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自信视阈下我国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
2020-07-13陈晨王志军
陈晨 王志军
摘 要: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特殊符号,其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而在多元文化不可逆转的趋势下,纵观中国近百年的音乐教育,我国高校民族音乐教育却出现了边缘化问题,引进的西方音乐教育体系虽使我国的音乐教育走向系统、规范,但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民族音乐产生了冲击。高校音乐学院作为培养音乐人才的重要阵地之一,应该重视对民族音乐文化自信的培养,使当代大学生像熟悉“母语”一样掌握本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音乐教育;民族音乐
钱穆先生曾说:“文化也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命,如果一个国家民族没有了文化,那就等于没有了生命。”①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民族音乐,独特的民族音乐承载了历史与文化,且是我国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回顾我国近现代的学校音乐教育,由于“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影响,至今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仍然以西方音乐理论体系作为基础,相比于西方音乐来说,民族音乐占比较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由于受“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影响较重,而忽视了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加之因其他原因被同化或异化后的民族音乐文化失去了本身的价值意义与精神内涵。高校的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生态严重失衡,民族音乐弱化的问题,可能会导致民族个性、民族认同感消极发展的趋势。通过学校音乐教育,可使学生领略民族音乐的魅力,深入理解民族精神,从而对民族文化产生由衷的自豪感。因此,通过学校教育推动民族音乐是文化自信不可忽视的力量。
一、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重要地位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从中国的教育史角度来梳理,中国的文化自信包括民族音乐的自信。民族音乐文化并不是静止既定的,它是一个绵延生成的历史过程,不同时期的民族音乐文化与历史一脉相承。中华民族在亘古绵延的历史文明中创造了民族音乐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重大的影响,这是我们突出的优势和文化软实力。民族音乐饱含着各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民族认同和民族自信,为教育注入了灵魂,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知识宝库,通过开展民族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品格、艺术修养、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丰富其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其更是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爱国精神的有效途径。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培养高校音乐生对民族音乐知识的学习,能够为我国的民族音乐发展提供大量的人才资源。因此,高校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二、高校以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②文化自信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他国文化的歧视排斥,也不是对本国文化的盲目自大、孤芳自赏;而是客观的与他文化相比较后凸显出的优势。民族音乐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凝聚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蕴含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传统美德,积淀了仁者爱人、道法自然的人文精神。其立足于我国优秀的文化沃土之上,为高校的学生培养民族音乐文化自信提供了优秀的教育资源。那么笔者认为以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理由有如下几点:
第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民族音乐教育的深厚根基,是高校培养音乐生的丰富养料。我国幅员辽阔,孕育出了内涵深刻、内容丰富的中国文化。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同样拥有着重要的地位,民族器乐、音乐律制、音乐体裁、歌舞戏曲等都是我国祖先智慧的结晶,凝聚了中华儿女对价值追求的精髓,如果忽略或割裂民族音乐文化,就等于割断了我国的精神命脉,甚至可能会导致“民族自我”的丧失和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
第二,民族音乐教育是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当代高校音乐文化教育自信的重要途径。民族音乐文化自信离不开教育的保驾护航,高校为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提供了优质的教育场所,通过明确的教育理念与思想,优质的教育条件与优秀的教育资源等,使学生拥有更好的音乐文化素养,从而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通过探究发现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最终实现拓宽学生多元文化的视野、理解“美美与共,天下大同”③的文化认知、完善知识结构体系。为培育新一代青少年更加坚定民族音乐文化自信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伟大实践的成果,是强大的中华民族经济、政治的体现。民族音乐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其观念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在新世纪、新征程阶段,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也使得民族音乐在国际有了一定的地位,《茉莉花》、中国《命运》——《二泉映月》、《十面埋伏》等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走到了世界音乐舞台的中央,也极大地鼓舞着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尽管中国在民族音乐方面的教育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是随着人民对民族文化教育的觉醒与发展,民族音乐教育也会不断增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三、以民族音乐作为培养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
如何增强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自信,使民族音乐教育在教育界、音乐教育界站起来,我们必须思考以民族音乐作为培养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问题。
第一,辩证地认知民族音乐历史,加强自我认同。鸦片战争之前,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文明兼容并蓄了周边民族文化,甚至包括印度的佛教文化,从而形成了生生不已的文化長河。正因为如此,从帝王到士大夫养成了唯我华夏独尊的优越感,称周边的少数民族是野蛮落后的民族。在这一文化意识主导下,专制没落的清政府正沉醉于自我历史文明的优越感时,鸦片战争终于使西方列强以炮火推到了中国,中国的文化也进入了衰落的历史阶段。由于这种特殊的历史境遇,造成了我们民族性过渡自负、自卑的片面性文化人格,如今民族音乐文化介于自卑与自负之间。这种盲目的自我文化认同最终使我们消极的否定我国的民族音乐及其价值,又陷入了“欧洲中心论”中。建立我国民族音乐教育文化自信,首先就是要正视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历史,克服、扬弃片面性的文化自我认同,自觉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文化认同。为此,我们必须辩证地认知我们曾经无论是辉煌还是萧条的民族音乐历史,以史为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加坚定音乐文化自信与民族音乐文化自信。我们需要做到的是,根据思辨的方法,把曾经的辉煌与萧条看作是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不忘初心,为中华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感到骄傲自豪;反思民族音乐教育落后的原因;综合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弘扬继承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继续发扬光大,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最终升华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自信。
第二,西为中用,化解外来音乐教育体系与文化对本民族音乐教育的冲击。虽然引进的欧洲音乐教育体系使我国音乐教育更加规范、系统,但是过分的依赖使得中国音乐教育体系得不到充分的发展。早在1944年,杨荫浏先生就曾著书写道:“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又是与外来音乐文化接触的时代。比之前史与隋、唐时期最为相似;而外来音乐文化内容之丰富,与其影响之广远,更远过之。我们极端欢迎外来音乐文化的时候,更应当努力探求本国音乐的材料,为两者合理的交融作充分的准备。”④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不是一味地守旧,而是要在保持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基础上创新,迎合“现代人需要现代的东西”这一与时俱进的观念进行“西为中用”的民族创新。不一样的中西结合不是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相反,只有对自身文化自信才会勇敢的将其展现于大众。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在学习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也要放眼于他国文化。做到无论是哪国文化都要尊重和学习。
第三,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使之成为增强高校学生学习音乐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中华民族的音乐积淀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民族思维、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特质,是发展我国音乐教育的源泉。高校的民族音乐教育不能架空和割裂历史,必须从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中汲取养料,才能更好的继承民族音乐文化这份宝贵的遗产。当然,在古为今用、继承的基础上,并不意味着否定创新,也不意味着盲目复古,要辩证的对待民族音乐文化,以最科学的方法进行民族音乐教育,要在批判与创新中继承、在继承中不断的发展,不断推进民族音乐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从而增强民族音乐文化的自信,增强高校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自信。
第四,强化高校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师资培训。从普通高校的音乐课程设置来看,大多数是西方音乐理论体系,对中国传统音乐没有系统全面的理论体系,关于民族音乐也只有中国音乐史、世界民族音乐史等屈指可数的课程,缺乏民族音乐理论建树的教育。加强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建设,使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自信,就必须建立以传承与创新发展民族音乐为己任、有热情的师资队伍。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的保障,作为高校音樂教师,应该树立民族音乐主体意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为民族音乐文化自信与民族文化自信贡献出一份力量。
结 语
种类多样的民族文化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生活,提高了中华儿女的综合素质以及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因此,从提高综合素质的角度来说,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与传播有助于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是提高民族认同感、民族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教育是实现中国文化自信的必经之路,是育人的要义。我国的音乐教育要将目光转移到本民族的音乐上,在接受外来音乐的同时,以民族音乐传播为出发点,大力弘扬本民族的音乐,引导一代代的学生对自身文化信心满满,顺应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传承与发展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不断丰富学生对民族音乐内涵的同时加以创新,为民族音乐注入新的血液。只有对自身音乐文化自信,才能登上世界音乐的舞台,在国际交往与合作中为世界文明提供一种先进的文化模式和价值观念。
注 释:
① 钱穆.中华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②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6).
③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3):15-22+158.
④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杨荫浏全集(第一卷)[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286.
参考文献
[1] 马莉.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论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100-106.
[2] 刘舒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创新[J].音乐创作,2017,(12):167-169.
[3] 谷丽萍.论“文化自信”的教育契机[J].中国音乐,2017,(03):184-187.
[4]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3):15-22+158.
作者简介:
陈晨(1994-),女,江苏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王志军(1970-),男,江苏省盐城市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江苏师范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音乐史、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