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度研究

2020-07-14李星明覃小华方世巧

关键词:经济带耦合旅游业

李星明,覃小华,*,陈 伟,方世巧

(1.华中师范大学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9;2.南宁师范大学旅游与文化学院,南宁530001;3.广西农业科学院质检所,南宁 530001)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及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1].在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发展重要助推力的大背景下,旅游业发展已经进入全域旅游及“旅游+”快速发展阶段,旅游业的生态化及绿色化发展已成为当前一种趋势.如何扎实推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着力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到旅游业发展的全过程,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要正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将旅游业发展作为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从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因此,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耦合协调是物理学中的专有名词,用以描述一个系统中不同性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系统基于某种性质的联系而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以至协同演化的现象[2].近年来,随着耦合协调模型在旅游领域研究中的应用,国内外诸多学者逐渐对旅游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许多研究.国外对旅游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业发展对生态环境[3]、经济增长[4]、社会福利[5]等方面的影响,国内学者主要是从不同尺度探讨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6]、城市发展[7]、城镇化[8]、生态环境[9]的耦合协调关系.然而,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研究,国外学者并未能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有关的研究内容只是围绕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10].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应用是源于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理念[11],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逐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许多学者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念及内涵[12-13]、评价体系[14]、区域差异[15]等方面.针对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两者协调水平的单方面研究,比如:容贤标等学者对2014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市)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差异进行研究[16];郭向阳等学者对2006年-2015年河南城市旅游业与生态文明耦合协调态势进行研究[17].从已有研究来看,在研究视角上缺乏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关系的系统研究;在研究内容上鲜有从时间跨度和区域跨度双因素上共同探讨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水平,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本研究将依据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建构旅游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时间和空间角度探讨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解决旅游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生态问题,突破环境瓶颈制约,推动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拥有山水、森林、湖泊、草原、沙漠、湿地等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空间格局良好,旅游业绿色发展潜力巨大.本研究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基础上,构建旅游业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立足两个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机理,分析2009年、2012年、2015年和2018年丝绸之路经济带9个省区的旅游业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探寻两个系统的耦合演化及区域差异水平,以期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可持续地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及针对性建议.

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程度的重要基础.旅游业和生态文明系统是比较复杂的系统,指标的选取既要反映各自系统的特征,又要能体现两个系统之间的密切关系.旅游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选取既是对旅游产业内涵的具体化,也是对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总体目标的考量.基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及“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目标要求,依据投入产出理论,并本着科学性、合理性及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原则,充分借鉴方叶林等[18]、郭晓东等[19]的研究成果及结合12位专家建议,本研究构建旅游基础条件及旅游产业效益2个子系统,涵盖9个具体指标的旅游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其中,旅游基础条件子系统强调旅游业发展的规模性及供给能力,通过旅游景区数量、星级饭店数量、旅行社数量、旅游从业人员数量等指标充分反映旅游业的投入水平;旅游产业效益子系统强调旅游业的增长性及带动性,通过国际国内旅游收入及旅游人数表征旅游业发展态势,并以旅游总收入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反映旅游业发展的关联带动性,体现旅游业发展的产出水平.

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大多围绕社会发展、生态意识、制度、环境质量等指标,未能充分解决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瓶颈[20].201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 “进一步推动经济向均衡方向发展、全面促进资源利用更加高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持培育生态文化体系及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的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21],对生态文明建设给予了新要求,可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应充分涵盖“经济、资源、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因此,本研究结合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充分参考毕国华等[22]、陈炳等[23]的研究成果及12位专家建议,本着数据的可比性及可获得性原则,构建了生态资源、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4个维度及17个具体指标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见表1).

1.2 综合评价

1.2.1 综合评价模型 本研究主要采用综合评价模型测度旅游业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如下:

(1)

式中,U表示旅游业发展或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综合指数;Wij表示旅游业发展系统或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内部各项指标的权重值;Zij表示各项指标对系统的贡献大小.在具体操作中,为更科学、有效地反映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大小,本研究还采用熵权法对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进行赋值,运用极值法对各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和非负标准化,以标准化后的指标值作为各系统内单因子的评分值,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具体如下:

1)对各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

(2)

2)施行非负标准化:

(3)

表1 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Tab.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3) 进行比重变换:

(4)

4) 计算熵值:

(5)

5) 计算指标权重:

(6)

1.2.2 耦合协调度计算 耦合度是表征系统相互影响和协调程度的重要方式,本文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系数模型[24],构建了可反映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耦合协调度模型:

(7)

式中,C为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度,取值范围为0~1,C值越大,表明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作用越高;U1、U2分别为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指数;k为调节系数,本研究取值k=2.

T=α×U1+β×U2,

(8)

式中,T为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两个系统的综合协调指数,α和β为待定系数,且两者和为1.本研究认为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作用、地位平等,故α和β都取值为0.5.

(9)

式中,D为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为了深入反映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程度,本研究采用最早由廖重斌提出的“十分法”[25]将两者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标准划分为10个阶段(见表2).

表2 耦合协调发展阶段划分Tab.2 Division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ages

1.2.3 相对发展度计算 为能明确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复合系统的内部制约因素,探讨其相对发展程度,本研究引入相对发展度模型,求取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对发展系数,如下:

(10)

式中:λ为相对发展度,U1、U2分别为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指数.本研究借鉴刘浩等[26]人的研究成果,综合耦合协调度D和相对发展度λ的计算结果,对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对发展类型进行判定(见表3).

表3 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度类型
Tab.3 Types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耦合协调度相对发展度类型及特征0<λ≤0.8旅游业发展滞后于生态文明建设,二者高度拮抗0≤D<0.50.8<λ≤1.2旅游业发展同步于生态文明建设,二者低度拮抗1.2<λ旅游业发展超前于生态文明建设,二者高度拮抗0<λ≤0.8旅游业发展滞后于生态文明建设,二者低度磨合0.5≤D<0.70.8<λ≤1.2旅游业发展同步于生态文明建设,二者高度磨合1.2<λ旅游业发展超前于生态文明建设,二者低度磨合0<λ≤0.8旅游业发展滞后于生态文明建设,二者低度协调0.7≤D≤10.8<λ≤1.2旅游业发展同步于生态文明建设,二者高度协调1.2<λ旅游业发展超前于生态文明建设,二者低度协调

1.3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9个省区(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新疆、广西、云南、四川、重庆)作为研究对象,由于时间跨度不大导致数据剥离的可能性较小,数据获取本着真实性、科学性和可获得性原则,从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本质内涵出发,采取把握整体数据趋势与抽样相结合的办法,力争客观地反映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指数和协调度的真实水平.因此,本研究拟选取近十年的数据,鉴于每年数据跨越度不大及篇幅的局限性,运用等距抽样的方法,选取间隔三年的数据作为研究的代表,亦即选取2009年、2012年、2015年和2018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耦合模型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各省区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本研究所需的数据来源于2010年、2013年、2016年和2019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9个省区的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对部分缺失的数据通过各省区的官方网站中有关旅游业发展及生态文明数据进行补全.

2 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2.1 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2.1.1 综合发展水平的时序分析 根据公式(1)计算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发展指数及各个因子指数(见表4).表4的结果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其中,2009年—2015年旅游业发展水平处于上升阶段,而到2015年-2018年,较低的旅游基础条件和不高的旅游产业效益,整体的旅游业发展水平有所下降.从表4中还可以发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旅游业发展得分较高的省份主要有广西、四川、云南、陕西等省份,宁夏和青海的旅游业发展水平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样本期内,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广西、四川、云南、陕西等省份的旅游产业效益均处于最高的水平,而且都大于旅游基础条件均值.表明旅游基础条件好的省份,也会创造更高的旅游效益,进而促进整体的旅游业发展处于较高水平.

从表4可以看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在波动变化中下降,由2009年的0.426先上升到2015年的0.458,然后再下降到2018年的0.405,生态文明建设不充分问题逐渐突出.具体来看,整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主要是由于生态资源、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及生态文化的综合指数也由2009年的0.052、0.128、0.127、0.119先上升到2015年的0.057、0.127、0.144、0.130,然后再下降到2018年的0.051、0.114、0.123、0.117.从表4中还可发现广西、四川两个省份的文明建设综合指数在2009年、2012年、2015年、2018年中一直是处于前列的高水平状态,青海和宁夏一直处于后两位的水平.总体看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水平不高,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生态文化内涵亟大力提升.

表4 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指数Tab.4 Comprehensive index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注:表中U1为旅游业发展指数,U11为旅游基础条件指数,U12为旅游产业效益指数;U2为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指数,U21为生态资源指数,U22为生态环境指数,U23为生态经济指数,U24为生态文化指数.

2.1.2 综合发展水平空间格局的演化分析 根据上表4中旅游业发展指数和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指数(U1、U2)的不同计算结果,发现数据呈现出集中不连续的特征,为能更好反映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区的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指数的空间分布状况,实现“类内差异最小,类间差异最大”的目标,采用Jenks的自然间断点分级法[27]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区的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划分为5个等级:即0≤U1<0.2为旅游发展水平低,0.2≤U1<0.3为旅游发展水平较低,0.3≤U1<0.5为旅游业发展水平一般,0.5≤U1<0.6为旅游业发展水平较高,0.6≤U1<1为旅游业发展水平高;0≤U2<0.2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低,0.2≤U2<0.3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较低,0.3≤U2<0.5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一般,0.5≤U2<0.6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较高,0.6≤U2<1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高.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区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和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发展的演化情况见图1、图2.

从图1可以看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各省区旅游业发展面临不均衡问题,表现出明显的省际差异现象.旅游业发展水平处于一般(含)水平以上的省区由2009年的5个上升到2018年的6个,可见丝绸之路经济带有66.7%省份的旅游业发展处于一般状态.与各省区相比较,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的旅游业发展综合指数范围在2009年、2012年、2015年和2018年中一直保持不变的趋势,而且青海的旅游业始终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发展水平低的省份,四川和云南一直是旅游业发展水平高的省份;广西、陕西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在2009年处于较高发展水平,到2012年、2015年和2018年处于高水平发展状态;宁夏的旅游业发展在2009年、2015年处于较低水平,到2012年、2018年处于低水平状态;重庆的旅游业发展在2009年、2015年和2018年处于一般的水平,但2012年处于较高发展状态.样本期内,丝绸之路经济带东部和南部的旅游业发展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而西部和北部明显低于东部和南部,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旅游业发展面临着突出的不平衡问题,整体的旅游业发展水平亟需大力提升.

从图2可以看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发展不一,各省际差异明显,2009年到2018年都有7个省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指数都在一般水平(含)以上,整体的生态文明建设良好.但是,与其他省区相比,青海和宁夏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一直在2009年、2012年、2015年和2018年中表现出最低的发展状态,四川、广西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一直处于前列,处于高水平的发展状态.新疆、甘肃、云南的生态文明建设在2009年、2012年、2015年和2018年尚处于一般水平状态;陕西的生态文明建设在2012年、2018年处于一般水平,而2009年、2015年处于较高水平;重庆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在2009年、2012年、2015年和2018年一直是较高水平.整体看来,丝绸之路经济带东部、南部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优于北部和西部,表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征.

图2 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区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指数演化Fig.2 Evolution of comprehensive index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provinces and regions along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2.2 耦合协调度演化发展分析

2.2.1 耦合协调发展阶段分析 根据耦合协调度的计算结果,结合表2中耦合协调等级判定的依据,对2009年、2012年、2015年、2018年4个时间节点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区的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阶段进行评析(见表5).从表5中可知,丝绸之路经济带在2009年、2012年、2015年、2018年4个时间节点上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度介于0.2~0.6之间,均值在0.4~0.5之间,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两者相互拮抗的特征较明显.从数值上看,随着时间的增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度从2009年的0.447 1先上升到2015年的0.472 3再下降到2018年的0.438 6,耦合协调阶段一直没有变化.从趋势上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度均处于濒临失调的发展阶段,未能实现理想的耦合状态,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旅游业发展还需要加快提升力度,并且需要更长时间与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磨合.

根据表5,可以看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区的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度在濒临失调、轻度失调、中度失调及基本协调等四个阶段中波动,两者耦合协调发展阶段的演化情况见图3.从图3中可以看出,广西、云南、四川、陕西4个省区的耦合协调度在2009年、2012年、2015年、2018年4个时间节点上一直处于基本协调阶段;甘肃耦合协调度在2009年处于轻度失调阶段,而在2012年、2015年和2018年中降到濒临失调阶段;青海耦合协调度在2009年、2018年处于中度失调阶段,但在2012年、2015年处于轻度失调阶段,呈现“中间低,两头高”的特征;新疆耦合协调度在2009年、2018年处于轻度失调阶段,但在2012年、2015年处于濒临失调阶段;宁夏耦合协调度在2009年、2015年处于轻度失调阶段,但在2012年、2018年处于中度失调阶段,呈现“一起一落”的现象;重庆耦合协调度在2009年、2015年、2018年处于濒临失调阶段,但在2012年处于基本协调阶段.

表5 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业发展耦合协调度测算结果Tab.5 Calculation results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图3 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区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度演化Fig.3 Evolution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provinces and regions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总体看来,4个年份处于基本协调的省份比重一直为44.4%以上,甘肃、重庆濒临失调比重一直为75%.从各省区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来看,广西、云南、四川、陕西4个省区的协调度较高,属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最高层级;青海和宁夏的协调度仅此于广西、云南、四川、陕西4个省区,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间两个层级徘徊;新疆和甘肃的协调度在第一、第二层级徘徊;重庆的协调度在第一、第四个层级中波动,呈现“两极分化”特点.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区的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度在空间分布格局中呈现出东部、南部高于其他地区的空间差异特征,这一格局主要是因为东部和南部的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旅游业发展较有优势,并且生态文明建设程度相对较好,在一定程度上对耦合协调度演化起到促进作用.

2.2.2 耦合协调度类型分析 依据相对发展度的计算结果,对2009年、2012年、2015年和2018年各时间点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区旅游业发展相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状态进行分析,同时对耦合协调度类型进行判别.依据旅游业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两个系统各自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可将耦合协调度类别分为3种:旅游业发展超前于生态文明建设、旅游业发展同步于生态文明建设、旅游业发展滞后于生态文明建设.根据表3及相对发展度的计算结果可得到其耦合协调度类型(见表6).

表6 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区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度类型Tab.6 Types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provinces and regions along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从表6中可以看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区的旅游业发展滞后、生态文明建设滞后和同步发展的比例分别由2009年的33.3%、22.3%、44.4%变为2012年的22.3%、44.4%、33.3%,然后又波动为2018年的33.4%、33.3%、33.3%.从耦合协调度类型变化趋势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早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多数省区旅游业发展比较滞后,生态文明建设系统与旅游业发展系统的相互拮抗作用越来越显现.从时间跨度上来看,2009年旅游业发展滞后的有三个地区,分别为甘肃、广西、重庆,生态文明建设滞后有2个,同步状态有4个;2012年旅游业发展滞后的有两个地区,分别为甘肃、宁夏,生态文明建设滞后有4个,同步状态有3个;2015年旅游业发展滞后的有3个地区,分别为甘肃、青海、新疆,生态文明建设滞后有2个,同步状态有4个;2018年旅游业发展滞后的有3个地区,分别为甘肃、青海、重庆,生态文明建设滞后有3个,同步状态有3个.从区域上看,甘肃的旅游业发展在4个年份中一直是滞后于生态文明建设,两个系统一直处于拮抗阶段;云南的旅游业在4个年份中一直是超前于生态文明建设,两个系统一直处于磨合阶段;陕西、四川的旅游业发展较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对发展状态在“同步”与“超前”两个类型种变换,两个系统一直处于磨合阶段;青海、宁夏在“同步”与“滞后”两个类型种变换,两个系统一直处于拮抗阶段;重庆的旅游业发展较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对发展状态在“同步”与“滞后”两个类型种变换,两个系统经历“拮抗-磨合-拮抗-拮抗”的过程,广西、新疆的旅游业较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对状态在“同步”、“滞后”、“超前”三种类型变换.说明丝绸之路经济带在旅游业发展时期同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可能出现一些不稳定性的因素.

总体来说,2009年-2018年间,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区旅游业发展较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状态呈现“倒三角”态势,大部分省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滞后于旅游业发展,处于同步状态的省区较少,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度亟需大力提升.

3 结论及建议

3.1 主要结论

本研究以2009年、2012年、2015年、2018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区的样本数据为例,分别构建了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两大系统的综合评价模型,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区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演化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从耦合水平度来看,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且具有耦合交互特性的系统,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区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具有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加大力度提高耦合水平.依据耦合协调度结果,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区在2009年、2012年、2015年、2018年4个年份上的耦合协调度介于0.2-0.6之间,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水平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未能达到理想的耦合阶段;研究期间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发展区域差异明显,不平衡问题突出,空间上呈现出东部、南部高于其他地区的格局差异特征.依据相对发展度结果,研究期间旅游业发展较生态文明建设出现超前、同步、滞后三种状态.

2)从耦合协调阶段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阶段总体均值还处于濒临失调阶段,旅游业发展还需要更长时间与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磨合.研究期内,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区的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处在濒临失调、轻度失调、中度失调及基本协调等四个阶段中波动,均未能达到理想状态,较优质协调发展阶段还有很大差距.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旅游业发展要全面着力提升质量和加快速度,而生态文明建设则需要质效并重,稳步推进,以推动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3)从耦合发展趋势来看,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呈现正向关系,旅游业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动力支撑,而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研究发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区旅游业发展相对稳定,而生态文明建设变动较大,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进程具有一定稳定性.但耦合协调度值处于边缘的地区,其协调发展水平易出现极化的现象.在同步推进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要注意这种变化性,重视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质量的提高,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而生态文明建设也要为区域旅游业发展留足空间和创造条件.

3.2 建议

总体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区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度总体水平较低,在“一带一路”战略及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应侧重于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联动性,采取有力举措助推两者耦合发展,建议如下.

1)遵循区域发展规律,加快旅游业绿色转型发展.针对生态文明建设领先、旅游业发展滞后的省区,在未来发展中要大力改善旅游基础及配套设施,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强力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力,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整合旅游资源优势,推进旅游业的绿色开发与建设,如大力建设生态酒店、生态商店、生态厕所、生态景区、生态交通等.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严守生态红线,营造良好的旅游生态环境,有效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对旅游业发展的正向影响.

2)强化协作合作机制,转变发展理念.针对旅游业发展领先、生态文明建设滞后的省区,应充分利用旅游业发展良好的优势条件,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更加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分别从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生态资源、提高生态经济、丰富生态文化等角度加大生态文明的建设,同时也要注重生态旅游的发展力度,有效推动生态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既要调动各部门力量齐抓生态发展环境,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商合作机制,又要全力打造旅游新业态新增长点,培育一批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集群,实现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

3)突出政府职能,强化耦合协同效应.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区的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水平较低,区域差异显著,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步性和协同性.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是两个复杂且庞大的系统,二者的相互作用较明显,但是当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处于失调状态,其相互影响将是负面的,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各省区政府在资源配置的引导和规制作用,完善生态考核机制及加快落实生态补偿机制,设立旅游发展及生态保护专项发展基金,强化引导和宣传生态保护教育及旅游绿色发展理念,从而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等方面促进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及凸显协同效应.

猜你喜欢

经济带耦合旅游业
基于增强注意力的耦合协同过滤推荐方法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复杂线束在双BCI耦合下的终端响应机理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政府间合作与区域旅游业发展——以构建辽西区域旅游业为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