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创保胆取石术用于胆结石治疗的效果探究

2020-07-13柳君君

甘肃科技 2020年2期
关键词:保胆石术胆囊

柳君君

(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甘肃 平凉 744000)

胆囊结石为肝胆外科常见病,临床数据显示[1],近年来胆囊结石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主要症状包括腹痛、发热,严重者会出现继发弥漫性腹膜炎,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目前,胆囊结石以手术治疗为主,切除胆囊为传统治疗方法,该观点认为保留胆囊术后结石复发率较高。此外,胆囊切术后由于胆汁无处存放,患者易出现消化不良,影响术后生活质量。随着医学技术进步,人们逐渐加深对胆囊功能的认识,保胆取石手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愈多。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创伤小,可对有功能的胆囊进行保留,有报道指出[2],该技术可有效减少术后远期并发症。本研究中胆结石患者采用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87例胆囊结石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97例采用微创保胆取石术,男36例,女61例,年龄28~68岁,平均年龄(49.46±11.23)岁;单发结石 59例,多发结石38 例;病程 1~3 年,平均病程(2.23±0.32)年。对照组90例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男33例,女57例,年龄 26~69 岁,平均年龄(48.71±11.56)岁;单发结石55例,多发结石35例;病程1~4年,平均病程(2.31±0.50)年。2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外科学》[3]中胆结石诊断标准,B超显示均为结石性胆囊炎,胆囊壁厚度<4mm,结石直径≤3cm;②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胆囊功能试验显示收缩功能良好;③无胆囊息肉、胆囊癌;④无上腹部手术史,且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合并胆囊坏蛆、穿孔或腹腔感染;②合并严重心肺疾病无法耐受手术;③存在凝血功能障碍;④女性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取右侧卧位,全身麻醉,于脐下缘做切口建立气腹,连接气腹机,置入腹腔镜,探查胆囊位置,观察上腹有无粘连或肝脏形态异常等,置入鞘管,并经鞘管置入相关操作器械,探查胆囊三角区解剖关系,游离胆囊管与胆囊动脉,并借助钛夹夹断,钝性分离胆囊,使用电灼止血,逐层缝合伤口,术毕。

观察组采用微创保胆取石术,患者取右侧卧位,全身麻醉,于脐下缘做1.5cm左右弧形手术小切口,置入气腹针建立人工气腹,维持压力12~14mmHg。于胆囊底与肋下缘作1.0~2.0cm手术切口,置入腹腔镜,借助腹腔镜于直视状态下将胆囊底部牵出体外,解除气腹。缝合胆囊底与切口上方,给予牵引固定,将胆囊底部切开,吸净胆汁,并经切口置入纤维胆道镜,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借助取石网篮套取结石,若结石较大,则咬碎后取出;结石取出后确定有无结石残留,清除胆囊黏膜上的残留物,使用可吸收线进行缝合胆囊底部切口,将胆囊送回腹腔内,再次建立气腹,观察有无出血情况,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清洗腹腔,将积液吸除干净,排出CO2气体,退出腹腔镜,缝合小切口,术毕。

1.4 观察指标

①围术期指标:观察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d疼痛程度、术后排气时间、术后饮食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满分为10分,分值越高表明疼痛越剧烈。

②并发症:随访2组患者术后18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消化不良、胆总管结石、胆道狭窄,并记录复发情况。

③对比微创保胆取石术术前与术后6个月、18个月采用腹部B超检查胆囊收缩功能、胆囊壁厚度变化。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以率表示。以(±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或配对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2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d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饮食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见表 1。

表1 2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2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比较(±s)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1d疼痛评分(分) 术后排气时间(h) 术后饮食恢复时间(h) 住院时间(d)观察组(n=97) 53.76±8.51 16.84±2.35 3.17±0.82 15.54±2.37 26.73±5.59 2.52±0.81对照组(n=90) 51.46±7.43 17.61±3.70 3.21±0.78 21.65±4.46 36.47±6.84 3.79±1.12 t 1.962 1.711 0.341 11.815 10.695 8.931 P 0.051 0.089 0.733 0.000 0.000 0.000

2.2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复发,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 4.12%明显低于对照组15.56%(P<0.05)。 见表 2。

表2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2.3 微创保胆取石术后胆囊收缩功能、胆囊壁厚度变化

微创保胆取石术后6个月与18个月,胆囊收缩功能、胆囊壁厚度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见表3。

表3 微创保胆取石术后胆囊收缩功能、胆囊壁厚度变化(±s)

表3 微创保胆取石术后胆囊收缩功能、胆囊壁厚度变化(±s)

时间 胆囊收缩功能(%) 胆囊壁厚度(㎜)术前 38.46±5.59 3.12±0.23术后 6 个月 48.76±6.33 2.64±0.15术后 18 个月 58.72±7.64 2.19±0.21 F 223.578 526.722 P 0.000 0.000

3 讨论

胆囊结石以手术治疗为主,目前,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结石的“金标准”。胆囊为人体重要消化免疫器官,胆囊切除后,人体储存、浓缩胆汁的功能消失,易出现腹泻、腹胀、胃十二指肠反流等消化不良反应[4]。此外,胆囊切除会损伤血管、肝胆管等组织,也会导致结肠癌风险增加。因此,近年来关于保留有功能的胆囊手术方式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保留胆囊的支持者认为,取胆保石术可避免胆囊切除所致的胆管医源性损伤,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症状,确保患者术后生活质量[5-6]。临床研究已证实[7-8],胆囊结石的形成与妊娠、年龄增高、肥胖、快速减肥、肝硬化等多种因素相关,可见胆囊结石的形成不仅与胆囊本身相关,还与全身诸多因素相关。因此,保胆取石术后结石复发不能仅归因于胆囊的保留,对于胆囊功能良好的患者可采取保胆取石术治疗。

微创保胆取石术是近年来应用广泛的胆囊结石治疗新术式,操作简单,对机体损伤小,不必解剖胆囊三角,不需要将胆囊管与胆囊动脉进行分离断,手术风险低,难度较小。本研究中胆囊结石患者采用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饮食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表明,微创保胆取石术可有效促进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原因可能在于,微创保胆取石术对胆囊储存、浓缩、排泄胆汁的功能实施保留,顺应了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有效维持胆道系统完整性,对患者消化系统功能损伤小,因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进食早,消化不良发生率低[9]。手术在直视下进行,可清晰观察到胆囊息肉与结石,切除准确,能够避免胆道系统损伤。本研究中2组患者随访期间无复发,观察组消化不良、胆总管结石、胆道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率。表明,微创保胆取石术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安全性较高,与临床研究相一致[10]。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微创保胆取石术后患者胆囊收缩功能、胆囊壁厚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可见该手术方式有利于胆囊功能恢复。

微创保胆取石术应严格把握适应症,患者年龄应较小,且胆囊具备良好的收缩功能,即脂餐后B超显示胆囊收缩达>30%,胆囊大小适中,中间无分隔[11]。施术者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与手术技巧,具有预见与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的能力。本研究对患者实施18个月随访,未出现复发病例,原因可能在于本研究纳入样本量少,且随访时间较短。后续研究应增大样本量,进行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为保胆取石治疗胆囊结束提供更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

综上所述,微创保胆取石术创伤小,治疗胆结石效果确切,可胆囊功能进行保留,有利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且并发症较少,在掌握适应症的基础上,可作为胆结石治疗的首选术式。

猜你喜欢

保胆石术胆囊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术后迟发性出血的诊治体会
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株内钛夹超声误诊结石1例
腹腔镜内镜微创保胆治疗胆囊息肉59例疗效分析
腹腔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
胆囊底缝线牵引两孔免夹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操作体会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伴胆囊炎的体会
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患者的手术室护理干预价值探讨
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的临床意义
无管化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在肾和输尿管上段结石治疗中的应用
保胆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胆囊结石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