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子老齡化”,須營造 鼓勵生育的社會支持體系

2020-07-14潘英懷

澳门月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兒童環境出生率

潘英懷

人口老齡化是全球性的社會現象和社會趨勢。特區政府因應這一趨勢做了人口統計和預測工作,根據人口老齡化的數據,預測未來面對人口老齡化的時候所要做的工作,甚至在長者範疇開展的服務,包括生活照顧、財政支出、家庭照顧、社會康體設施方面。同時,特區政府也因應數據的趨勢做一些評估及開展有關的工作,對一些長者服務、長者照顧等工作提前做了準備,提出了包含醫社服務、權益保障、社會參與、生活環境等方面14個範疇組成的“澳門特區養老保障機制政策框架”,以及由400多項具體措施組成的“2016至2025年長者服務十年行動計劃”。

2018年通過的《長者權益保障法律制度》,制定長者權益保障的總體框架,現時除了社保養老金,《非強制性中央公積金制度》亦於2018年開始實施,逐步構成雙層式社會保障體系,使市民在退休後得,晚年生活得到更多財政的保障和支援。而近年澳門社會保障基金亦得到了政府財政的大力支持,當社保基金出現財政困難的時候,政府通過撥款令社保基金可以繼續維持下去。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舉措。

世代變化,出生率呈下跌趨勢

依據聯合國的定義指出,65歲以上人口超過7%,即進入“老齡化”社會,而當比例超過14%時,就變成“老齡”社會。根據預測,到2021年的時候,澳門65歲以上的長者人口將達到15.6%,屬於“老齡”社會,而去到2031年的時候,這一比例將會達到23.1%,超過21%的超老齡化社會標準,也就是相應的撫養長者人口升到3個成年人撫養1個長者。人口老齡化的數字,啟示政府甚至我們年輕一代必須認清人口老齡化的形勢,及早謀劃,統籌佈局,實現人口結構的可持續發展。

社會學認為合理調控人口規模,是優化人口結構重要措施之一,其中有個很重要的指標就是出生率。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澳門在不同的時期,呈現出不同的人口出生週期。其實早幾年,澳門的出生率是比較高的,但近幾點出生率處於比較低的水準,以2018年澳門新生嬰兒共5925名,按年減少604名,出生率為千分之九,較2017年下跌1.1個千分點;2019年新生嬰兒共5979名,按年增加54名;出生率為8.9‰,較2018年下跌0.1個千分點。兩組數據可以看到,雖然近年出生的嬰兒數量比較平穩,但出生率有下跌的趨勢,當前的出生率亦遠低於八九十年代。

按出生周期,當出生人口不多時,那麼必然導致在適齡婚育的人數也不多。現時澳門適齡婚育人群和之前的人口統計預測差不多,亦即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一代,現在恰恰是適齡婚育階段。儘管當前有一定基數的婚育年輕人,絕大部分亦有生育的意願,但夫妻間仍需要結合社會環境的變化來考慮生育意願。目前本澳出現的情況就是平均生育的胎數少,出現少子化。而隨著女性的勞動參與率不斷提升,“高學歷、高地位、高收入”的職業女性多了,她們在社會擔當的角色越來越重,有時會出現晚婚晚育,故她們在生育問題上有更多思考,比如自身的工作、身體狀況、家庭經濟狀況、未來對小朋友的照顧及社會成長環境等等。所以很多的夫婦即使結婚,但也不急於懷孕。為此,我們希望透過優生多育的鼓勵生育政策,為年輕一代提供多點支撐,增加生育意願。

多點支撐完善配套,

營造生育友好氛圍

在孕產婦保健方面,本澳衛生局的仁伯爵綜合醫院及各衛生中心,為懷孕期婦女提供免費的產前檢查,以及免費的分娩醫療服務,對新生兒及兒童亦提供免費保健及疫苗接種,提供健康保障。近年,為了讓婦女得到了進一步的勞動權益保障及推動家庭友善政策,婦聯持續爭議延長有薪產假及5天男士有薪侍產假,並於本年5月26日正式實施。

在社會服務上,托兒服務是一大支撐,婦聯總會開辦的托兒所最初的目的就是讓要參與勞動的職業女性可以在生產後安心投入職場,減輕在職家長照顧小朋友的壓力。現時托兒服務的對象是3個月至3歲,是一項貼心用心的服務。同時,為了支援新手爸媽,近年開辦陪月員培訓課程及配對服務,為新手爸爸媽媽開展產前的講座及培訓,提供場地給這些爸爸媽媽實踐照顧新生兒,讓他們可以及早準備,減輕他們的壓力,讓他們面對新生兒到來的時候更有信心。

從環境上,經濟及住屋等都是市民考慮生育的因素。尤其住屋方面,一直比較嚴重困擾年輕家庭,也成為他們在生育抉擇上的一大障礙,她們會擔心自身所處的住屋環境是否可以給小朋友良好的成長空間。其中新加坡模式也很值得我們好好參考,在新加坡的組屋制度裡,當家庭成員人數增加的時候,可以置換較大的單位,從而讓他們獲得相適宜的居屋環境。為此,建議在房屋政策及興建房屋時,特區政府能夠充分將家庭的元素引入到房屋政策中, 可以充分考慮到市民家庭成員改變的情況;興建的單位戶型以兩房一廳為主,從居住空間上解決年輕夫婦生兒育女的擔憂。

從整個社會氛圍來說,我們提出了建議將澳門營造成為兒童友善型城市,以兒童的視覺看世界,將來在整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及總體規劃中可以加入多一些兒童友善的元素,建設多一點兒童的遊戲設施,增加了很多玩樂的元素,收回的土地也有一部分作為兒童遊樂及休憩空間,令澳門的小朋友有更好成長環境。

總體而言,在《家庭政策綱要法》的指引下,特區政府必須不斷完善和推出一系列的家庭友善政策、各項家庭照顧及長幼服務,不斷檢討政策的落實,讓家庭發展的元素嵌入不同的施政當中,期望不同的政策領域都充分考慮家庭的需要,也推動家庭和諧,長幼共融。

婦聯致力社會服務,

倡“家元素”

在不斷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和政策支持外,澳門的團體組織也積極提供了各類社會服務,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澳門婦女聯合總會自1950年成立以來,開展的服務項目越來越多,尤其圍繞“家”的概念,服務範圍貫穿幼兒到中青年、長者,形成了一個連貫的服務體系。現在已經建立了五個家庭服務中心和兩個長者服務中心,這些服務中心也都是利用家的元素推動服務項目。以及透過培訓中心,開展保育員及陪育員等培訓課程,期望讓照顧者掌握更多照顧能力,讓他們有信心照顧我們的小朋友和長者。

我們開展的服務由三個月到三歲的托兒服務,從幼稚園到小學的整個小幼階段,為兒童成長提供良好安全的成長環境;加上透過家庭服務中心開設家庭親子活動及支援服,以及透過青年中心服務,提供12歲以上的青年參與社會活動。以上這些活動都是鼓勵生育及後續的支援措施。對於長者,我們透過舉辦不同活動發揮他們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讓他們繼續參與社會,服務社會,關心社會,充實晚年生活。一來可以學習,二來可以做長者義工服務,為他們實現退而不休的心態,開心快樂生活。近年在石排灣為獨居長者,提供膳食、定期探訪及活動場所,讓他們感受社會關愛。

而作為一位議員,透過議會推動婦幼維權和家庭政策的落實,近年持續推動政府出臺鼓勵生育政策,如多年爭取延長有薪產假和增設5日男士有薪侍產假;2017年提倡調升多年沒調整的出生津貼,由1957元多元調升到1萬元,最後得到政府的接納,並在2018年的施政報告中落實,讓新生嬰兒父母各自可以得到5000元的出生津貼,加起來即10000元,這一政策對父母來說既是鼓勵又是少少的經濟支撐。近年來出生津貼亦有定期的調升,現在已經到了5,418元,對我們來說也是鼓勵生育的其中一點的推動。從人的成長過程來說,生育津貼所起到的效應並不是特別大,但特區政府適時調整相關措施,也是體現對爸爸媽媽的關愛。同時我們建議政府重視兒童早期的評估及早療服務,增加孕產婦懷孕時胎兒的篩查項目及產前教育,提倡優生優育。

另外,近年來本澳有關家庭的糾紛屢見不鮮,尤值得重視。因此婦聯家庭服務中心積極引入家事調解制度,當市民家庭出現問題的時候,可以得到相應的協助,我們期望透過調解,消除家庭關係惡化的情況、減低離婚及家暴的發生。未來我們將會積極推出家事調解先導計劃,繼續完善和強化這個計劃對於維護家庭和諧的功能。我們還有心理諮詢的服務,在疫情下都發覺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精神狀況出現,我們一直都有提供心理熱線及輔導,透過網路平臺加強宣傳,舒緩市民的種種壓力。

因應趨勢,及早做好規劃

從緩解人口老齡化、優化人口結構的角度和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我們希望推動政府出臺更多鼓勵生育的政策,多點支撐。鼓勵生育不能僅僅停留在口號上,也不能僅僅浮於表面,而要真正將政策落到實處,令澳門適齡且有生育意願的夫婦可以有一個更加的政策支援,增加他們對生育的信心。

我們亦希望政府在《家庭政策綱要法》的引導下,可以把家庭元素和鼓勵生育元素加入各項施政考量當中,讓鼓勵生育變成實質可感受到的行動。

當然,通過提升本地人口出生率來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只是一個措施,而生育始終要考個人意願,政府的政策及措施都只是輔助。對於澳門未來的發展,要立足在人口預測裡面,完善人口政策,做一個前瞻性的考慮,及早做好規劃,建立跨部門合作,完善不同的措施,支撐澳門長期可持續發展,共建美好家園。

猜你喜欢

兒童環境出生率
儿童画五幅
No.5 2020年出生率创新低
儿童节快乐
为什么耳朵进水后听不到声音?
良好的环境’”等十五则
BABY,COME BACK
考虑钉螺密度依赖出生率的血吸虫病模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