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B12注射液含量的测定”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
2020-07-13张冬梅
张冬梅
摘 要:以“维生素B12注射液含量的测定”为例,将信息技术和资源应用于课堂,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四个方面来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实践表明,信息化教学能有效克服分析化学中仪器结构复杂、原理深奥不易理解等教学困难,丰富了传统教学方式,提升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翻转课堂、智慧教室、微课、慕课、混合式教学等信息化手段的不断探索为高职药学类专业的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全新的信息化环境[1]。高职院校应以信息化改造传统教育教学,提高办学质量、校企合作、“学中做,做中学”切实做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信息化教学设计,其主要内涵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
分析化学是药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分析化学的理论、方法及技术是多门药学专业课程的必备基础。通过学习分析化学,不仅能掌握分析方法的有关理论及操作技能,还能学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岗位胜任能力。仪器分析是分析化学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旨在使学生掌握光谱、色谱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和仪器结构、工作原理及使用技术,为培养药物检测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面临教学内容较为枯燥、抽象,实践活动受场地、仪器数量等限制的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动手操作机会相对较少,重点难点难以掌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本文以“维生素B12注射液的含量测定”为例,探讨信息化教学手段在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将微课、学习通、微信、QQ、虚拟仿真软件等信息化手段合理、巧妙地与教学过程各个环节融合,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信息资源来完成教学任务,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1 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维生素B12注射液的含量测定选自药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药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中应用广泛,是药学专业学生必备的技能。该课程选用高等职业教育药品类专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分析化学,本项目选自第九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依据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确定为维生素B12注射液含量测定。
2)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药学专业一年级学生,将来可能从事药物的分析检测等工作。学生已经学习光学分析法基础知识,成长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工具使用熟练,能够独立完成移液、定容等基本操作,喜欢实践操作和协同合作,但大型精密仪器原理难懂,步骤操作复杂,学生缺少学习兴趣,而且由于缺少实际动手操作的经验,实验规范程度不高。
3)教学目标。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学生特点及岗位需求,分析确定知识、技能、素养三维教学目标,并确立了教学重难点。知识目标为能够说出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原理,能够阐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技能目标为能够熟练完成样品的稀释定容操作并能够熟练规范操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素养目标为树立依法检验、质量第一的观念,培养爱护仪器设备,操作规范严谨的职业习惯。本次课教学重点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规范操作,教学难点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
2 教学策略
根据职业教育规律及学情分析,贯穿“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以实际药品含量测定为驱动任务,通过flash动画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抽象的内部结构直观地展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规范操作又是药学专业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技能,针对这一教学重点,学生可以借助虚拟仿真教学平台进行可重复的预操作,规避了风险,节约了实验资源,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微课视频帮助学生梳理操作流程,通过操作演示进一步帮助学生熟悉操作流程,规范操作步骤。
3 教学实施
1)课前准备阶段。课前教师通过在线平台和微信群向学生推送学习任务,发布任务单,学生登录移动端接受任务并根据任务单的要求进行课前探索,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完成预习、测试;以小组为单位制定维生素B12注射液含量测定的实施方案并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观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操作视频并熟悉虚拟实训仿真软件的使用。通过以上活动完成课前知识储备,教师通过平台终端实时掌握学生预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2)课中实施阶段。课中实施分为新课导入、原理探究、仿真实训、实践操作和评价总结五个环节。(1)新课导入。上课开始教师播放视频维生素B12在临床上的应用引出课题,本次检测的药品就是维生素B12,作为药学人,使命之一是保证药品的质量,那如何进行药品的质量分析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据此激发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2)原理探究。通过课前测验和交流,教师了解到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已经知道维生素B12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由于仪器结构复杂,原理抽象,因此学生对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和测定原理存在疑问,据此,教师采用现有的信息化资源,如微课、仿真软件、flash动画将一些不便直接演示的项目内容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仪器工作原理,明白“如何做”“为什么这样做”。(3)仿真实训。学生掌握测定原理后课堂进入第三环节仿真实训,学生借助药品分析仪器虚拟实训软件进行模拟操作,教师通过软件评分系统记录学生成绩,仿真练习成绩合格者进入实训中心进行实际操作,不合格的学生查看自己操作错误步骤后重新进行虚拟操作直至合格。(4)实践操作。实操环节主要采取“教师演示引导、学生分组学习,组内成员相互督促”的模式,首先教师对关键操作步骤进行示范,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进行巡视,作个别指导,及时纠正错误操作,并引导学生及时规范记录实验原始数据,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实操结束后,每组上交检测结果,学生相互比较,分析检测结果出现误差和偏差的原因,并派代表总结发言。老师根据每组的检测结果进行点评,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告知学生要秉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完成操作。学生和教师在线完成评价和总结,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情况,克服了传统教学过程中评价的滞后性和难以保存的现象,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教和学奠定了基础。
3)课后拓展阶段。(1)完成平台在线测试,把个人测试成绩计入本节课的综合评分中,作为实训课分配具体任务的依据。(2)观看仪器操作微视频及课程拓展资料,进一步熟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维护与保養方法。(3)教师连线企业专家,进行远程指导,专家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为同学们的学习献言献策,强化学生仪器安全规范的操作意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良好职业素养的重要性。(4)由于课时有限,紧紧通过课上时间学生对仪器的操作不够熟练,课后利用开放实验室进行预约练习,提高操作技能。
4 教学效果
1)教师通过学习平台,及时掌握了学生的薄弱环节,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提高了教学效率。
2)本次课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教学过程中利用分析化学在线课程、学习通App等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在课前探索、课中实施和课后拓展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视频、动画、图片等增加学生对仪器的直观认识,小组讨论汇报、测试、实际药物含量的测定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含量的原理与操作,通过分组协作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采用多元评价体系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田生湖,赵学敏.我国高校信息化教学的现状、趋势与发展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6(11).
[2]何涛,黄金敏.高职生理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以ABO血型鉴定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60-61.
[3]姜永生.多媒体技术与信息化教学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