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关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思考

2020-07-13郑童

卷宗 2020年11期
关键词:信息资源

郑童

摘 要: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社会数字化、电子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已经势不可挡。在图书馆事业发展过程中也掀起了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资源信息化的潮流。本文在观看中山大学程焕文教授在2014年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的讲座“在纸张崇拜与数字拥戴之间”后,深有感悟。认为虽然图书馆数字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但盲目的“数字拥戴”,过激的放弃纸张书籍,实则是图书馆事业的倒退。

关键词:信息资源;纸张崇拜;数字拥戴

1 放弃纸质书籍是在放弃图书馆核心价值

图书馆对于普通人而言,既是遥远事物,也是现代事物。它遥远在何处?根据考古研究推断,早在3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就已经出现了专门储藏书籍的房间与专职保管人员;而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图书馆是公元前668年,由亚述帝国建成的亚述巴尼拔图书馆。但它也离我们很近,“图书馆”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是1894年《教育世界》第62期刊出的《拟设简便图书馆说》。最初的图书馆,实质上是贵族的藏书室,既不对外开放,更不承担社会教育责任,反而起着知识垄断的作用。而现如今,图书馆的定义已经转变为:“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出现了图书馆,图书馆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1]图书馆真正意义上变成了普罗大众的藏书室,成为打破知识垄断的利器。保存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这才是图书馆之所以存在于社会的核心价值。但图书馆的发展总是要收到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等环境的影响,数字化与过度的“数字拥戴”现象,正在对这一核心价值造成冲击,尤其是参与社会教育的职责。

过度推崇将图书馆资源转化为数字资源存在巨大隐患。图书馆长期以来都是以馆藏为服务介质,并通过对馆藏的分类、建立创新主题词以及提供书目信息的服务来达到读者便捷寻找书目的。然而在信息爆炸时代,数字资源呈指数型式增长,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渠道、目的各有不同。读者不仅对于资源的获取作出要求,更看重资源获取的深度。另外他们还希望通过更快捷、高效的“入口”找寻到完整的信息,而非过于“碎片化”。因此数字资源极易形成资源垄断,少数互联网公司可以通过技术壁垒、专利限制、版权归属等手段将知识资源私有化。而公司的最终目的是盈利,书籍资源的数字化进程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书籍知识垄断化进程,知识资源值多少钱,由控制该资源的公司决定,图书馆想得到这种资源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购买,而读者为了读书也需要付费更多。因此在商业数据库涨价与图书馆资金以及读者资金匮乏的矛盾得以展现,商业数据库的拥有者甚至会不断涨价。另外,由于数字资源的垄断,会导致数字资源使用权受限,这种限制会极大的难以适应图书馆用户的特点——分散、需求多样,因此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会受到制约。若此时放弃了纸质书籍,或让数字化书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实则是放弃了现代图书馆存在的价值。

2 阻断知识资源信息化建设潮流亦不可取

为了维护图书馆核心价值,维护公众公平的知识学习权利,应当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当下愈演愈烈的“数字拥戴”潮流。但遏制并不等同于阻断,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潮流,数字资源信息化的形式更利于信息的传播与保存,同时也更容易被當下的读者所接受。这种变化不断地冲击原有的思维,导致当下的大环境不断地呈现多样化趋势。数字资源占馆藏的比例愈发增长,图书馆作为社会化产物也应尊重并顺应这一历史潮流。从现实情况而言,电子书、网络阅读的确对大多数公共吸引力更强,其便捷性、易分享性让读者体会到更多阅读的乐趣,传统馆藏的收藏方式是“为藏而藏”随着知识及资源的增长,图书馆以前的传统纸张书籍模式已经无法容纳海量的资源数据,所以渐渐的转变为“为用而藏”当图书馆的资源逐渐不断积累,形式新颖的知识资源信息化应运而生,并且成为知识创新的优势;另一方面,数字化书籍易存储且可以大量、长期存储,对于图书馆本身而言也带来了极大地便利和进步。在当前环境下,互联网大环境日新月异,开放与共享成为两大主要特点。

知识资源信息化的出现极好的表达了图书馆利用技术为读者提供便利服务及体验的愿景,更有利于图书馆的持续发展。知识资源信息化的出现能够容纳更多海量资源,传播方式也从实体迈向了虚拟,极大的提高了传播速度和效率。其次,丰富的书面知识并不一定能全部满足用户的具体细化需求,知识资源信息化促使图书馆更加以人为本,以读者的需求为核心,一方面展开服务,一方面发挥图书馆自身的价值。图书馆存储的知识是显性的,而每位读者对于知识的获取程度各有不同,对知识的反馈也各有不同,因此形成的是一种隐形知识。对于社会、图书馆、公众三方面而言,适当的知识资源数字化,完全符合三方共同利益,在合理可控范围内,知识数字化后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快速、大量、保真、大范围的推广传播,也有利于知识最大程度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 纸张为主、数字为辅,共促图书馆事业蓬勃进步

在观看完成教授的讲座后,我认真思考了他所提出的关于“纸张崇拜”与“数字拥戴”之间的联系。两者既可以相互冲突,也可以相互扶持。而选择后者最符合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求与读者的核心利益。程教授提出了“休克疗法”,即全国高校图书馆必须联合起来,坚决抵制不良数据商,迫使迷途的数据商从良,不从良即消亡。[2]其最终目的,也不是为了消灭左右知识数字化企业,而是强迫其规范化、合理化。图书馆发展的趋势也将越来越符合读者真实的知识需求,在关注知识本身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知识环境。未来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模式一定是以纸张为载体,以数字资源为船帆,相辅相成。

我们深知,知识是图书馆的基础,而知识需要载体才得以呈现,纸张的印刷可以希望保存经典思维与方法供人学习,而数字的记载更加便于传播与吸收。而图书馆的根本作用就在于对于知识资源载体的收集与传播,促使知识的整合应用与转化创新。读者通过图书馆的新型发展方式,根据自己的需求汲取有利资源进行建设,更能促进整个人类智慧的进步。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中有三条与用户相关,但事实上图书馆近些年关注本体论、信息化和网络化等内容的程度远远高于图书馆用户。[3]图书馆如果不注重用户的体验需求,便发挥不出它的价值所在。只有不断的以人为本,不断地自我调整,不断地适应读者及社会的变化,才能不会再“人”的方向中迷失。从古至今,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铺垫,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图书馆只会失去重要保障,而图书馆仅仅依靠技术也是行不通的,不能忘记技术在图书馆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图书馆是知识的浓缩与智慧的聚集,图书馆事业尽管一直面临着发展趋势的问题,但是一直都在不断探索自己,努力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希冀在不久的将来,图书馆可以真正达到“纸张为主、数字为辅”的发展模式,不断产生新的认知,让图书馆事业发展再上一层楼,知识资源汇集纸张智慧,肩负传播知识的社会责任,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93798692.html

[2]程焕文,黄梦琪.在“纸张崇拜”与“数字拥戴”之间——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图书馆论坛,2015,35(04):1-8.

[3]F.W.兰开斯特.生存无从强制[J].王兴,译.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37(1):19-23.

猜你喜欢

信息资源
招商引资档案管理与信息资源共享探析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现状思考
大数据时代学校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于高等教育的研究
关于构建党校图书馆中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方案
谈云计算与信息资源共享管理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