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降b小调奏鸣曲》op.35戏剧性的体现
2020-07-13张馨文
张馨文
摘 要: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1849),波兰钢琴家、作曲家、教育家,被誉为“钢琴诗人”,浪漫主义时期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降b小调奏鸣曲》op.35与传统奏鸣曲相比有其独到的创新之处,在肖邦的作品中占据着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四个乐章看似独立但却有着戏剧性的密切联系。本文从戏剧性的角度对如何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整体乐思进行了论述与探究,以更好的指导实际演奏中情感的表达。
关键词:肖邦;《降b小调奏鸣曲》op.35;戏剧性;演奏诠释
一、肖邦《降b小调奏鸣曲》op.35戏剧性的体现
肖邦的《降b小调奏鸣曲》op.35与其说是一部奏鸣曲,更像是一个个独立的套曲,但这看似独立的一个个套曲之间又有着严谨的逻辑联系,像一幕幕震撼人心的戏剧情节组成的一部大型戏剧。著名学者于润洋教授曾这样说过:“肖邦音乐中那种充满悲剧——戏剧性精神的热潮,在这部规模宏大的奏鸣曲套曲体裁作品中获得了炉火纯青般的体现。”“它既是一场民族悲剧在一位艺术家心灵中的深刻反响,同时也是一位艺术家自身复杂而丰富的生命体验的结晶。”①那么为了更好地表达出作品中的情感及对氛围的营造,便要做到张弛有度,把握节奏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这部作品的前三个乐章,都有着具有强烈对比感与戏剧性冲突的两个部分,如何从巨大反差的一個段落进入下一个场景是十分值得我们去探究的。
二、肖邦《降b小调奏鸣曲》op.35戏剧性场景的转换与连接
首先,整部作品的开头非常重要,在前面我们已经叙述过了第一乐章开头引子部分的和声特色,由庄板(grave)开始,从第一个音开始便郑重地宣告即将有重要的事情要发生,力度记号标明是一个f,这里应注意的是不能弹得过于响,由于和声色彩已经给人了强烈的听觉震撼,这里只是整部作品开始的起点,如果声音过于响,只会使音乐形象变得过分夸张。
具有强烈对比感与戏剧性冲突的两个部分间的连接处是我们把握整体节奏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如第一乐章从主部主题到副部主题的过渡与连接(第37-40小节,见谱例1)其中主部主题的一个小的结尾(第37、38小节)的重拍记号在右手声部的弱拍上,但左手低音声部的降E、F、降G以及还原G的走向也十分值得我们去关注,因此这里左的低音走向与右手的重拍应形成一种层次感,有种层层推进的感觉;对于第39-40小节,作为连接副部主题的重要桥梁,虽然小节开始的两拍为断音,但也不能弹得过分停滞,我们需要保持始终向前发展的方向感,尤其是高音声部的走向。虽然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音乐形象差别很大,但在逻辑上也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副部主题就像是主部主题情绪的另一个对立面,但副部主题的展开处的情绪又是和主部主题相同的,因此两个主题的速度应该保持相对的统一,这样既符合情绪发展,又能保证奏鸣曲结构上的完整与统一。
由于第二乐章的音乐性格并没有背离第一乐章的悲剧性,由第一乐章同归于尽的悲剧性紧接着迎来第二乐章愤怒的玛祖卡,更像是第一乐章的延续,还要继续斗争反抗,因此这两个乐章之间间隔时间稍短一些更有利于情绪的表达与延伸。
第二乐章中段与第一部分的强烈对比与第一乐章的对比又有一定的区别,这里的情绪与速度都有变化(见谱例2),因此在第一部分结束的第80小节的休止符就应该在心里好好酝酿中段部分的情绪,中段开始的前四个小节(第81-84小节)如叹息一般的速度与情绪的把握对中段的进入至关重要。中断结束回到第一部分主题的连接处的速度也应好好把握。
第三乐章与第二乐章间的间隔时间需要稍长一些,“葬礼进行曲开始前应该先有明显的时限。在谐谑曲最后一个消失着的和弦之后,应该好好等待戏剧解决的那一刻。进行曲的哀乐应该在绝对安静中产生”②第二乐章的舞曲与第三乐章的进行曲两种不同方式的表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演奏者的内心情感也需要时间去沉淀。第三乐章是最具有画面感的一个乐章,也是这部作品悲剧性的核心,虽然这个乐章没有什么困难的技巧,但保持安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这个乐章极为质朴却美到窒息的中段部分,想要保持平静就比想象中要困难很多,除了左手伴奏声部要绝对的安静之外,更重要的是以一个合适的方式进入下一个场景。从现实转换到天堂,需要平稳而安静,但两部分的连接十分紧密,没有休止和前奏就直接接入中段,这时候最好的切入点便是第一部分结束时的最后一小节(第30小节),其中左手带连线的后两拍可以稍作渐慢,这对于两个不同场景的转换以及内心情绪的转变都非常有帮助。(见谱例3)
第三乐章的结束与开始的主题相同,不同的是开始像是送葬的队伍缓缓走近,而结束处更像是队伍缓缓远去,具有强烈的镜头感。如坟墓上空呼啸而过的风一般的第四乐章,在音乐形象上更像是第三乐章的延伸,因此想要保持情绪上不中断,可以选择把两个乐章连接得紧密一些,力度也应保持相对的一致才不会破坏画面感的连接。末乐章的场景与结束似乎又与作品第一乐章开始的情绪氛围相一致,给人一种回味悠长之感,这也是这部作品重要的魅力点之一,环环相扣的情感逻辑线,跌宕起伏又高度统一。
结 语
肖邦《降b小调奏鸣曲》op.35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其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在结构上,肖邦打破原有的奏鸣曲体裁样式,对奏鸣曲体裁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在情感上,他将自己的丰富而复杂的人生经历及体验、国家沦亡的悲痛融入到作品当中,造就了这部分量十足地传世之作。四个乐章各有特色却又以情感发展为逻辑主线息息相关,一个如此严谨的作曲家执拗地将这部作品命名为奏鸣曲,却在第四乐章曲式结构上完全背离了原本奏鸣曲的样式,也正是因为这样才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从刚刚出版时受到种种质疑,再到如今众多音乐爱好者为其独特的魅力所倾倒,不断地对其创作意图进行揣测与探究,由此可见作曲家对于钢琴奏鸣曲发展上的远瞻性,这也是非常值得我们继续探究的课题。
作为一名演奏者,要想完美地演绎肖邦的作品,我们需要结合文本与音频信息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作曲家的生活轨迹和风格演变过程,还应结合谱面信息,去探索作曲家想要表达的实际意图,以这些前提为基础,明确所需要的音色方向,再根据实际操作去探寻真正能够表达作曲家意图的更具说服力的音响效果。笔者才疏学浅,仅将现阶段的所学所想做出一些总结,不得不说,肖邦是一本耐人寻味的诗歌集,值得我们一生去探究。
注 释:
① 于润洋.悲情肖邦[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141、159.
② 梁全炳,姚曼华译.肖邦《降b小调奏鸣曲》op.35[J].钢琴艺术,2002,(12):22.
参考文献
[1] [法]贝尔纳·加沃蒂著,张雪译.肖邦传[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 梁炳权,姚曼华,梁镝.肖邦与波兰音乐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3] 焦元溥.听见萧邦[M].聊经.台北市,2010.
[4] [法]让·雅克·艾吉尔丁格著,魏柯玲,乐园,王晓乐,李沁霏译.学生眼中的肖邦[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
[5] [波]斯门江卡著,梁全炳,姚曼华译.如何演奏肖邦:回答问题的尝试[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6] 舒曼著,陈登颐译.论音乐与音乐家[M].音乐出版社,1960.
[7] 龚蓓编.肖邦全集:肖邦和他的音乐世界[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8] [法]让·依夫·帕特著,娄雪玢,田增勇译.钢琴诗人肖邦的黄金时代(诺昂之夏1839-1846)[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