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伯礼:我与武汉“肝胆相照”

2020-07-13董倩央世文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20年4期
关键词:张伯礼指导组张磊

董倩 央世文

1月27日,年逾七旬的张伯礼作为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赶赴武汉,参与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

年逾古稀临危受命,在一线连续奋战五十多天,而且“轻伤不下火线”,他有着怎样的心愿?3月19日,张伯礼在武汉迎来自己的72岁生日。这天,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采访了张伯礼。

临危受命,“这份信任是无价的,绝对不能推!”

1月26日,大年初二晚上,正在天津忙于指导疫情防控的张伯礼接到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以下简称“中央指导组”)飞赴武汉的通知。1月27日,作为中医医疗救治专家,张伯礼随中央指导组乘机抵达武汉。说到前来武汉时的情形,张伯礼一时哽咽难言。

张伯礼:知道当时武汉的疫情很重,也有要来的思想准备,但是在来的那个瞬间,一下子触到泪点上了。

记者:为什么说到这个时间节点的时候,您的反应会这么大?

张伯礼:一个是悲壮——因为当时已经知道武汉情况是很严重的,并且当时对新冠病毒远远不像现在了解得这么多。这个时候让我来武汉,说明疫情很重,否则不会让我这个老头儿来。

记者:您可以说不来吗?

张伯礼:绝对不能说,一点儿都没想过不来。如果疫情形势不严峻,不会叫你来,这是一个。第二个是感动——领导叫你来,就是一份信任。这份信任是无价的,绝对不能推。

针对当时医院人满为患的现状,确诊患者、疑似患者、无法排除感染可能的发热患者、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四类人员”,都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进行分层分类管理、集中隔离,成为中央指导组的决策。

2003年,张伯礼曾组建中医医疗队抗击非典。17年后,他临危受命,参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并提出在西医没有特效药、没有疫苗的情况下,对集中隔离的疑似患者运用中医治疗、“中药漫灌”。张伯礼提出的不要错失治疗时机、做好患者情绪安抚的建议,被中央指导组采纳。

在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的推动下,武汉开始征用学校、酒店作为隔离观察点,并为集中隔离的疑似患者普遍服用以治湿毒疫为主要功效的中药袋装汤剂。

张伯礼:刚开始中药推得很难,因为有人说中药没效果,所以,我说这次要特别感谢中央指导组,特别感谢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大力支持中药应用,要不然,我们也不敢大胆去做。当时我开出方子来,试着给湖北一个叫九州通的企业打电话。我说,现在有这么个事,能不能帮忙做点儿药?他说没问题,做多少我们都全力配合。我说现在不知道谁给钱,因为这个事不是短期煮几天药的问题,可能是长期的,但我相信政府最后会埋单。人家不问价钱,直到现在也没问。第一天3000袋,第二天就10 000袋,我当时的提议是“中药漫灌”,就是通治方或者叫标准方——全体市民都给。

令人欣慰的是,通过普遍服用中药,集中隔离的很多有发热症状、疑似患者的病情得以好转,效果不错。

中医“承包”方舱医院,564个轻症患者一个未转重

2月初,在中央指导组的积极推动下,武汉着手将会展中心、体育场馆等大型公共设施改造为14家方舱医院,集中收治新冠肺炎轻症和普通型患者。张伯礼与同是中央指导组专家的刘清泉教授写下请战书,提出筹建一家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2月12日,经中央指导组批准,张伯礼作为名誉院长,率领由来自天津、江苏、湖南、河南、陕西等地中医医疗团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

张伯礼:我在湖北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中医院已经收治过一些轻症病人,实践证明,用中药治疗完全能治好,但我们也说中西医结合——医院里也有西医的仪器设备,还有一些急救药物,这样病人放心,我们也放心。

记者:如果遇到这样的病人——我不想吃中药、就想吃西药,您怎么办?

张伯礼:我们也备有西药。对一些有基础病的老人,比如原来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之类的病人,就要预备点西药。如果病人就是不想吃中药,也要尊重本人意愿。

方舱里有个老太太和一个姑娘,两张病床相邻。姑娘说她不信中医,也不吃中药。而这位老太太吃了中药以后很快退烧了,就跟邻床的姑娘说:“你也得吃中药啊,你看我就退烧了。”这个姑娘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服用了中药,隔了一天也退了烧,而且肌肉疼痛、酸胀等症状也减轻了,以后就每天定时服用中药。

张伯礼:在服用中药防控治疗的同时,还起到了隔离、安抚、鉴别的作用。有的病人几天之后就不再发烧了,这是治愈了——他(她)可能就是个流感症状,因为那时候正是流感暴发的季节;有的病人虽然不烧了,但核酸检测结果还是阳性的,就可能是确诊病人,要到定点医院进行救治。其实,我觉得当时最大的问题不是治疗问题,而是恐慌情绪——如果把一个人关在隔离点不给任何药,可能会觉得无助无望。病人没有药服用,跟一天吃几服药,心理感受大不一样。

据统计,从2月14日开舱到3月10日休舱,江夏方舱医院在26天的运营过程中,共收治新冠肺炎轻症和普通型患者564人,其中治愈482人,另外82人包括14名有基础病的患者,休舱后按要求转至定点医院,所有患者没有一例从轻症转向重症。

张伯礼:中医是能解决一些重大问题的,我应该多干一点儿,好东西应该为中国人的健康服务,为人类的健康服务。中医和西医优势互补,这是中国人的福气。

自己签字摘除胆囊,“绝对不能撤离前线”

除了江夏方舱医院,后来在武汉市投入使用的所有方舱医院,中药的用率超过90%。那段时间,张伯礼每天指导临床治疗、进入隔离病区察看患者、亲自按人拟方、巡查医院等,不分昼夜地高负荷工作。

2月15日凌晨,张伯礼的胆囊炎发作,腹痛难忍,中央指导组的领导强令他住院治疗。2月19日,张伯礼在武汉协和医院接受了胆囊摘除微创手术。虽然手术很成功,但手術之后,张伯礼的双腿又出现血栓,医生要求他必须卧床休息。

张伯礼:两条腿要伸直了在床上待着,最少两个星期。我说两个星期可真不行,我尽量听话,实在不行就一个星期吧,多给加点儿药,之后在床上躺了一个星期。

记者:如果不听医生的话,您想干吗去?

张伯礼:定点医院你不去啊?方舱医院你不去啊?我想去指挥战斗。腿的事我是第一次说,跟学生都没说。

记者:为什么不想让别人知道?

张伯礼:动摇军心。这期间,国家中医局一直往回撵我,让我回天津。领导说你有病了,人家都害怕你这么大岁数了在这儿出啥麻烦,谁能担责?

记者:您想回去吗?

张伯礼:绝对不可能。刚铺开阵势打仗,你怎么就撤离战线了?

电话告诉儿子,“干好你的活儿,不许来看我”

2月21日,在张伯礼做完胆囊摘除手术的第三天,他的儿子——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执行院长张磊带领天津市第十二批援鄂医疗队来到武汉。

记者:在这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而且很危险的疫情地区,你们父子在做同一件事情,想不想跟你父亲见面啊?

张磊:当然想,中醫管理局的领导也允许我先去协和医院看看父亲。

张伯礼:他说要来看我。我说你打住,你来了不也就是问候问候吗?既不能帮我治疗,又不能减轻我的痛苦,电话里问候一声就可以了,决不能来。

记者:爸爸在医院里,儿子为什么不可以看看呢?

张伯礼:还是不来好。那边队伍是他带来的,有很多工作要抓紧做。他来我这儿耽误时间。

之后,父子二人虽然同在武汉,但因为各自忙于工作,除了电话沟通之外,一直没有见上一面。3月10日,江夏方舱医院休舱,父子俩才在武汉共同抗疫20多天后首次见面,见面时间仅有10分钟。

张磊:当天下午2点出舱,我们天津医疗队全体队员在方舱医院对面拍合影时,正好大伙儿看见了我父亲。我的队员就告诉我:“队长,校长过来了,咱能请校长来照张相吗?”我就跑过去请父亲过来,他也特别高兴,说应该和天津的队员们一起照张相。我问他的身体情况,他说:“挺好的,不用管,你回去带好队伍。”我没想到,这些日子父亲瘦了15斤。

在武汉,除了对轻症患者普遍使用中医中药外,中医也进入了ICU,辅助西医参与重症救治,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经验成为中国方案的一个亮点。

按照中央指导组的统一部署,3月17日,张磊与天津市第十二批援汉医疗队返回天津,而张伯礼依然坚守在武汉。他说:“这回我把胆留在了武汉,与武汉市民更加‘肝胆相照了!”

我们采访的当天,也就是3月19日,武汉“封城”的第57天,当地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现有疑似病例第一次全部归零。这也是张伯礼特殊的生日礼物。

张磊:大家都非常高兴,我估计您回天津的日子也应该不远了,您在武汉注意身体。今天是您72岁生日,生日快乐!

张伯礼:武汉清零就是最好的祝贺了,告诉天津医疗队的同志们,第一要抓紧时间休整好,第二要把临床经验总结好。跟家人团聚后,赶紧回医院正常工作,并且要做好新的准备——现在海外需要中医药,你们都有一线救治经验了,还要准备去海外支援。

张磊:我们也有这样的准备,去了一定完成任务。

(来源:中央电视台)

猜你喜欢

张伯礼指导组张磊
张伯礼院士每天坚持走7000步
老英雄张伯礼
中医药名人档案融入师德师风建设的可行性与实现途径研究
农业农村部:成立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
中央指导组在鄂抗“疫”
省审计厅例行调研学前教育专项审计情况
张伯礼:古稀之年逆行武汉 把“胆”留江城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省委巡回指导组工作座谈会召开
“口”“ㄙ”偏旁混用趣谈
好声音冠军张磊,最爱吃“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