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对初产妇母乳喂养的干预效果分析
2020-07-13寇艳妮
寇艳妮
(镇原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甘肃 镇原 744500)
母乳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与免疫活性物质,可为新生儿提供全面营养,有利于新生儿身体、智力发育,并且母乳喂养可促进母亲子宫缩复,加快产后恢复。临床研究已证实[1],母乳尤其是初乳可显著增强新生儿免疫力与抵抗力。2013年WHO提出到2025年,4~6个月新生儿纯母乳喂养率应达到50%,且母乳持续喂养时间超过24个月。近年来调查显示[2],我国初产妇母乳喂养认知不足,纯母乳喂养率仅30%。初产妇缺乏母乳喂养经验,且对母乳喂养认知不足,易动摇母乳喂养信念。如何提高初产妇母乳喂养率,是产科护理研究的重点课题。认知行为干预为心理疗法,结构性与针对性强,干预时间短,主要通过改变固有认知,影响意识改变,最终指导行为改变的干预方式。本研究中初产妇采用认知行为干预,观察其对母乳喂养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9年8月~2011年2月收治的初产妇128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4例。观察组年龄22~33岁,平均年龄(27.82±3.19)岁;孕周 28~37 周,平均(33.76±3.29)周;文化程度:中学(高中+初中)49例,本科15例;分娩方式:自然分娩30例,剖宫产34例;新生儿体重2.51~4.36㎏,平均(3.14±0.38)㎏。对照组年龄21-35岁,平均年龄(27.30±3.24)岁;孕周 27~37 周,平均(33.24±3.15)周;文化程度:中学46例,本科18例;分娩方式:自然分娩28例,剖宫产36例;新生儿体重2.47~4.38㎏,平均(3.20±0.35)㎏。2 组初产妇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为初产妇,具备初中及以上学历,无精神性疾病,能够正常沟通交流;②产前各项检查正常,均为单胎,且足月分娩;③孕产妇及其家属均知晓本研究详情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产妇存在母乳喂养禁忌症,如合并乳房疾病、精神性疾病等;②新生儿有先天性疾病不能正常吮吸乳头;③高危初产妇抢救者。
1.3 方法
对照组初产妇采用常规护理,产妇入院后对其一般情况进行评估,责任护士向初产妇及其家属讲解母乳喂养好处、相关技巧,耐心回答提问,鼓励初产妇坚持母乳喂养等。
观察组初产妇采用认知行为干预,主要内容如下。①认知干预:产妇入院时发放图文式健康手册,责任护士讲解母乳喂养相关知识;与初产妇沟通交流,讲解早期吮吸乳头对乳汁分泌的刺激作用,评估乳头条件,耐心倾听不接受母乳喂养产妇的原因,评估母乳喂养存在的稳定,确定认知行为干预方案;使产妇知晓母乳中含有的丰富营养物质,有益于新生儿发育,还可增进母子感情;组织母乳喂养模拟训练,向初产妇讲解新生儿含接乳头姿势、母乳喂养姿势、挤奶方法、母乳护理、母乳保存等;建立“新手妈妈”QQ交流群,指导初产妇关注我院母乳喂养新理念动态知识,每天QQ群向初产妇发送母乳喂养相关知识,并随时解答疑惑;产后与初产妇积极、面对面沟通,帮助其消除因角色转换带来的不适应感。②行为干预:生产当天,让新生儿与产妇尽早接触,最佳时间为产后30min,指导产妇用乳头试探新生儿嘴唇,激发其觅食反应,并能够刺激乳汁分泌;知道产妇采用不同不如体位,如环抱式、摇篮式等,以确保新生儿吮吸时舒适度;针对乳头凹陷问题,指导产妇采用十字操、乳头牵拉疗法护理;针对哺乳期间出现的乳房胀痛、溢乳等问题,指导产妇正确按摩、挤奶;指导产后用药,做好会阴护理。③出院后采用QQ群与电话随访方式了解母乳喂养情况,指导产妇适当做胸部拉伸运动,指导其选择合适哺乳内衣预防乳房下垂。
1.4 观察指标
①泌乳始动时间与乳房炎症:记录泌乳始动时间(胎儿娩出后挤压乳房有清亮乳汁渗出)及乳房胀痛、乳腺炎发生情况。
②自我效能感:于入院时与产后42d采用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简式量表评价,内容包括技巧(9个条目)、个人内心(5个条目),每个条目1-5分,分值越高表示产妇自我效能感越高。该量表Cronbach'sα值为0.94。
③纯母乳喂养率:统计初产妇产后5d、14d及42d纯母乳喂养情况,纯母乳喂养即不添加任何配方奶粉。
④母乳喂养满意度:产后42d采用中文版母乳喂养评价量表评定,共29个条目,Likert5级评分法,分值越高表明母乳喂养满意度高,预示母乳喂养时间可能持续更长。
⑤母亲角色适应情况:产后42d采用母亲角色适应调查问卷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产妇幸福感、新生儿对产妇的影响、信念、照顾婴儿的能力等4个方面,共16个条目,5级评分法,分值越高母亲角色适应越好。
1.5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以(±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或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
2 结果
2.1 2组泌乳始动时间与乳房炎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泌乳始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 (P<0.05),乳房胀痛、乳腺炎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1。
表1 2组泌乳始动时间与乳房炎症情况比较
2.2 2组自我效能感比较
入院时,2组技巧与个人内心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2d,2组技巧与个人内心维度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 2。
表2 2组自我效能感比较(±s,分)
表2 2组自我效能感比较(±s,分)
个人内心入院时 产后42d 入院时 产后42d观察组(n=64) 31.73±7.46 41.30±6.55 15.12±4.24 22.10±5.18对照组(n=64) 31.03±7.91 36.14±7.47 15.57±5.06 18.22±5.39 t 0.515 4.155 0.545 4.152 P 0.607 0.000 0.586 0.000技巧组别
2.3 2组纯母乳喂养率比较
观察组产后14d与42d纯母乳喂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 3。
表3 2组纯母乳喂养率比较 例(%)
2.4 2组母乳喂养满意度及母亲角色适应情况比较
观察组母乳喂养满意度及母亲角色适应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母乳喂养满意度及母亲角色适应情况比较(±s,分)
表4 2组母乳喂养满意度及母亲角色适应情况比较(±s,分)
组别 母乳喂养满意度 母亲角色适应观察组(n=64) 129.78±8.62 55.86±6.78对照组(n=64) 116.41±10.75 48.30±6.14 t 7.762 6.612 P 0.000 0.000
3 讨论
认知程度与行为密切相关,临床调查显示[5],母乳喂养率与产妇母乳认知程度呈正相关。初产妇由于缺乏母乳喂养经验,更容易出现乳汁分泌不足、乳房胀痛、母乳信心缺乏等情况,从而影响纯母乳喂养率。目前,我国母乳喂养率远低于世界水平,而母乳喂养对产妇与新生儿均大有裨益。研究发现[6],情绪、认知、社会因素、生理特点等均会干扰产妇母乳喂养信念。
认知行为干预为临床应用广泛的心理治疗技术,它通过改变认知观念影响情感与行为,纠正不良情绪与错误认知,增强其心理应对能力,消退不良行为。王雪璐研究指出[7],认知行为干预能够改善产妇母乳喂养认知,提高母乳喂养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进而改善母乳喂养行为。本研究中初产妇采用认知行为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泌乳始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乳房胀痛、乳腺炎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认知行为干预讲解母乳喂养对产妇及新生儿的益处,指导初产妇按摩乳房,模拟母乳喂养,利用新生儿刺激乳头等有助于缩短泌乳始动时间,降低乳房胀痛、乳腺炎发生率。本研究中,观察组技巧与个人内心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认知行为干预有助于提高初产妇自我效能感。原因可能在于认知干预可提高初产妇母乳喂养相关知识,促进产妇尽快适应角色转变,坚定母乳喂养信念[8]。通过行为干预可有效纠正初产妇喂养姿势,对乳头凹陷、乳汁分泌不足的问题进行指导,有助于提高其母乳喂养技能。临床研究已证实[9],认知行为干预可有效增强初产妇母乳喂养信念。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后14d与42d纯母乳喂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随时间增加纯母乳喂养率呈升高趋势。表明,认知行为干预可有效提高初产妇纯母乳喂养率,与临床研究一致[10]。母乳喂养满意度及母亲角色适应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认知行为干预可提高初产妇母乳喂养满意度与角色适应性。原因可能在于,行为干预促进母婴接触,尽快为母婴建立联系,有助于加快产妇对母亲角色的认知,且行为干预使初产妇母乳喂养技能提升,也有助于增加母乳喂养满意度[11]。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干预有助于促进初产妇乳汁分泌,提高纯母乳喂养率,增强其自我效能感与母乳喂养满意度,加快初产妇母亲角色适应的转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