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风雨桥传说在漫画剧本创作中的应用研究
2020-07-14聂嘉滢
聂嘉滢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 541000)
一、我国网络漫画的剧本现状及问题简述
网络漫画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数字信息技术的大爆发而诞生和发展的新漫画表现形式。网络漫画兴起于韩国情感漫画,情感漫画以表达角色间的细腻情感为主,内容着重于人物间的心理活动与对话,所以画面无须过多地对场景进行描述。创作者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将画面绘制重心放置于人物特写上,大大降低了漫画家的入职门槛,使得我国网络漫画的数量呈现喷涌式上升。
对于漫画作品而言,画面只是为了吸引读者向作品迈入第一步,故事中所隐含的文化内涵才是让作品震撼人心的根本。虽然目前国内漫画数量日益增多,但作品整体剧情安排与细节处理受到日韩漫画的影响,题材多为玄幻修仙、都市恋爱、校园日常,缺少弘扬民族精神、宣传民族文化的漫画作品。况且部分漫画创作者在利益驱使下,拼命将已烂熟于心的情节东拼西凑,假借服务读者的名义创作荒谬的故事以追求流量。
网络漫画是文化传播的媒介,是寓教于乐的艺术。青少年是网络漫画的消费群体,漫画的故事内容对其有着引导与教育作用,而今90、00后受日本动漫影响较深,对他国文化的了解不亚于本民族文化。因此,不管在教育方面还是产业发展方面,将民间传说融入于漫画剧本创作都势在必行。如何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改变目前国内网络漫画创作趋势,跳开固有思路,是当今创作者需要考虑的。
二、民间传说对漫画剧本创作的推动作用
现代艺术表现形式的推进与传统文化的发展组成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民间传说为漫画的创作带来创造性的突发思维,漫画又推动了民间传说的传播与发展。“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1]它是过去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憧憬与重大事件的记录与演化,例如《太平御览》中,为了记录李冰父子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伟大事迹,人民将该事件演变为李冰斗蛟的神话故事;侗族风雨桥传则是记录勤劳勇敢的侗族人民为克服自然环境带来的灾难,修建的风雨桥这一杰出工程的故事,它们都是对现实事件的传说化。如今保留下来的侗族风雨桥传说能为漫画剧本创作带来灵感与启发,使作品不浮于虚无,并扎根于传统文化中,让作品本身变得更有深度与内涵,推动网络漫画往国漫振兴道路发展。
三、侗族风雨桥传说的价值与内涵
侗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底蕴,其中的民间传说又能为艺术创作提供灵感来源,丰富作品的文化底蕴。侗族人靠山而处,择水而居,风雨桥是最具特色的侗族交通建筑,它由桥、廊、亭组成。在过去,侗族人民为了逃避纷争将侗寨建于群山之间,又因南方高温多雨、水系发达,为更好利用自然资源的优势,侗族人民将住所建于溪水两侧,建造桥梁连接两岸,晴时遮阳,雨时避护,因此风雨桥承载着侗族人民祈求自然环境风调雨顺的期望。相传古时,侗寨河中居住着一只螃蟹精,洪涝期河水涨潮,河中螃蟹精出来作乱,并将一对恩爱的夫妻拆散,花龙听闻后从水中出来伸张正义,最后人们建造风雨桥歌颂花龙的英勇无畏,并以此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花龙传说的真实性无法直接考证,但洪涝所带给远古人民带来的灾难是尽人皆知的事实,螃蟹精象征着洪水猛兽,花龙则体现着远古时侗族人民对自然之力的崇拜,是侗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抗洪精神集合体。
四、侗族风雨桥传说在漫画剧本创作中的探索与实践
《侗族与花龙之传说》是由笔者所在的漫画团队创作的网络数字漫画,曾于第一届“广西漫画新星大赛”获奖。该作品通过数字漫画的形式,引用与改编风雨桥的花龙传说,反映了现代年轻人和老一辈人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试图让年轻读者在阅读中了解侗族文化,并在情节中获得感悟与深思。
比起还原原著,在创作时对传说进行现代化改编更能让读者沉浸于故事当中。美国剧作家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中说过:“文化的进步离不开诚实而强有力的故事,如果不断地耳濡目染于浮华、空洞和虚假的故事,社会必定会走向堕落。”[2]截至目前,大部分取材和借鉴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及典故的国产动漫作品太过于追求忠孝礼义,缺乏时代意识,作品整体呈现出一种生硬的说教感。[3]被现代漫画群体所接受的作品应“以人形透视文化、以反转重构文化、以元素整合文化。”[4]过去的民间传说在剧情架构上与当今现生活的现实体验差距较远,一部优秀的作品应符合时代特色,让当代读者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因而对民间传说进行现代化改编是漫画剧本创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本作品的改编主要为三个部分,一是对原始的故事情节进行改编,给予角色成长的一段进步空间;二是在保留民间传说原本框架,为民族元素添加新的结合点,让文化间形成新连接;三是在故事中搭建一个民间传说与时代背景相联系的桥梁,即赋予故事时代性。以下,笔者将以此漫画为例,阐述将民间传说与漫画剧本创作相结合的方式。
1.对原始的故事情节进行改编
原始的风雨桥传说中,对矛盾的化解为使用“机械降神”的处理手法,即突然地引入具有压倒性力量的角色化解矛盾。这种手法受到过去人们的推崇,许多神话都运用了这种处理 困境的方式,它能反映过去人民对神话角色的崇拜,且表达了过去人民希望有神灵出现帮助自己解决困难的幻想。但从现代剧本创作角度看,这种情节安排容易破坏故事的内在逻辑。现在的观众不再倾向“天命”的设定,更在乎角色主动寻找冲破困境的方法。于是,该漫画改变了传说中解决矛盾的方法,将芦笙的吹奏和花龙的出现组成新的联系,巩固内在逻辑,体现主人翁存在的价值。罗伯特· 麦基曾说过,优秀的作品不但能揭示人物性格真相,而且还在其讲述过程中展现人物内在本性中的弧光或变化。[1]此漫画作品中,主角虽因善良与无知被怪物利用解除了封印,但她通过自身的观察与思考发现了风雨桥梁顶上的民间传说,并在其上寻找到消灭怪物的答案,主动解决自己造成的麻烦,这都反映了当代人拥有敢于自己面对、承担与解决错误的精神及能够独当一面的勇气。主角由被动到主动,由懦弱到勇敢,由困惑到醒悟,民间传说融入于故事并自然而然地推动着人物的成长,角色的成长也在磨难中得到了体现,为故事带来魅力与精彩,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与教育性。
2.为侗族文化建立新连接
除风雨桥外,鼓楼、芦笙、侗族服饰都是侗族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在改编民间传说过程中,创作者可为民族文化间建立新连接,在达到丰富故事内容的同时又能让多种侗族文化仅靠一部作品让大众所知。《侗族与花龙之传说》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三月三”,主角回乡后换上侗族服装,参加百家宴时无意听到呼唤声,并跟随其进入鼓楼取走了镇压螃蟹精的芦笙。螃蟹精破除封印后一直追着女孩来到风雨桥前,又因风雨桥上遗留着花龙神力所以不敢靠近。女孩由刻在风雨桥桥廊上的花龙传说知道了芦笙是花龙留下来镇压螃蟹精的宝物,最后通过吹奏芦笙的方式召唤了花龙。原本的民间传说中并未有芦笙与花龙的连接点,创作团队为了让情节更精彩、丰富,画面更饱满,在剧情的转折点中安插多种侗族文化元素。多变的场景配合着跌宕起伏的故事让读者不由自主地在阅读中接收视觉信息。即使只是留下短暂的记忆,但元素符号再次出现于现实世界中,读者依然会从中获得一种名为“似曾相识”的情怀,从而唤起他们了解文化的兴趣。
3.赋予故事时代性
一部优秀的漫画剧本应回归当下的时代背景。当今创作者们一直在探索民间传说的改编方式,《哪吒之魔童降世》则是众多改编神话传说作品中极具颠覆性的一例,这部优秀的作品保留了原本的故事框架,在未改变角色原本矛盾对象的情况下,对人物个性形象进行解构与重组,给民间传说注入新的活力;并且剧情中加入具有时代性的话题,即原生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从而让不少观众沉浸于故事中,以此达到重温神话感怀经典的同时,亦唤起了人们对于家庭教育的反思,引起情感共鸣的效果。因此笔者在执笔花龙传说的漫画剧本时,亦安排了具有时代性的矛盾。
该漫画讲述了长期在大城市居住的侗族女孩回到家乡后,因触碰到了封印,唤醒了沉睡的妖怪,最后从风雨桥传说中找到了方法封印妖怪的故事。剧本在引用与改编风雨桥传说时,将女孩与父母的隔阂融入情节中,展现不同时代的、不同观念的人们对待民族文化的不同态度。主角是接触了外来文化的现代青年,父母则是坚守民族文化的朴素劳动人民,两者对待民族文化的差异反映了过去与现代人们观念上的矛盾,现今许多青少年因外来文化的冲击缺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该作对这一现象运用漫画的形式进行委婉表达,折射出当下的时代现状。
五、结语
民族文化为网络漫画的兴盛带来丰富的灵感与资源,网络漫画又为民间传说的发展与传播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尽管在这一过程中民间传说中的故事细节会顺应时代潮流趋势有所改变,但这对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无伤大雅。本文阐述我国目前漫画剧情的现状与问题,并以侗族风雨桥传说为例提出了民间传说对漫画剧本创作的作用,希望能为后来者带来思考与启示。民间传说类型的不同终究无法通用同一种改编方法,漫画的创作还会受到读者、工作室和平台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今后民间传说与漫画的融合必有一段不可回避的艰苦道路等着动漫创作者去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