文化建设方面,注重苏州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把传统文化和班级文化、宿舍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采用具有苏州特色的装饰物、植物、标语美化教室和宿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集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苏州经济发达、文化积淀深厚、古迹众多,职业院校应结合苏州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育和引导学生的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塑造新时代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王泽应.论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伦理学研究,2015,(1):6—10.
[2]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3—18.
[3]欧阳军喜,崔春雪.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山东社会科学,2013,(3):11—15.
编辑/李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