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绽放美丽
2020-07-13卢飞
卢飞
一、学生语文成绩差的原因
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也已成为了教师的共识,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体现,往往是各施各法。
一开始,我和许多教师存在着一种误解,就是认为讲读课是以教师讲解课文为主,要讲深讲透。甚至害怕因为自己没有讲到某些点而影响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于是在备课方面力求详尽。在教学中也往往是滔滔不绝,面面俱到,像《落花生》《最后一课》这些经典课文基本都会精讲三个课时以上。回过头想想,其实这是典型的以“讲”代“读”,这样的课堂流程,学生就很少有时间认真地阅读原文。如果课前根本就没有去做预习的学生,可能就会出现一篇课文讲完他却根本没有看过全文的情况。他们依赖于教师的讲,忙于听和记,学完一篇课文,似乎学到了很多知識,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读懂文章,不会从语言材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缺乏一种举一反三的能力。而存在这种情况的学生占据了绝大多数。这样的现状,让我所有的备教辅改都失去了意义。
我开始反思,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决定语文教学要立足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新的课程理念把教师是课程的传播者变教师为课程的开发者,教师不仅要活用教材,还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本班学生丰富的课程资源,要充分挖掘并利用语文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语文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种思维碰撞才会产生智慧的火花。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一个环节,甚至可以说阅读教学是中心环节。因为要想提高写作、听说能力,必须以阅读作为基础。只有做到让学生的阅读思维得到训练,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眼光去通读,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和吸收才是提高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二、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可以做点什么
找出了学生害怕阅读的原因,我们便开始思考自己可以为改变这种情况做点什么。把课堂还给学生,那么新的问题就随之而来,就是学生个体性存在的差异的。不同家庭,不同性格,不同经历……各种因素共同造成孩子在阅读水平上的差别。
而课堂阅读环境又较为特殊,它既能进行个体的独立思考,又会受到群体的阅读制约。所以个性化阅读教学,师生都是探究者,都面对着新的问题。每一个人对文本都能在已有的知识积淀之上,建构自己的新视点,赋予自我的新理解,这也就决定了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探讨,相互启迪,而最终达成相互提高的目的。徜徉于文本思想智慧的海洋之中,进行多元化的文化选择和多方法的文化品味,但群体的从众效应也影响着个体的独特视角,因此,阅读必须互动。“文本与阅读主体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惟有互动的课堂才是流动的、鲜活的、有生机的课堂,个性化阅读结论的开放交流,畅所欲言,可充实完善自我结论,提升思考质量。
但是在正式进入个性化阅读教学之前,我们还必须完成的一道工序------分组。分组的过程同样也是多样且复杂的。一般情况会考虑按照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分层进组,但这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差异。另一种是自由组合,依据学生的意愿自由组合。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基础不相上下,到目前所有分组方式都在尝试阶段。
三、阅读教学的实践操作
我们一直以来延用的阅读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讲、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而我们如今开创的新的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不是讲解而是对学生进行启发,学生也不再和以往一样是被动接受,现在的学生已经变成了主动探究并灵活运用方法,这就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的学习者。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还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能力。学校和教师也开始转变了转变传统的阅读教学理念,打破旧式的教学模式的铠甲,在不断创新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积极探索多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并做多种尝试。
(1)导入。课堂导语做到简介明了,并且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伊始,我们就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课堂马上变活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们并不能忽略导语的重要性。①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设计导语时,教师首要考虑的就是怎样去精准的让学生产生兴趣去学习接下来内容。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也反映出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有了兴趣的驱使,学生才能跟着老师的节奏完成课堂教学。②简洁明了,触及重点。课堂上的导语不仅要简,还要涉及文章中心思想,一针刺中,导语一出就把学生领进文章,顺着文本一步一步地完成了课堂的教学环节,自然达到学目标。③情境创设,营造气氛。我们语文书中的文本都是内容经典,情感丰盛的典范之。教师在选择设计导语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制定时的各种知识,还要传授给学生文本中的情感态度。导入环节,为学生设计一些情节,创造一些情景,让学生从情出发,由入情走向怡情。
(2)交流预习情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理念。课前预习的学习方法在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自学能力,张扬学生个性,表现自我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预习成功,也可以选择在预习中发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全班阅读心得交流。针对预习中存在的一般性、大众性的问题,可采用学生讨论和老师引导相结合的形式给予解决。对于那些在预习中的“疑难杂症”就让它留到学习过程中解决。这样的授课流程来之学习高段语文设置导学案时候的启发,先学再讲,讲学生所疑。提倡“课前预习”是为了让学生在上课前初步理解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及复习学习新知识所要运用的相关知识的过程;它是学生自我摸索、思考、质疑的学习过程,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办法,这也是在培养学生在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认识世界、发展思维、锻炼能力,促进课内与课外知识的一个渗透和联系。
对于部分学习比较自觉的同学,这样的学习方式更是事半功倍。但对于不太自觉的学生,语文老师就需要各位小组长的帮忙了。如果各个小组长能够很好的去督促和检查检查预习的任务,课前的阅读预习情况会比较的乐观。不过这种情况是一种比较理想化想象,毕竟对于一部分在阅读学习中存在较大困得学生和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而言,他们的预习几乎都是被动完成,效果令人伤心,甚至差轻人意。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要有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学语文,用语文,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大力倡导生本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产生知识的融合与提升以及情感的碰撞,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