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非遗壮族嘹歌的传承与保护
2020-07-13杨春锋
杨春锋
摘 要:广西壮族嘹歌深植于广西灿烂的传统民间歌谣文化,已于2008年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壮族“嘹歌”为研究基础,以本地壮乡中职学前教育学校为研究基地,以本校中职学前教育学生组建的嘹歌演唱团队为研究对象,试就中职学前教育积极传承壮族“嘹歌”的途径与方法进行实践探索,寻找一条可行的原生民歌传承发展之路。
关键词:非遗;嘹歌;中职学前教育;传承与保护
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越来越被世界认可,如何有效传承与发展我国少数民族的原生民歌,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新课题。国家也非常重视,针对非遗项目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方针。本文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壮族“嘹歌”为研究基础,以本地壮乡中职学前教育学校为研究基地,以本校中职学前教育学生组建的嘹歌演唱团队为研究对象,试就中职学前教育积极传承壮族“嘹歌”的途径与方法进行实践探索,寻找一条可行的原生民歌传承发展之路。
一、广西壮族嘹歌现状
嘹歌,是壮族民歌的一类歌种,主要流传于广西百色右江中游地区,以平果县和田东县毗连一带区域为中心向周边辐射,是一种以男女对唱为演唱形式的双声部民歌。“嘹歌”,是壮族歌谣文化的典范,它真实生动地反映壮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形态、民族风情,是他们风尚习俗、审美情趣、思想观念、理想志向的集中体现,文化底蕴深厚,乡土味十足,不加任何修饰,富含传统文化信息,极具地方特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而言,越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其传承的范围已经非常萎缩,也越不被现代人接受和重视,嘹歌亦是如此。首先,嘹歌的语言是古壮语,平果县原人大代表农敏坚老先生介绍说:“嘹歌不是谁都能唱的,会讲壮语懂壮语,但不一定听得懂嘹歌。”语言这一方面就极大的限制了嘹歌的发展与传承,特别是在少数民族汉化特别厉害的大环境下,很多壮族人不会说壮语了。其次,其表演形式单调,为男女高低音配合唱,没有表演动作,演唱“土”味十足,无法吸引特别是年轻人的关注。然后,现代音乐的冲击使它逐渐失去了传承的土壤,目前还在唱嘹歌就只剩下老年人和当地文艺工作者,年轻人都喜欢现代流行音乐。种种现状告诉我们,嘹歌的传承与保护迫在眉睫,目前当地已经开启一系列的传承保护措施。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传承嘹歌的现状
目前,我国各地都已经把民族文化传承纳入学校教育中去,各界人士都在探讨本地民间文化与教育的融合,都想培养一批能传承本土民族文化的传承人,政府也加大支持力度,组织并鼓励开展各种文化传承活动,但现状是各个院校单独开展研究项目,造成很难有整体规划发展的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传承的广度。而在实际的学校教学中融入民族歌谣文化也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唱法差距大。学校里的歌曲演唱方法一般分为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演唱技巧要求声乐通透、干净;而嘹歌属于民间“原生态”歌谣,演唱类似于“喊叫”,给人一种“挤出来”的感觉,这是“学院派”声乐教师无法接受的,他们认为这违反了声乐演唱规律,而学生运用学院派唱法也致使嘹歌的演唱没有原生态的“味道”,这种尴尬的局面也让嘹歌的传承发展缓慢。其次,嘹歌的语言属于古壮语,前面也提到了,现在普通话非常普及,会说壮语的人越来越少,学生能把嘹歌的歌词说的很准确的更是少之又少,再加上嘹歌“土味十足”的腔调,使很多学生从一开始的跃跃欲试直接变成偃旗息鼓了。再则,学校领导和老师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嘹歌的传承不仅需要上级支持,也需要指导老师全身心投入,改革创新,精心编排,更要鼓励学生坚持学习、排练,这是三股力量,失去任何一股,都可能失败。
三、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教育融入嘹歌的实践尝试
(一)中职学前教育声乐课加入嘹歌演唱内容
中职学前教育声乐课属于普及型的声乐技能教学课程,与专业艺术院校差别还是很大的。我校由于中职学生多而老师少,上课形式只能采用类似于文化课的大班上课,很难做到单独辅导。另外,几乎所有学生声乐都是零基础,有演唱天赋和没天赋的孩子同时在一个班进行声乐技能训练,从而导致同级学生演唱水平不一。想要在声乐课中加入嘹歌演唱训练,就必须针对这些现状进行一系列的资源整合,不仅要优化课程标准,在教学形式上也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分组,优秀的学生在高级班,有一定演唱能力的学生在中级班,有天赋但没学过的分在初级班,这样在学生能力层次上进行了纵向优化,教学内容上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选择难度适中的曲目,高级班可以学习《呜哇那》这种难度较高的嘹歌曲目,中级班的同学可以学习一些难度适中的民族歌曲并尝试融入较容易的嘹歌曲目,初级班的同学主要进行声音的训练。嘹歌队的人选就优先从高级班挑选,这样嘹歌人才的梯队就建立起来了,有利于嘹歌在中职长期发展。
(二)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主动运用嘹歌的唱法进行特色教学
目前,学校的声乐教学主要以“学院派”唱法为主,包括: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而民族“原生态”的唱法随着近年来我国对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视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它的接受程度不高,很多艺术类高校也鲜有原生态唱法的老师,也有很多音乐人认为这种唱法不科学,是“喊出来的”,但是也有人反驳:“喊出来的为什么不坏嗓子呢”。
笔者认为,我们的传统音乐要继承和发展就要向少数民族歌手学习“喊”民歌,这里的喊不是真的抛弃科学的发声方法喊,而是找到民族歌手演唱发声的特点和风格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有句话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是我们教师要去思考、研究的。当然,文化离开不了滋养它的土壤,想要原滋原味地表达出嘹歌的艺术特色,我们必须要求助于当地民歌手和专家。可以请他们来开讲座、搞培訓,先让教师学习嘹歌的发声、咬字、演唱,教师有声乐基础有研究能力,他们懂了就可以教授同学们演唱,这样,就可以达到运用嘹歌演唱特点教学生唱嘹歌,而不是直接“学院派”唱法教学。
(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设立嘹歌表演唱团队的可行性
实践出真知,嘹歌在我校发展多年,目前已经有中职的嘹歌演唱队在培养,并获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所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设置专业的嘹歌表演唱团队切实可行。首先,学前教育专业有声乐演唱课程,这相比其他专业具有很大的优势;其次,嘹歌演唱并不需要太深层次的演唱技巧,它更自然、亲切,所以只要挑选出嗓子好的同学再加以训练,很容易出效果;再则,我校身处嘹歌腹地,受当地嘹歌文化熏陶,和教师的培训引导,她们也更容易接受这种艺术形式;然后,职业院校的艺术课程是非专业性质的,相比较专业艺术学校来说,同学们舞台演出、比赛的机会少,她们更加珍惜上台机会,训练也更积极、刻苦,节目效果也更容易出来;最后,为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尽一份力,成为新型具有地域传统文化特色的学前教师,不仅是学校的要求,也是同学们乐于尝试和接纳的教育改革。
(四)嘹歌表演要革旧创新才有发展
我校中职嘹歌演唱团队于2014年正式成立,经过一系列的困难,我们因地制宜与平果当地的嘹歌传承人、文化协会合作,解决嘹歌的语言和曲调问题,才慢慢走上正轨。经过表演创新再加工,我们嘹歌队获得了社会,也获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如若直接把“陈旧的”传统嘹歌搬上舞台根本吸引不到年轻人,这条路根本行不通,所以,我们的团建经验是:创作适合舞台表演的新式嘹歌,并在音乐创作上仍保留当地传统嘹歌风格;在演唱方式上依据自身优势采用了女声两声部演唱;在舞蹈编排上,大胆采用了具有壮族风格的群舞、独舞相互配合的舞台表演形式,在服饰、道具上,量身定做广西最具代表性的壮族传统服装,并且加入了壮族传统乐器,如马山会鼓、蜂鼓和铜铃等来丰富其舞台效果。目前来看,這些改变是成功的,只有创新才能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血液,才能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结 语
“乡土音乐体现了民族灵魂的本质,每个民族、国家都将立足于自身的音乐文化的历史与世界交流,并面向未来。”管建华先生曾这样说。培养富有民族文化素质的学生是世界教育的一大趋势,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迫在眉睫,作为一线音乐教师更应该担负起传承及保护传统文化的义务,而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大关注,不要让民族瑰宝失去光彩甚至消失。
参考文献
[1] 张声震.壮族民歌古籍集成·嘹歌[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
[2] 农敏坚.壮族民歌文化丛书·嘹歌嘹亮[M].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
[3] 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
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传承本地壮族嘹歌文化的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GXZZJG2017A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