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作品对大学生教育引导的成效分析
2020-07-14赵晓芳
赵晓芳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 200093)
一、研究背景
习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1]。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艺作品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2]。匡文波认为主旋律文化作品指的是弘扬国家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导向的文化作品,集中体现爱国主义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精神思想[3]。孟珍伟表示,全媒体时代主旋律影视作品立足传统,创新题材,贴近受众,在体现和传播主流社会价值观上发挥着重要作用[4]。笔者认为,主旋律文化作品近年来守正创新,传承历史文化,传播时代精神,以扎根百姓生活、讲好中国故事的基调呈现出崭新的艺术魅力与丰富的生命力。
文章通过对我校学生进行样本采集与调研采访,了解主旋律作品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现状,探讨将主旋律作品作为重要教育元素融于思政工作的有效途径,从而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问卷发放280份,有效问卷264份,有效回收率94.3%。
二、调研分析
调研包括三方面内容:1.主旋律作品学生关注度。2.主旋律作品宣传与育人成效现状。3.学校开展主旋律文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关问题。
(一)主旋律作品学生关注度
近年主旋律作品日益得到大学生关注,形式涉猎影视、纪录片、话剧、文学、综艺、网络视听等多个领域,呈现出较好的吸引力和感染力。75%的样本表示对主旋律作品感兴趣,且愿意接受更多的主旋律作品教育。在观看或阅读主旋律作品时,样本中较高比例是出于个人兴趣或学习党与国家相关文化知识的原因,主动性较强;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主旋律文化的传承抱有较大热情,同时有超五成学生侧重于关注政治意识类和经济建设类信息。《人民的名义》这部作品在大学生中掀起热潮,以此为例,我们了解到这类深受欢迎和认可的主旋律作品其成功原因在于作品“接地气,对现实生活起反映或批判作用”。这部剧以反腐倡廉为主题,触动百姓关注热点,主线剧情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充分彰显了“接地气”这一特征。贴近时代与百姓生活是影响社会受众接受与认可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肃风气、扬正气、现志气等元素都使得这部剧在大学生中收到了良好的认同和反馈,完成了弘扬主旋律的目标。
(二)主旋律作品的宣传与育人成效
以《士兵突击》《湄公河大案》为例,符合时代特征的主旋律作品对学生在了解历史、认识国情与国际环境、开拓视野等方面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群体对主旋律文化的宣传、推广、教育的必要性非常认同,但同时有较高比例样本认为宣传力度仍需加强,尤其是宣传成效方面尚有较广阔的空间。在主旋律作品对塑造个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程度方面,结果令人可喜:近六成样本认为学习主旋律作品收获较大,能够增强爱国情怀与民族自信,并有一定比例的调研对象在提高思想觉悟和坚定入党信念方面有所收获;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主旋律作品对塑造自身价值观有一定影响,能够理解和领会主旋律精神,其中对自身价值观建设影响程度较大的比例接近五成,并愿意发挥带动作用去传播时代精神,这也为主旋律文化广泛传播提供了保障。
(三)主旋律文化活动与课堂教学开展现状
学校开展的主旋律文化活动中比例最高的是相关知识讲座,其次是文化文艺活动,第一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占比大致相同,线上活动与社团活动占比相近。对比起来,学生更为青睐新媒体线上宣传与社团组织主旋律剧目、绘画等文艺类文化活动。主旋律文化活动的开展应与时俱进,贴近学生需求,以其喜闻乐见的形式完成主流意识形态通过主旋律文化活动得以传播与传承的目标。思政第一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承担着教育引领的要务,从主旋律内容在思政课堂开展的比例看,比重相对不足;大部分学生认为思政课对弘扬主旋律文化与价值观引导的效果也相对欠佳,未能达到预期育人成效。目前高校正构建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建设,这种格局下可以更好地通过第一课堂发挥主旋律文化的育人作用。高校应在思政课程的育人成效上做更深入地思考和推进,通过更具高度、深度、温度的内容和更为生动、丰富、创新的形式,让主旋律文化在思政课中焕发丰盈的生命力。如习总书记所强调,我们必须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5]。
三、主旋律作品对大学生教育引导的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深厚的家国情怀
主旋律作品以爱国主义情怀为基调,具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特征,是引导广大青少年深植厚培家国情怀的一剂良方。调研显示主旋律作品学习带给学生的最大收获是“可以鼓舞人心,增强爱国情怀与民族自信”。如《战狼2》通过极端危险与复杂情况下,极短时间完成最大规模撤侨壮举所呈现的“伟大祖国后盾”,让无数国民感受身为华夏儿女的自豪与对祖国的深情厚爱。《我和我的祖国》则以小人物见大情怀,展现了个人与国家血脉相连,用朴实温暖的细节打动人心,形成家国意识同频共振。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具凝聚力与感召力,如习总书记所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6]。
(二)有利于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旋律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蕴含鲜明的历史与文化,拥有与时俱进的显著特征,是具有生动性、历史性、时代性的理想信念教材。全球化不断推进与新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各类思潮与文化不断输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对国内文化格局产生了一定冲击。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易受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缺乏对外来文化所包含思想观念的分辨力,对本土主流价值观、道德观、生活观等产生迷茫或质疑。主旋律作品蕴含与传递的中国精神弘扬社会正能量,启迪青年一代立根固本、求真务实、提升公民责任感与使命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相连,形成积极正向的价值取向。
(三)有益于构建丰盈的知识架构
主旋律作品学习是促进广大青年了解特定时期历史事件、文化背景、思想精神等的有效方式,如从《湄公河大案》《战狼》系列等作品中,大学生可以了解国家在相关领域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纪录片《我的青春在丝路》讲述中国青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追寻梦想的故事,跨越国家地区、政治文化,可从中了解“一带一路”对中国和邻国所带来的崭新变化,感受青春的力量、拼搏的成功。《天天向上》综艺节目向观众传播中华饮食文化、地域风土人情,并联合共青团中央制作献礼五四青年节,宣传推广行业文化及优秀新青年代表,开启当代青年筑梦之旅。各类主旋律作品都蕴含丰富的文化价值与育人元素,促进大学生拓宽视野,深化对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的认同,以亲历者的角度见证时代进步。
四、运用主旋律作品教育引导大学生的主要途径
(一)融“主旋律作品”于课堂教学
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理念下,专业课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拓宽与深化了高校价值引领阵地。主旋律作品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应加强与课堂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教师引领基础上,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启发其寻找主旋律作品的触动点,以个体兴趣融汇群体认同,形成主旋律作品教育合力。
(二)植“主旋律作品”于校园文化
高校应加强将主旋律作品对接校园文化,形成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有力抓手,以优秀的、“年轻态”的作品鼓舞、教育与引导学生。我校为纪念刘湛恩校长诞辰,于2016年精心打造校园首部原创大师剧《刘湛恩》,并多次公演。这部原创“主旋律作品”对学生有很重要的意义,所有演员都是话剧零基础的在校学生,他们在一次次指导和排练下演绎出了精彩的时代故事,将爱国情怀、理想信念、民族大义等元素深刻融入了表演与灵魂。这部作品弘扬大师风范,也展现了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精神风貌。
(三)立“主旋律作品”于网络新媒
超六成样本认为运用新媒体开展主旋律文化宣传最富成效,而实际通过该方式开展相关活动的比例仅35.61%。因此,应加强网络新媒对主旋律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学习强国”APP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立足全体党员、面向全社会的优质平台,一经上线就受到深度好评,在大学生中掀起学习热潮。该平台的主旋律作品门类广阔,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我国历史文化、政治意识、时代人物、生态环境、文艺影视等。网络时代,新媒体快速更迭,高校应关注学生群体对新媒体的运用,在引导学生通过优质平台进行学习之外,不断拓展与深耕育人新媒体领域。
五、结语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未来社会思想风貌的塑造者与践行者,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主旋律作品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能够引领青年大学生的历史观与价值观同构,增强其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提升其政治意识与道德水平,深化其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高校应积极推动主旋律作品与高校德育融汇、融合、融通,充分挖掘其蕴含的教育元素,发挥其教育引导作用,筑牢价值引领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