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提升工会政工工作绩效
2020-07-13殷保光
殷保光
中图分类号:D4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20)02-021-02
摘 要 项目建设中依托工会开展恰当的政工工作是重要保障手段,工会政工工作绩效的提升同样也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建设效果,如何提升工会政工工作绩效也就显得极为关键,成为未来项目建设应该探讨的重要难题。本文以项目建设中工会政工工作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指出了工会政工工作的绩效要求,然后又具体从政工工作人员观念更新、素质提高以及工作方式转变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提升工会政工工作绩效。
关键词 项目工会 政工工作 绩效
在现阶段路桥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工会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虽然其不能够直接作用于路桥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但是却能够为路桥工程项目的建设保驾护航,尤其是对于项目建设中涉及到的各个工作人员,可以借助于恰当的政工工作提升其稳定性和积极性,最终优化路桥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基于此,路桥工程项目建设中切实关注工会政工工作开展,结合绩效要求来提升其工作实效性,成为未来更好优化路桥工程施工效果的重要手段。
一、项目建设中工会政工工作绩效要求
当前项目建设的难度更高,项目工会政工工作的参与应该引起高度关注,以求更好借助于工会政工工作实现对于项目建设的维系,这也就涉及到了项目工会政工工作绩效的明确,相应工作绩效可以针对后续具体工作的开展形成有效指导,便于工作人员具备明确的方向。一般而言,项目工会政工工作的开展需要以政工工作的基本诉求为出发点,切实做好项目相关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整个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能够具备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避免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良风气。在此基础上,项目建设的整体效益还需要予以优化,项目工会政工工作往往还需要关注于项目建设的优化,立足于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促使政工工作的执行更为高效有序。这也就需要工会政工工作的开展可以较好提升项目施工效率以及员工工作积极性[1]。
二、项目建设中提升工会政工工作绩效的措施
(一)政工工作人员观念更新
对于项目建设中政工工作的践行,工作绩效的提升必然需要关注于政工工作人员自身,如果政工工作人员能够具备更高投入度和岗位胜任力,必然也就可以较好实现最终工作绩效的优化提升。从项目工会政工工作人员角度来看,观念的更新转变是前提,也是符合新时代下项目建设新特点的基本要求,需要逐步淘汰传统滞后的政工工作开展理念,力求借助于新观念提升政工工作开展效果。
首先,政工工作人员需要注重摒弃传统理念和守旧的思想,能够力求结合新形势探索新观念和新思想,以求形成新思路,以此指导后续工会政工工作的开展。工会政工工作人员需要详细分析传统理念中存在的明显不适应问题,探索如何结合新时代发展特点予以革新和优化,促使工会政工工作能够契合于当前项目建设要求,避免出现严重不适应问题[2]。
其次,项目工会政工工作人员往往还需要具备大局观,可以立足于整个项目建设进行分析,明晰工会政工工作在项目建设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如此也就能够更好凸显自身工作绩效,避免仅仅为了开展政工工作而形式化地执行。比如在以往项目工程政工工作开展中,往往最为常用的方式就是宣传,而宣传工作就表现出了明显的形式化问题,难以促使宣传内容深入人心,对于项目建设员工的引导性和激励性不强,严重影响着项目工会政工工作绩效。
另外,项目工会政工工作人员的观念更新还需要重点关注于工作实效性,能够充分意识到政工工作是需要推动项目建设优化发展的目的,以此作为提升自身工作绩效的着眼点,避免过度关注于政工工作的形式化和口头话问题,要求能够将政工工作的各项活动落实到位,有助于提现到最终项目建设效益上。从政工工作绩效要求上来看,项目工会政工工作人员往往需要着眼于项目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努力,力求在借助于自身工作改变项目建设员工思想认识的同时,可以更好提升其施工积极性,最终优化项目建设[3]。
最后,项目工会政工工作人员往往还需要具备朴实的工作作风,这也是需要更新的一个重要工作观念。对于项目工会政工工作人员而言,往往需要努力“向下看”,避免仅仅为了自身的荣誉或者是升职搞“形式化”,应该能够努力将自身工作落实到位,努力“沉下去”。这也就需要项目工会政工工作人员能够努力贴近项目建设基层,多听取项目施工建设人员的意见和反馈信息,以此作为自身工作的重要着眼点,力求在解决项目施工人员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提升自身成就感,同时也可以取得理想工作绩效[4]。
(二)政工工作人员素质提高
在项目建设中做好工会政工工作,还需要考虑到具体政工工作人员的素质,这也就需要在转变工会政工工作人员观念的基础上,力求提升其综合素质,确保其具备相匹配的执行力和岗位胜任力,最终也就可以较好提升政工工作绩效。
首先,项目工会政工工作人员往往需要具备较高的学习意识,学习是促使政工工作人员不断进步的重要手段,只有政工工作人员可以不断通过学习取得进步,进而才能够更好服务于项目建设,确保工会政工工作得到明显优化,工作绩效得以提升。基于此,针对项目工会政工工作人员需要进行教育,促使其能够在具备较高学习意识的基础上,为其提供较为充足的学习机会,可以定期开展培训活动,以便促使项目工会政工工作人员具备取得理想工作绩效的匹配能力和素质[5]。
其次,项目工会政工工作人员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这也是促使自身工作开展能够较好适应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重要素质,直接决定着自身政工工作的开展是否富有创造性,是否能够吸引项目員工参与,最终解决政工工作的应付问题。基于此,针对项目工会政工工作人员进行培养和教育需要关注于创新意识,研究如何引导政工工作人员进行不断钻研和探索,能够结合自身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既有经验,在相应项目建设过程中予以创新调整。如此也就可以有效保障项目政工工作更为符合项目实际状况,工作绩效得以提升[6]。
最后,项目工会政工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还需要关注于具体执行能力,保障相关工作人员具备全身心投入项目的勇气和精神,愿意为项目建设作出自身更大贡献。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执行和落实工会政工工作进行研究,对于项目工会政工工作负责人安排的相关任务可以高效有序执行,避免在执行中出现严重偏差问题。如此也就需要项目工会政工工作人员在具备较高执行力的前提下,还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强大的技能,能够熟练落实各项政工工作任务。因为项目工会政工工作的要求相对比较高,对于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表现在多个方面,这也就需要其能够努力成为多面手,可以更好参与项目工会政工工作,力求借助于规范合理的工作流程,确保工作绩效得到提升。
(三)政工工作方式转变
在以往项目工会政工工作开展中,之所以不具备较高的工作绩效,往往还和具体工作方式有关,因为政工工作方式滞后,很多工会政工工作人员都沿用传统模式,难以赢得项目员工认可,参与度不高,工作效果明显不高。基于此,针对项目工会政工工作方式进行创新转变同样也成为了提升工作绩效的关键点。
首先,未来项目工会政工工作开展往往需要形成工作中心的转变,能够构建以项目员工为中心的新型政工工作开展方式,逐步摆脱以往以自身为中心的现象。项目工会政工工作人员需要能够在深入基层的同时,努力做好项目施工人员的调查,了解基层群众的具体表现,进而才能够明确哪些是需要在未来工会政工工作开展中解决的难点和重点,促使自身工作执行具备更强的方向性和目的性。比如对于项目基层员工反馈的一些生活问题以及工作难点,政工工作人员都需要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以此赢得项目基层群众的认可,保障项目建设更为顺畅,不容易爆发项目员工方面的问题。
其次,项目工会政工工作开展往往还需要创新谈心机制,传统的谈心工作往往过于形式化,仅仅是要求员工和自身按照固定的模块进行交流,很难触及项目施工群众的内心,项目基层员工也很难积极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也就需要未来项目工会政工工作人员能够努力营造适合于谈心的环境和场所,努力做好项目基层群众的引导,促使其能够放心心理芥蒂,可以和政工工作人員敞开心扉,真诚表达自身的困难和困惑,以寻求政工工作人员的帮助。政工工作人员在整个谈心过程中需要做到真诚交心,力求赢得基层群众的接纳[7]。
最后,项目工会政工工作开展还需要力求从具体活动开展入手进行创新,灵活利用新型工作模式和新技术,实现对于自身工作的优化,提升工作绩效。比如在新媒体发展下,项目工会政工工作人员就可以积极引入新媒体下的新渠道和新技术,促使项目基层群众的参与度能够得到明显提升,整个工作开展的便捷性同样也能够得到优化,不会增加项目施工人员的负担,也有助于赢得项目经理的认可,便于工作开展和落实,工作绩效同样也比较高。
三、结语
项目工会政工工作的开展对于维系整个项目有序建设至关重要,这也就需要着眼于提升政工工作人员的工作绩效,要求其能够从观念、素质以及工作方式等多个角度进行创新,以便形成符合项目基层群众需求的政工工作模式,在赢得项目基层群众认可的同时,必然也就能够更好发挥最强效益。
参考文献:
[1]曾华旭.企业工会政工工作路径及优化策略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23):200+213.
[2]陈琳.现阶段企业工会政工工作的现状及优化措施[J].国际公关,2019(10):207.
[3]向丽芳.新形势下工会政工工作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探讨[J].办公室业务,2019(17):27.
[4]何崇春.新时代工会政工工作效率提高途径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9(16):39+41.
[5]丁圣权.国有企业工会工作路径的优化实践分析[J].现代国企研究,2019(12):236.
[6]邝牟.新形势下工会政工工作的提高策略探讨[J].现代国企研究,2019(12):207.
[7]周亚妮.工会政工工作中的人文关怀问题探讨[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年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327-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