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纳真知灼见才可开阔视野

2020-07-13范嘉琴

黄河之声 2020年8期
关键词:感悟综述思考

范嘉琴

摘 要: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自成立以来广泛团结和联络全国艺术人类学领域的学者,每年定期举行学术研讨会,2019年也如期在云南艺术学院成功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学术盛宴。本文主要是对所旁听的专题发言进行综述,并对此做了一些思考及感悟。

关键词:中国艺术人类学;综述;思考;感悟

2019年10月24—26日,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与云南艺术学院联合主办,云南艺术学院承办,民族艺术杂志社协办的2019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研讨会在昆明市呈贡区云南艺术学院隆重举行。此次研讨会历时两天半,来自国内外艺术人类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会议专题内容丰富,发言报告繁多,笔者主要根据自己的专业以及个人兴趣点选择性旁听了其中的一些主题发言及小组发言,颇有感触和收获,不仅是关于学术研究的各理论与方法的学习,更多的则是通过参会而引发了笔者的诸多思考与想法,虽热有许多的感想上升不到学术的层面,甚至是一些没有“水平”、“营养”的话语、但是我始终觉得,不同的人视角不同,所看到的风景也不同,每个人的所思、所想是不能复制的,所以,即使简陋也想对其进行分享。

一、广纳真知灼见——主题发言综述

此次研讨会分为主题发言和小组讨论两个部分进行,9月24日为专家主题发言,25日至26日上午小组讨论分为了:艺术人类学与文化遗产理论研究、造型艺术研究、民俗与表演艺术研究三组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开展。

(一)专家主题发言

1、方李莉——《“活历史”:工匠知识的构建与变迁》

方李莉会长提出:①、提出“活历史”的概念,即在做研究时不仅要站在此刻进行思考还要回望历史和未来,只有站在一条动态的时间轴上,才可以理解当下所要研究问题的意义;②、“历史的时间轴与文化的动态性”的概念,她认为研究文明史最重要的是历史时间轴的概念,只有在这样的概念中我们才能认识到文化的动态性,文化的多样性是靠空间的维度来认识的,文化的动态性则是靠时间的维度来认识的。所以,研究文明体的人类学家最好同时也是历史学家。

2、洛秦——《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的反思及其理论和方法》

上海音乐学院洛秦教授着重提倡音乐史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研究范式,他认为这一学理思路符合中国的国情,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走向。原因包括三个方面:①、客观和积极地认识音乐人类学的基本概念与意义;②、针对中国语境,强调音乐人类学的历史意识及其学科化的眼界;③、开拓城市音乐研究领域,明确学科定位。

3、赵旭东——《创意在人类学与设计学的边缘——一种乡土遭遇设计之时的艺术人类学》

中国人民大学赵旭东教授认为新与旧不是对立的,相反的,新与旧相结合,能够产生出一种更新形式的改变。他提出:乡土属于传统,设计属于现代,因此,两者相结合能够解决我们本来相互对立性的要素,在新的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旧遇到新。西方现代设计理论与传统民族艺术手工艺相结合,新与旧相结合,能够产生出一种更新形式的改变;②、先懂文化,再懂设计。“地方设计”之前应当再加上一个概念,就是“有地方”而设计,因为有了這个“地方”的存在,我们才会去提升自身的设计理念;③、乡土设计,或者说是一种艺术人类学视角的设计观,应当在乡土这样一个空间内达成一种独有的结合,否则乡土的东西会因它不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而丢失掉,同时设计出来的作品也会因为缺乏一种厚重乡土文化的支撑而自我枯竭。

4、王建民——《艺术实践与艺术民族志》

中央民族大学王建民教授提出:在艺术民族志研究中要避免“两张皮”的现象,要解决“两张皮”问题:①、不能只关注艺术本体而忘掉社会文化,否则只有形式而无意义;②、不能只说社会文化而没有了艺术本体,否则就会隔靴搔痒;③、体验在艺术实践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真正深度把握艺术的重要途径。

5、李新风——《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艺术学的思考》

深圳大学李新风教授认为民族艺术学应当关注与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艺术,更应当关注那些更接近民族艺术本质的一些艺术形态,同时也需要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艺术学,这就需要①、从理念上反思传统的民族艺术学的观念更新;②、通过观念和范式的更新对建构艺术人类学的中国学派的可能性与实现路径进行探讨。

(二)专家评议

主题发言结束后,复旦大学纳日碧力戈教授、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王廷信教授、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教授对以上发言作了精彩点评。

纳日碧力戈教授说:“历史是多维的,而艺术讲究韵味。不论是说话的智慧还是为人的智慧,民间都有自身独有的处理方式和默契信息,百姓能够从中获得幸福感和美感”。纳日碧力戈教授还强调学术的交流、研究都应该回到“人”上,先谈人再谈学术。

王廷信教授认为赵旭东教授对新旧转化的思考特别具有价值,他认为我们今天应当让旧的东西换一种语境,或者换一种视角去看待,从而让新与旧之间的关系,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在转换过程中激发诸多机遇,从而创造出各式各样的事物。

杨民康教授认为李新风老师提出的“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艺术学”的主张是符合艺术人类学思维与方法论转型的发展路向,是艺术人类学当下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学术目标。

(三)小组讨论——学者发言

民俗与表演艺术研究组的发言主要围绕艺术人类学视域下的各少数民族的民俗和表演艺术文化来展开,比如:

1、申波——《在鼓乐声中完成身份构建——中、老跨界瑶族“度戒”仪式人化与化人的价值功能》

云南艺术学院申波教授认为鼓乐声在瑶族社区、公共生活中最重要、最为复杂的仪式——“度戒”仪式中的价值功能体现为:①、鼓点支配着肢体的外在形态、诵唱承载着经文的表意,为受戒者搭建了想象的空间,以完成受戒者心理接受的自我构建;②、在“声——身——意”的互动中,实现“励其心志”而育人的目的。“场景式”的音响创意,具有推进仪式要素增值的张力,在“传帮带”机制的模塑下,受戒者完成了社会角色的转换;③、鼓语作为经验世界成为信仰的基础、祭师成为意义的制造者与完成者、声音具有烘托环境的作用,约定俗成的语境,为“局内人”拓展生存空间和心理依托,提供了主流艺术所要达成的许多愿望,受戒者在鼓声伴随的仪式中,完成了身份的构建,实现了通过“度戒”仪式人化与化人的功能转化。

2、曾金华——《非遗语境下的拉祜族民间舞传承方式探究——以云南省澜沧县老达保寨为田野调查个案》

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曾金华教授提出:①、文化发展针对的是专业剧团而不是村寨,只有村寨才是传承与保护;②、传承者之间应该相互交流,而与传承者交流不是拿别人的东西,而是更好、更纯粹的保存自己,规避与其它民族相同相似的东西。

(四)专家评议

小组发言结束后,申波教授在对其进行点评时提出:①、任何文化皆有生命,无论是哪个民族、哪种文化它都是有价值和生命的;②、对于学术研究,局外人永远没有结论,只有讨论;③、既要关心对物的写录,更要关心对人的踪影的追踪,因此不能忽略口述史。用口述史去支撑个人判断,才能避免学者的“武断”,才不会导致对另一文化的许多结论、判断都只停留在文本上。

二、开阔视野——个人思考及感悟

我总是相信,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思想可以到达。知识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方法技术的切磋,在这样一场高规格的学术盛会中,作为一名学子当要以此为契机广纳真知灼见,当要以此为基点有所思所感,哪怕无关学术、无关理论与方法,我想都是做到了开阔视野,都是值得分享的。

(一)思考

1、避免“框架”

在主题发言中,方李莉会长以及李新风教授都谈到了学术中“框架”的问题,方李莉会长认为学术研究应当跳出个人身份框架,研究文明体的人类学家最好同时也是历史学家。李新风教授则认为我们应当跳出传统的观念框架,通过观念和范式的更新对建构艺术人类学的中国学派的可能性与实现路径进行探讨。那么,反观我们学生个人,跳出学科框架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一直以为,将本学科的理论知识掌握扎实便可投入实践研究当中,直到一次次在实践和探索中遇到不一样的问题和疑惑时才明白,我们不能只活在属于自己所学专业学科的框架当中,只有与其他学科不断的交流、碰撞,个人的视角才会被打开并能投向更远的地方,所以我经常会说:“不可单纯从音乐谈音乐”。当然,不仅是学生,还有老师甚至是学者们都应该重视“框架”问题,避免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上对学习者及借鉴者造成“误导”。

2、避免“两张皮”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北美的音乐人类学因为在具体研究中就音乐与文化孰轻孰重的问题,出现了音乐学派和人类学派之争,如今这个问题在中国音乐人类学领域仍在讨论和争执,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也依然能从诸多学者的研究、文章中随处可见。对于“两张皮”的现象,相信不少和我一样的学子是疑惑的、不确定的,但通过专家学者们此次的分享和交流后就能明确:任何艺术研究都应当规避“两张皮”的现象,比如笔者本人在今后的音乐文化研究当中就要避免重音乐本体分析而轻文化阐释,或相反。否则就会造成只有形式而无意义或隔靴搔痒的现象。

3、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感

在小组发言结束后,我有个疑问:学者在个案研究中是否该过分强调地方性文化?

我个人认为56个民族56朵花,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一无二又珍贵的文化,任何文化对于拥有它的民族而言都是有价值的。学者在做研究时,当要有与时俱进的眼界,要有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感。因为在当今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背景里,有些民族可能会强调族群文化的他感宣示,可能会去摆脱另一个文化对他的影响,但是学者不能过分强调地方性文化,而是要淡化绝对性的地方性文化。地方性文化要尊重,但前提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的大背景下。有了集体认同感,我们才能在一个和谐安定的环境里讨论学术,而过于片面强调民族性、地方性则会导致社会不安定。

4、学者与官方在场

此次会议中,有许多的发言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议题,在发言中,每个老师都表述了自己所研究个案的现代传承方式,如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学校传播、舞台展演等等。其中有将非遗的传承发展与政府官方相互对立起来的,也有认为官方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有利的。个人认为,学者不应当拒绝官方在场,虽然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上,官方和学者各自有各自的角度,但是,有了官方的支持文化才会有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学者也才会有更好的研究。

(二)感悟

1、“真懂”和“謹慎”都是品质

方李莉会长在开幕致辞时说:“从实求知是学会的宗旨,走向田野是学会最重要的工作方法”。田野对于艺术人类学来讲是最最重要的,但是田野并不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描述、去阐释,而是应当真正走进自己所研究的对象,主动参与到研究对象的生产、演绎、表演等的基本过程,即“体验式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因为学者本身就应当去践行实践和理论之间的结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谈“真懂”,“真懂”了才能谈研究。

此外,谨慎也是学者应该有的品质。你的研究不仅仅只代表你自己,应该要对拥有这个文化的民族负责,要对所有参考者和阅读借鉴者负责,所以文献理论的研究和考证不能马虎。

2、继续开放、继续前进

我们今天强调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但是我们也不排除吸取人类一切有用的养料来提升我们中国民族在当代世界的文化地位,我们依然要像别人学习先进的技术、经验、文化等。我们永远提倡改革继续开放。而对于民族文化和我们学子来讲也是一样的。民族文化要自信,但也不排斥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学习、相互进步。学子更不要忘记与时俱进,不要忘记汲取成长,只有不断的学习、交流、借鉴才能不断的进步。

3、“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费孝通先生的这十六字箴言告诉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不仅要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守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这样才能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同时也告诉了我们所有的学科、专业都是平等的。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差别不是你研究谁,而是在于研究方法的差异,每个人所学的专业同样如此,它一定都是平等的。更何况,艺术人类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因此又回到了前面所说的,要有跨学科的意识;所有的文化对于拥有它的民族来说都是有价值的。

我想,不断学习、不断疑惑、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是一个学子必须要有的历程和态度,只有不断的思考、探索才能进步、才能更上一层楼。在未来我也会不断告诫自己、鞭策自己以追求更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感悟综述思考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