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美术教学的改革向度
——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2020-07-14肖宝军王晓阳
肖宝军 张 群 王晓阳
(1.2.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0000;3.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 400000)
课程思政是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近年来受到学界的极大关注,研究逐渐从隐性趋向显性。美术课程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主干课程,兼具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培育审美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公共课程属性,和掌握幼儿教师美术技能、幼儿美术教学方法的专业课程属性。美术教学课程思政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在于对美术课程中蕴含思政元素的挖掘。以中国传统美术中的德育思想为契合点,挖掘美术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系统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德育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通过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形成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是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幼儿教师人才,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美术教学改革创新的向度。
一、以中国传统美术中的德育思想为契合点
“中国传统美术指的是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所发展起来的一系列与美术相关的各个部分的综合”[1],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视觉形式的物质制作品。优秀美术作品既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特殊社会意识形态的物化。纵观中国传统美术的整个发展历程,德育教育一直贯穿其中,使美术作品不仅具有审美功能,更具有道德价值诉求的教化功能——“以艺载道”。“道”并非狭义的道德,“是一种具备伦理意义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总称”[1]的价值诉求,它以美术创作的自律与美术批评的他律来实现。
(一)中国传统美术理论中的道德价值诉求
中国传统美术理论常将道德价值诉求作为美术功能的首要目标。孔子对通过艺术展现的人的精神的价值评价,总是以宗法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来衡量,表现在艺术审美中,以道德精神为美之本,把“成教化,助人伦”作为艺术的最好目标。[2]中国历代对绘画的品评也以道德价值诉求为依据。如“恶以诫世,善以示后”(东汉《鲁灵光殿赋》),“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南齐《画品序》),“成教化,助人伦”(唐《历代名画记》)等。[3]甚至将美术的艺术价值和画家品德修养相连,“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至于秦桧、蔡京、严嵩等人的书画艺术价值虽高,但“因其人大节已亏,其余技更一钱不值矣”。[3]
(二)中国传统美术题材中的道德价值诉求
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思想理念既是优秀美术创作者的内在修养,也以价值取向的形式影响着美术作品的创作题材。从汉代的《孔子与七十二贤像》、山东嘉祥武氏祠中的《孝子图》到唐代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及历代的《苏武牧羊图》等,代表贤能、孝道、立功、爱国等中华传统美德道德价值榜样成为美术创作的题材。在抗日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建设中,体现中国人民不屈精神、对美好生活向往、对新中国取得成就喜悦的价值诉求,成为现当代优秀美术作品如《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人民和总理》《攻占总统府》《开国大典》等创作的题材选取依据。梅、兰、竹、菊、松、荷,因其寓意不畏困难、高洁、节气、淡泊、洁身自好等优秀品质,成为画家笔下常见的题材,显示出道德对中国传统美术题材选取的价值导向。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优秀的美术作品必然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亦可以是美术创作的主题。这种契合为有效融合思想政治内容与专业知识,实行美术教学课程思政提供了学科基础。
二、以课程实际为系统设计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立足点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分为以审美与知识学习为主的理论课和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实践课两部分,其中技能实践课所占学时比约80%。课程思政教学探索应从学情出发,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专业知识、技能学习,进而内化为学生自我的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要以课程实际为立足点,通过梳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关系,系统设计,化整为零、分步推进,显性与隐形教育双管齐下,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思想政治教育像盐一样溶化到专业课程的汤里,提升教学质量。[4]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情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最显著的学情是女学生占比95%以上,她们既具有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文化课基础较弱、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欠佳等共性,又有情绪波动大、敏感、厌烦说教等特性。绝大多数学生成长在相对封闭的农村,具有单纯质朴、可塑性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爱动手操作、有耐心等优点,体现在美术课中表现为喜欢美术技能实训、作品刻画较细致、完成作业度较高。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技能实践课的融合
无论从学情还是课学时比重考量,技能实践课都是美术教学有效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多侧重美术技能的传授,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渗透和价值引领。原因有二,一是教师主观上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思政课程或美术理论课程的教学任务;二是对技能实践课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融合方法不了解。然而,美术教学技能实践课教学目标中对职业能力、美术技能要求与美术教学内容的选择,既有高度的一致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体现在教学中表现为同一教学能力目标的达成,可以通过相同难度和技法要求的多个题材实现。以达成儿童画创编中对构图和人物造型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为例,在具体题材的选择上既可以是任意以人物为主题,也可以有引导性的设计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题。如《我和我的祖国》《让座》《帮人过马路》《我要遵守交通规则》等,显然后者通过有意识的主题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巧妙融入了技能学习。可见,美术技能实践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关键在主题与技能学习目标的融合,使技能实践中的融入情感体验和道德认知,达成课程思政的目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理论课的融合
理论课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提升学生美育素养和价值引领的显性美术课程思政的途径。选择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主题与范画文本,将优秀美术作品蕴含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精神;爱岗敬业、与人为善、办事公道、诚实守信、以义制利、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勤俭治家、和顺齐家的家庭美德;“文、行、忠、信”个人修养等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内化在专业知识学习中。通过互动和交流,突出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引导学生在思辨和讨论中主动思考和选择,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以教学方法创新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的实施措施
教学方法是教学目标达成的助推器,也是课程思政实施成效的重要措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灌输易流于空洞、死板的说教,从而使学生产生反感。有效的课程思政首先要系统的设计思想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的融通,做好课程思政方案;其次教学实施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以案例、讨论等互动的方式,唤起学生的参与意愿和思辨意识,将美术中隐藏的道德政治意义明辨清晰,形成对学生思想政治方向和价值理念的引领。以水墨荷花教学为例,传统教学中教师多通过荷花的造型讲解、示范,使学生掌握其绘画的用笔、用墨及造型特点,侧重技法传授。如果教师通过有意识的课程设计,课前让学生搜集画荷花的名家、名作,了解画家的生平经历与荷花题材喜好的原因;课中通过讨论荷花为什么成为画家喜爱的题材?喜爱画荷花的画家有什么样的共性特征和价值诉求?荷花为什么能演化为中国文化中的人格象征?不同的画家通过什么样的画面处理阐释荷花的寓意?同样的题材为什么有格调高低之分?物化在作品形象上不同的怎样处理?这样教师在讲解、示范技法同时,学生也通过参与讨论、思考、技法实践,明晰了荷花文化象征与画家的价值诉求与荷花的构图、用笔、用墨、用色等技法,将德育与专业知识、技能训练学习融为一体。
四、以形成教育合力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保障
(一)强化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提升教师的道德示范和价值引领能力
教师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育人的成效,新时代的美术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的传授能力,更要有意识地强化在教学中的道德示范与价值引领作用,使两者有效的融为一体。因而,学校、学院的管理者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加强教师系统化的培训,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德育引领和价值引导的能力与责任感;另一方面,加强教师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的要求与考核,充分发挥教师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价值理念在言传引导与身教示范的统一。
(二)加强课程融通,以情境创设实现学做一体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学习,更需要通过多门课程融通来践行强化,达到知行合一,内化为学生的品质与素养。学前教育美术课程不仅是一门独立的专业课,也支撑《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的教具制作和环创设计,加强两门课程的融通,使课程之间的学习与应用互为支撑,实现做中学、学中做。例如:《请为幼儿园小班学生的一堂德育教学进行环境创设》,学生不仅要通过查阅资料寻找适合小班同学的德育题材,进行主题设计、道具制作等,在此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行结合与课程融通。
(三)加强教学管理、形成整体教育合力,确保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课程思政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的系统的教育工程,也是新时代三全育人理念下的教学新模式。[5]学校的顶层设计,二级学院的监督、执行,授课教师以身示范、言行合一,都对其实施的质量和实效起到重要影响。学校、各部门都要保持紧密合作、有效整合资源,为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改革、实施、研究、创新提供条件与保障。
五、总结
高职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应通过教学设计,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及所承载的育人功能,结合专业特点与教学实际,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理论和技能实践教学之中,实现育人与专业学习的有机融合,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推进美术教学课程思政建设,以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