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為氹仔碼頭、機場謀劃出路
2020-07-14
對氹仔客運碼頭及澳門機場未來的出路各有何建議?現有多個客運碼頭是否需要整合?氹碼剩餘空間有否必要給政府其他部門、社會機構使用?
澳門民航政策研究學會唐繼宗理事長:一個地區的發展,對外交通是否便利顯得很重要。相信在可預見的未來,澳門的經濟發展重心離不開博彩及旅遊服務出口,這就需要依賴跨境交通運輸服務,氹仔碼頭部份設施併入澳門機場共享資源,是為打造更有效率的海空聯運系統,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國家給予澳門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發展定位,我們要做好對外交通包括海陸空跨境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民航業的發展非常重要,我們須做好規劃並予以落實推進。海路交通方面,我們有好幾個客運碼頭,如何把這些碼頭的資源滿足本澳以及灣區發展需要,是未來跨境基建設施發展工作重點之一。
澳門社會綜合研究學會葛萬金會長:我認為,應對未來本澳對外海上客運需求下跌,政府要思考的方向是,怎樣拓展更多的海上客運客源,增加現有碼頭資源空間的利用率,以及增加公共資產的使用價值。在客源方面,可協助船務公司開拓更多的大灣區各地航線,如旅遊大灣區多地航線;在增加現有碼頭資源空間的利用率方面,除了提供政府部門,如旅遊局、移民局、經濟局等部門辦公,還可以增加商務活動、會展活動元素,吸引旅客居民逗留消費,當然前提是交通配套設施要完善。
澳門機場在大灣區五大機場中競爭非常大,首先,內地機場遠較澳門機場有格價優勢,若澳門機場航線與內地機場相似,就很難競爭。澳門是獨立港、低稅區,未來的發展路向應與內地錯位發展,如主力發展東南亞廉航,甚至成為內地貨物轉運東南亞的中轉站角色。
氹仔社區發展促進會林家全副理事長:氹仔碼頭作為最大的海上門戶,除了發揮本地對外海上客運作用,還可租借剩餘空間給社團機構等舉辦活動之用,爭取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我認為,大灣區的各機場群,不是一個競爭客源的關係,反而是一個互補客源,共享經濟的關係,隨著大灣區的發展,機場之間的合作越做越大,越來越緊密。大家要朝著是一個共同發展,互惠互贏的局面發展,而澳門有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的角色優勢,澳門機場一定要走出有自已的特色發展之路。
未來可期的是,機埸和氹碼打造成為澳門最大的海空樞紐,實現優勢互補。期望能更前瞻性做好機場周邊的道路升級規劃,將北安馬路與E區、第四通道的接駁及早做好綜合的設計及規劃和評估,建議可考慮使用立交橋,將該區打造新時代的智慧交通樞紐,待機場擴容工程結束時能更好地銜接,成為澳門的交通規劃的典範,亦為澳門樹立更好的國際旅遊休閒中心的形象。
洪榮坤大律師:首先,我們要把澳門各間客運碼頭的定位一起看,現有的客運碼頭各自有服務定位。氹仔碼頭最初的定位是合併港澳碼頭,打造本澳最大的對外客運碼頭,可惜當時遭到居民的極力反對而告終。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當港珠澳大橋進一步開放車輛使用,加上澳門輕軌道路系統完成,本澳對外海上客運需求必會大為減少,港澳碼頭和氹仔碼頭終有一日會整合資源,以節省人力物力。另外,現時位於內港的南舢舨碼頭、路環碼頭,將來亦可整合用途,如打造為供旅客市民休閒之用的觀光碼頭。
一直以來,政府很多部門因為沒有自用場所,而向市場租用商業大廈,每年浪費數以十億的公帑。與其繼續任由碼頭的珍貴設施及空間浪費,不如著手規劃如何將這些閒置資源加以活化利用,比如,撥一部分給機場使用之外,還可以供某些不對市民開放的政府部門辦公所用,如旅遊局、經濟局及治安部門,都可以接受。不過並不建議面向社會機構,主要因素是考慮到前往碼頭的公共交通配套不便利居民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