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人地系统的优化

2020-07-14赵荣钦

关键词:黄河流域高质量区域

赵荣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18日在河南调研并主持座谈会时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他强调“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之根、历史之源。保护好母亲河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计。因此,如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成为今后一定时期内关乎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命题。

区域发展现状是“人-地”相互作用的结果,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钱学森曾经指出,地理环境是人与自然密切相互作用的系统,即地球表层系统也可以称之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2];而在不同地域单元,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子系统交互作用的方式、强度和规模不同,构成了不同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3-5]。因此,不同地域系统的运行状态是人地关系的集中反映。从不同地域资源基础和特色出发,建立符合区域发展规律的人地关系模式是区域开发的前提。地理学以其自然和社会交叉、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科特色,在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具有天然的优势[6]。长期以来,地理学及相关学科围绕“人地关系”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一些学者从人地系统优化[7-8]、人地关系协同[9]、人地协调共生[10]等不同视角对人地关系进行了理论阐释,提出了从地理学视角开展人地关系研究的总体架构。同时,近年来关于人地系统理论的应用研究也逐渐增多,一些学者从不同尺度和视角开展了人地关系的模拟和评价。比如,采用评价指标体系[11]、物质能量守恒分析[12]、PRED模型[13]、系统动力学[14-15]、脆弱性评价[16]等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过程、功能和发展模式选择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区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指导和发展参考。

黄河流域开发历史悠久,人地关系矛盾突出。同时,由于黄河流域跨越不同的气候和自然地带,不同省区的自然承载能力和人类开发活动强度不同。因此,全流域具有差异明显的“人地关系”类型,比如“人少地多脆弱型”“人多地少超载型”“人地失衡退化型”“人地矛盾突出型”等[17]。这些不同类型的人地关系使我们必须以一种差别化的眼光看待黄河流域的未来发展,这对于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尝试从地理学“人地系统优化”的视角探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间的关系,并提出黄河流域未来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 “人”和“地”:伴随着人类发展史的一对矛盾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地”是指“地球表层环境”“自然界”;“人”即指人类活动[18]。从远古时代至今,人类社会经过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人地关系也在不断变化,从最初的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到后来的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进入工业革命之后,“人”对“地”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对大自然的索取也越来越多,从对地表小范围的改造到对地球演化、物质循环和能量平衡的影响。而这种“人定胜天”的思想也使人类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土地退化等,并使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人口剧增,各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也使人类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冷静地思考如何更好地处理“人-地”关系,重新恢复对自然的敬畏,维护“人-地”平衡。可以看出,“人”和“地”是伴随着人类发展史的一对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19]因此,如何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是关乎人类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命题。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诸多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人地关系”处理不当(即“人地矛盾”)引发的地球表层特定地域单元的结构和功能失衡造成的。因此,要解决区域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关键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深入揭示地域系统内各要素的赋存状态,相互作用机制和演化趋向,从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人类活动压力的角度评价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运行状态,并结合区域特点提出对区域人地系统进行优化调控的模式。

2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关系的实质是人地关系

“生态保护”突出的是对“地”的保护,高质量发展强调的是“人”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人地关系。要推动黄河流域的健康发展,关键是正确处理人地关系[20]。实质上,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生态保护是前提和基础,高质量发展是目的;反过来,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减轻生态压力,更好地实现生态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从人地关系的视角,可以对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做如下阐释,二者之间的关系解析如图1所示。

1)生态保护:发挥“人”的作用以提升“地”的承载能力。黄河流域生态脆弱、水患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已经不能支撑过去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和大规模的开发利用活动。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仅仅着眼于自身的物质需要和对自然界的利用,而必须树立“人和地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对黄河流域资源节约、生态保护、流域治理和优化开发,以提升“地”的承载能力。

2)高质量发展:约束“人”的行为以缓解对“地”的压力。传统的发展以大量的资源消耗和生态占用为前提,只会导致“地”的压力不断增大。因此,未来必须以黄河流域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本地、资源禀赋和承载能力为依据,在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和区域资源环境约束的前提下,通过区域协调、集约发展、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等实现黄河流域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这样才能减少生态占用,缓解黄河流域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地”的压力。

图1 基于人地关系理论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解析

3 优化人地系统,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人地系统是多要素耦合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该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效率直接决定了“人”对“地”的压力状况[21]。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尊重规律,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1]。图2给出了基于人地系统优化视角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框架。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以资源节约、绿色发展为理念,以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为抓手、以技术进步为动力的符合地域特色的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协调与可持续的发展。未来应转变发展理念,强化技术支撑,将人地关系从过去单纯的对自然的索取转变为“人”对“地”的节约、保护、治理、优化和协调,通过资源节约、生态治理、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区域协调和规划引领等措施,实现黄河流域从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提升“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运行效率,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协调(图2),使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未来,应着重从以下方面优化人地关系,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图2 基于人地系统优化视角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框架

3.1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建设黄河生态文明示范带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变“先污染后治理”为“先保护后发展”,把绿色低碳发展、生态保护和修复、流域综合治理放在首要位置,探索形成生态优先的空间治理体系;加强黄河源区和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减少人为干扰,恢复河流的自然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和流域系统治理的思想,加强生态治理,重点加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生态修复与环境污染协同治理;建立全流域协同治理的方略,对不同地区应采取不同的保护、修复和治理对策,保障黄河生命健康,将黄河流域打造成中国重要的“生态文明示范带”。

3.2 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现人水和谐

中国的气候特点决定了水资源北少南多的格局,水资源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刚性约束。黄河流域既要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又要保障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而有限的水资源量已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因此,未来应结合不同区域人口、产业和城市规模,做好全流域用水规划和流域内水资源分配;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高耗水产业准入门槛,抑制用水需求;加强源头治理,确保饮水安全;加大节水宣传,加强公民的节水意识。通过全社会用水方式的转变,实现人水和谐,提升黄河流域的水资源支撑能力。

3.3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转型,通过技术革新淘汰落后产能,提升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在黄河流域不同地区,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比如:中心城市重点在于挖掘潜力,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产业技术竞争力;贫困地区要着力改善民生,探索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有效结合的新路。在区域产业配置方面,要从区域整体的角度优化资源配置效率,避免贪大求全和重复建设,走精细化发展道路。另外,高质量发展不是大规模的城市化过程的延续,而是要实现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的均等化。因此,要摒弃过去的大规模建设和追求GDP发展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强调“人”的发展,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重点突出生活质量的提升。

3.4 以主体功能为导向,探索区域差别化发展模式

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依据探索区域差别化发展模式。比如:黄河源区主要为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重在生态保护,可适当发展高原牧业;黄河中游为主要的水土流失区,大部分地区为限制开发区,重在生态治理,在河套地区和关中平原地区应探索现代化农业道路;而作为重点开发区的下游平原地区,重在集约和优化发展,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不同的发展模式应建立在区域资源承载力评价和区域发展潜力评价的基础上,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导,合理划定“三区三线”,严格水土资源约束,合理确定“人-地”关系的强度阈值,在区域可承载的基础上走特色发展道路。

3.5 以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资源承载力是维持一个区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能力。黄河流域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特点和资源禀赋具有明显的差别,未来应结合区域承载能力和适宜性,探索黄河流域上中游、左右岸等不同地区分类施策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切忌一刀切。比如,对于生态脆弱区,不能盲目大规模开发,而重点应放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上,重点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区域协调发展的本质并不是无差别的发展,而是在差别化的基础上,实现各具特色的发展。此外,应积极探索开展黄河流域不同省份之间横向生态补偿的体制、机制,将生态作为公共产品,使其更好地为人地关系优化和高质量发展服务。

3.6 优化乡村人地关系,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当前,我国的扶贫攻坚进入关键期,黄河流域是生态脆弱区,也是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更是城乡之间不协调、“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因此,探索特色各异的差别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应该是黄河流域发展的关键。同时,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进一步考虑将生态资本价值、生态补偿等理念与“三农”问题相结合,在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背景下,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进一步推进农村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生态资本实现机制和方式,增强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协同。

3.7 弘扬黄河文化,强化文化引领作用

文化是人地关系的反映。黄河流域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流域在文化建设方面具有不可复制的优势。今后应从黄河流域历史文化中深入挖掘人地和谐、治水精神、道法自然等文化元素,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当代人地协同、绿色低碳的理念与黄河文化宣传和建设密切结合,并将其打造成新时代黄河文化的重要品牌。一方面,大力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以文化产业为引领助推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另一方面,使黄河流域人地和谐的文化内涵成为未来人地系统优化的重要精神力量。

4 结语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一项涉及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要素协调的系统工程,其关键是人地系统的优化。从大禹治水开始,我们的祖先一直在思考如何处理人地关系。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历史长河中,水害频繁是黄河流域“地”对“人”的最大约束。而到了近代,黄河流域的人地关系发生了重要改变,随着水患的治理取得了成效,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使“人”对“地”的影响逐渐加深,大规模开发带来了生态破坏和土地退化。因此,如何正确定位黄河流域的“人地关系”又一次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而加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协调为黄河流域人地关系优化发展指明了道路,也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

人地系统优化的关键是在自然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实现差别化的“人”的高质量发展。今后,我们应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坚持创新驱动和集约发展,以主体功能定位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依据,提升“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运行效率,推动人地关系持续优化,探索黄河流域生态、经济、文化协同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确保黄河流域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仅仅是基于区域发展理念层面,从“人地关系优化”的角度论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并提出未来黄河流域保护和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区域差别化目标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技术途径、发展策略和实现路径等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细化。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高质量区域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分割区域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基于BM3D的复杂纹理区域图像去噪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