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古戏台的遗存看戏曲艺术在江西的发展变化

2020-07-13李敏

黄河之声 2020年8期
关键词:戏曲艺术江西

李敏

摘 要:中国戏曲文化历史悠久。而用于戏曲表演的古戏台,见证了各个朝代的起起落落,历经了世事变迁的沧桑。它的出现与变化,从侧面反映了戏曲艺术的兴起与演变。本文拟从江西现存古戏台遗存为考察对象,以笔者对江西省谷村古戏台的调查为基点,以时间为轴由远至近阐述戏曲艺术在江西的发展变化历程。

关键词:古戏台;江西;谷村;戏曲艺术;发展变化

戏曲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典型的舞台艺术,它的天地是舞台,它的生命力则是表演。中国戏曲之所以兴盛不衰,除了自身的艺术魅力之外,还与它独特的生存形式有关。它之所以成为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与之相伴相生的古戏台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戏曲艺术都离不开舞台与观众,反之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别提所谓的存留与传承。古戏台是戏曲表演活动的载体,它的存留发展与戏曲艺术、区域文化息息相关。而江西之所以被称之为“戏曲之乡”,或许可从古戏台文化中窥得一二。

一、江西古戏台遗存现状

江西的古戏台很多,是被公认为中国南方地区古戏台遗存最多的省份之一。据相关资料①显示:南方地区明代戏台现存22座,其中江西省就占有11座。分别为:弋阳县湾里乡西李村李氏祠堂景泰年间戏台;南城县磁圭村三真殿明嘉靖元年(1522年)戏台;宁都县小布乡万寿宫嘉靖后期戏台;德安县郭傅山乡冰水塘陈氏祠堂明中叶戏台;婺源县阳春村方氏宗祠明中叶戏台;余江县杨溪陈村万历三年(1575年)戏台;南丰县藕塘村唐氏祠堂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戏台;高安市陈村万历年间万年台;崇仁县白陂乡崇祯元年风雨台;玉山县官溪湖氏宗祠崇祯年间戏台和吉水县盘谷镇谷村大禹庙明代戏台。

至清代,随着江西戏曲的成熟和发展,戏台建筑大量涌现,出现了“有村必有庙,有庙必有台”的盛况。到目前为止,全国遗存的清代古戏台共9900余座,仅江西乐平市保存完好的就有412座,这些古戏台基本上是清代遗存的古建筑,气势恢宏,雕刻精湛,历经数百年沧桑。古戏台飞檐翘角,突兀多姿,砖木石雕,琳琅满目。雕梁画栋飞彩描金,无不令人叹为观止。400多座古戏台中,至少镶嵌了1000余幅楹联,如乐平张家村古戏台楹联:“要知今事通古事,欲晓世情看戏情”、“天下事无非是戏,世间人何必认真”等等。这些楹联或描金,或木雕,或石刻,内容多样,文句优美,从各个角度反映了种种民情风俗,历史事故以及戏剧观,人生观。这些风格各异的古戏台,因其数量众多,艺术绚丽,风格独特而被建筑学家誉为“中华一绝”和“江西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乐平也因之被称为“中国古戏台博物馆”。

弋阳,赣剧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高腔戏曲鼻祖——弋阳腔的产生之地。自明代以来,也涌现出近百座建筑精湛典雅的戏台。当前,已分别列入市级、县级文化保护单位的弋阳县古戏台21座,仍有18座遗存戏台正在抢救过程中,“戏曲创作大师”汤显祖的故乡抚州,庐陵文化的故乡吉安也都遗存有许多明清古戏台。

古戏台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江西古戏台不仅数量多,分布广,且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按时代来划分有:金元戏台、明代戏台、清代戏台;按属性分有:祠堂台、庙宇台、会馆台、宅院台和万年台;按功能分有:晴台、晴雨台;按结构分有:木质结构台、石质结构台和石木混合结构台。无论何种戏台,其造型之雄伟,气势之恢宏,工艺之精湛。它们都是融建筑、雕刻、绘画、楹联、书法和民俗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历史遗产。

江西现存的古戏台,以明清戏台居多,并几乎毫无例外都依附于神庙或祠堂等宗教建筑或礼制建筑,在中国古代,戏台本身就是祭祀庙宇的一部分,人们要以演戏来感谢神的恩惠,同时也自我娱乐,由于南方多雨所以戏台建在屋里,这样就和神位在一起了。

二、谷村现存古戏台调查

2019年暑期,笔者前往江西省吉水县谷村大禹庙明代古戏台所在村进行了调查。在走访了村里的老先生及查阅《谷村仰承集》②后得知谷村古戏台建于明代年间,谷村小祠下李邦华、李日宣祖孙先后在京城任兵部尚书,他们出资为村里修建大禹庙,并在庙前建一戏台,庙前有御赐镂金字匾,气势壮观。下文笔者将对考察到的谷村古戏台的建筑形貌及特点情况进行介紹。

古戏台为砖木结构,民族古建筑风格,台前两侧有两根粉红石柱,篆刻了楹联一幅:“咫尺往来千里外,百年名利一宵中”。整个戏台进深6.7米,宽6.5米,高为8.5米,台离地面1.45米;主台的两旁各有一个1.2米宽,3米长的侧台,供演出时放置乐器、服装和道具。台旁有几何辐射式窗棂,精巧别致,台顶是八卦式图案天花板,鸟兽花卉,巧夺天工。更珍贵的是正台,侧台三边的墙壁上,保存有十分完整的著名戏曲班社来此演出的原始资料。墙壁上留下了自乾隆经民国至解放后在此演出的20多个戏曲班社的大量诗文、戏画、字谜,大多身手不凡,有一定的艺术水平。现在还保留完整的诗词有18首,戏画20多幅,字谜15个。题壁的诗文,内容丰富,有赞颂戏曲源远流长的:“盘(谷)古之初开天地,则有梨园众弟子”;有记叙艺人艰辛的:“看我一身如苦莲,提起往事泪双流。别高堂,丢妻儿,这还不算,男儿英雄妄为气度。”题壁上的壁画,大部分是戏曲脸谱,仅湖南“春庆堂班”就绘下了三国戏曲脸谱14个,人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古戏台的题壁,不仅记录着吉水人民熟悉的本地戏班,还有被吉水人民称赞的吉安市“木脑壳班”和吉安县的“草包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的“长庆班”和“福兴班”等戏班的活动踪迹。特别是“徽班进京”的“徽班”也在古戏台墙壁上留下了墨宝,可谓是当地人民一份珍贵的文史资料。怪不得谷村人自诩本村的大戏台为御赐的大舞台,正宗高雅,登台上演的必是大班名角,上演的戏剧必然是有名的宫廷大戏。

三、戏曲艺术在江西的发展

江西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古戏台遗存,除了受汤显祖的影响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自明代以来戏曲艺术在江西日趋繁荣的发展历程。有了戏曲演出,戏台便应运而生。

(一)明清至民国时期

江西戏曲的繁荣是从明代开始的,主要表现在弋阳腔发展成为了成熟的声腔,且被其他地方戏曲吸收和借鉴。加之明代江西出现了大戏剧家,因此从明代开始,无论是戏曲本身还是创作人才,江西戏曲发展都可谓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戏曲的繁荣催生了戏台的涌现。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古戏台是戏曲发展的必然产物。明代之后,随着戏曲的发展,古戏台也大规模在江西各地开建,由此可见江西地方戏曲的蓬勃发展和戏曲艺术氛围的浓郁。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戏曲剧种的分类方法具有多种方式,按表演形式和内容可分为:秧歌戏、道情戏、花鼓戏、花灯戏、二人台、二人转、皮影戏、木偶戏及各地方戏曲种类等;按流行地域分可将剧种分为:北方剧种、南方剧种;按声腔系统分可分为:昆腔系、皮黄腔系、梆子腔系和高腔系等近代四大声腔剧种和各地戏剧等。而剧曲艺术中不同种类之间的区别,主要以演唱腔调的不同特点为划分依据,声腔系统是各剧种分类的主要系数,戏曲中的语音与音乐所呈现的艺术特征是区分各剧种的重要标志。

在明朝,江西的戏曲文化进入繁荣阶段,在声腔剧种和作家作品两个方面都有令人瞩目的成就。声腔剧种方面,弋阳腔和采茶调是江西戏曲艺术家的两大创造,昆山腔也有江西艺术家的一份功劳。在明中叶以后的南戏舞台上,出现了诸多的声腔激烈竞争的繁荣局面,其中以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江西的弋阳腔、江苏的昆山腔为主,戏曲史上并称为“南戏系统四大声腔”,而弋阳腔和昆山腔又是其中影响最大,历时最长,传统范围最广泛的两大声腔。弋阳腔是江西人的创造,而昆山腔改良的鼻祖也是江西人,所以说,这两大声腔的成就上面都凝聚着江西艺术家的聪明智慧,才干和辛劳。其中就有明代戏曲音乐家魏良辅,豫章人,寄居江苏太仓,具有良好的文学词曲修养,娴通音律和唱曲艺术,熟谙当时流行的南北曲多种声腔,在明代声腔剧种的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明清以来,江西各种戏曲班社层出不穷,戏曲剧种也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赣剧、弋阳腔、盱河戏、宁河戏、东河戏、瑞河戏、宜黄戏、赣南采茶戏,南昌采茶戏、赣东采茶戏、九江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武宁采茶戏、高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宁都采茶戏、萍乡采茶戏。比较流行的有赣剧。赣剧发端于明代弋阳腔,流传至今已有五百年历史,分饶河、广信两派。饶河戏流传于饶州府的鄱阳、乐平、余干、万年、德兴等地;广信班流传于广信府的上饶、玉山、贵溪、横峰等地,建国后被正式定名为赣剧。江西采茶戏:江西采茶戏形成时间大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这一阶段,发源于赣南安远、信丰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后来,内容、唱腔表演形式不断丰富,逐渐发展成为活跃于广大农村的采茶戏。江西采茶戏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

除上述流传戏曲剧种以外,江西各地也孕育出了许多民间古朴独特的戏曲文化,他们各具特色,优雅精致。

比较典型的有永新小鼓、万载花灯戏、谷村鳌鱼灯等传统戏曲。永新小鼓是江西吉安市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道情,相传是在清道光年间形成于江西永新。早期是收容孤寡残疾的养济院里的盲艺人传唱谋生的渔鼓形式。万载花灯戏原名花鼓灯。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早在明末清初年间,赣南的大批移民居于万载山区,带来了早期的赣南采茶戏——灯戏,与万载的“花鼓灯”结为一体。每逢节日,山区的群众,白天玩灯,夜间唱戏。谷村鳌鱼灯:谷村鳌鱼灯历史悠久,相传是1628年明代崇祯皇帝赐给兵部尚书李邦华亲属回乡玩赏的灯彩之一,是一种民间舞蹈。当初皇帝所赐的全套灯彩分为:座灯、行灯两大类。统称为“鳌山灯”。鳌鱼灯为“行灯”之一种。因全套鳌山灯耗资太大,多年后陆续失传,仅鳌鱼灯得以保留。代代相传,至今已传17代。鳌鱼灯由麒麟、鳌鱼、狮子、黄龙四品组成,每品各两节,共8节,分别以“淡兰、粉红、橙黄彩布联节起来。麒麟是吉祥的象征,“鳌”通“傲”,意为“独占鳌头”,表明此灯为皇上所封。鳌鱼灯麟与鳌结对,狮与龙成双,追逐嬉戏,各自翻滚,八个舞灯人身穿着灰蓝色的对襟衫,两人一组舞着鳌鱼灯。每年的春节期间,谷村的村民都会自发地舞起鳌鱼灯,把这一习俗从春节一直闹到元宵。

(二)解放后至今

解放后,赣剧和采茶戏成为江西两大主要剧种,在地缘上,江西南部主要流行采茶戏,北部主要流行赣剧。

随着时间的流逝,江西赣剧存在人员老化,后继乏人。传统剧目和表演艺术得不到继承的困境。而采茶戏获得很大的发展。其中以赣南采茶戏影响最大,如传统剧目《茶童戏主》及新编剧目《怎么谈不拢》被拍成戏曲艺术片。而以赣南采茶戏传统音乐润色加工的歌曲则流传更广,很受欢迎,如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里的“送郎当红军”、“麻窝草鞋一双”、“八月桂花遍地开”及“十送红军”;电影《闪闪的红星》里的“小小竹排江中流”、“映山红”;电影《地道战》里的“毛泽东思想闪金光”以及唱片“井冈山上太阳升”、“井冈山下种南瓜”、“请茶歌”、“为咱亲人补军装”等等。

江西采茶戏丰富多彩,载歌载舞,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虽从清乾隆时起屡遭禁演,但它仍以顽强的生命力活跃于广大农村。由于它善于吸收各种民间歌舞和地区戏曲的长处,所以在建国后发展非常迅速,各地市、县采茶剧团仍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现已成为江西流传最广泛的地方戏曲。

江西号称“戏曲之乡”,自古以来,文人英雄辈出。老百姓酷爱赣剧,采茶戏,村村建舞台,人人爱看戏,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几乎没有不听戏的。特别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集中、文化发达的古村落历来都是戏曲、灯彩活跃的地方。每逢过年过节,各乡村竞相开台演戏,世代沿袭。由此在赣北、赣东地区有民谣曰:“深夜三更半,村村有戏看,鸡叫天明亮,还有锣鼓响”;“三天不看戏,肚子就胀气,十天不看戏,见谁都有气,一月不看戏,做事没力气”。从这些俗语可看出当时老百姓对戏曲的热衷已到如痴如醉的程度。

据笔者了解,在吉安庐陵文化古村落吉水谷村,每年的正月初二到十五,都会请戏班子来村演戏,村里的村民也表演着鳌鱼灯等多种民间舞蹈戏。在此期间,村民邀请七里八乡的亲朋好友来村串门看戏吃饭,邻村的群众听闻也都自发赶来。一次演出的天数根据村里经济状况而定,一般持续十天到半个月。每逢开始演戏,村里便热闹非凡,家家户户杀鸡宰牛,买菜置酒,炊烟不断。亲朋好友及外村乡民看了谷村戏后,依依不舍,更有民谣曰:“看了谷村戏,回家打主意(欲把女儿嫁到该村)”;“看了谷村灯,连夜出生庚(嫁女订婚的生辰八字)。

结  语

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但是在电影、电视及网络新媒体等大众传媒逐渐取代戏曲艺术地位的现状下,戏曲艺术的演出空间——戏台正在被逐步蚕食。曲终人散,今日的古戏台已经卸下了历史的重担,其功能也被其他艺术或新兴媒介所替代。历经百年沧桑的古戏台逐步淡出普通大众的生活,昔日风光无限的古戏台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或风雨侵蚀,或人为破坏。由于得不到有效保护,全国的古戏台从20世纪50年代遗存10万座,到2008年調查统计结果仅剩1万余座。

一座古戏台,多少人间事。古戏台在古代是国人的祈福地,娱乐场。又是传统文化的播撒地。笔者认为,不仅古代如此,现在和将来也必须如此。当今的“三下乡”需要舞台,各地蓬勃发展的农民剧团更需要舞台。“古戏台”作为江西区域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江西要结合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项工作,努力保护古戏台,恢复和传承江西戏曲文化。

注  释:

① 该数据资料来源于新华网《江西频道》专栏《江西戏曲概论(下)》中检索整理而得。

② 李希朗.谷村仰承集[J].江西人民,2015.

参考文献

[1] 刘立云,宋显彪.古戏台在构建乡村和谐文化中的作用——以成都洛带江西会馆万年台为例[J].四川戏剧,2011,(06):118-119.

[2] 罗德胤,秦佑国.古戏台戏曲文化的建筑遗存[J].中国文化遗产,2013,(05):20-29.

[3] 车文明.中国古戏台遗存现状[J].中国文化遗产,2013,(05):30-35.

猜你喜欢

戏曲艺术江西
青花瓷里觅南山——江西
TOURISM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MADAGASCAR: MALAGASY LEARNING CHINESE LANGUAGE
浅析琼剧艺术的发展
戏曲艺术生存之我见
舞台灯光在戏曲艺术中的意义
浅谈广西地方戏曲如何继承和发展
戏曲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黑土评剧迎来希望的春天
论戏曲舞台时空的特殊功效
江西是个好地方
2008年度《江西教育》获奖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