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栉风沐雨七十载砥砺前行谱华章*
——新中国文艺政策演变与中国交响乐发展关系研究

2020-07-13

艺术百家 2020年1期
关键词:交响乐团交响乐乐团

邱 月

(南京审计大学 艺术教育部,江苏 南京 211814)

交响乐18世纪中后期诞生于西方,历史悠久,“五四”时期传入我国。我国第一首交响乐《怀旧》(1929)由黄自创作,标志着我国交响乐的诞生。我国第一个交响乐团“中华交响乐团”于1936年“双十二”事变之后诞生,由中苏文协主持人孙科筹建,是我国交响乐团最早的雏形。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交响乐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不断探索实践着社会主义道路,推出了一系列适合国情发展的政策,文艺政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新中国文艺政策,从共时性的角度看,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而又复杂的结构体系,从历时性的角度看,则有一个逐渐形成和发展演变的过程。”[1]5在文艺政策的指导和影响下,我国交响乐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大致可分为:初步发展阶段(1949年-1956年)、艰难前进阶段(1957年-1976年)、重大调整迅速发展阶段(1977年-20世纪末)、多元发展阶段(21世纪)。本文将深入研究文艺政策演变与中国交响乐发展历程的内在关系,就交响乐在我国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的展望建议。

一、新中国之后中国交响乐的发展

(一)初步繁荣(1949年-1956年)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标志着党的文艺政策基本成熟。”[2]131949年,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毛泽东在会上提出文学艺术家是“人民需要的人”;1951年和1953年,毛泽东又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在这一阶段中,交响乐迈向了初步的发展阶段,出现了《瑶族舞曲》(刘铁山,茅沅)、《春节组曲》(李焕之)、《中国民歌组曲》(李伟才)等精品。从交响作品内涵与思想角度来看,这些新中国成立后问世的作品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人民在革命斗争战胜敌人后奋发建设新中国的场景。这是在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之后的又一次新起点,毛泽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为新中国初期的交响乐创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中国交响乐成立了很多专业的乐团:中央乐团、新影乐团、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中央广播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1879年成立,1956年更名)、上海广播乐团等,它们的成立对中国交响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家对交响乐人才的培养也十分重视,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培养交响乐人才。先后公派李德伦、黄晓同、韩中杰、郑小瑛等人分别前往莫斯科音乐学院、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等知名音乐学院学习深造,这些人也成为后来国家各主要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同时,也有很多其他的交响乐人才被公派出国留学,回国后纷纷投入中国交响乐建设的队伍中,这些举措为我国交响乐今后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整体来看,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给整个中国带来了全新的发展面貌,各行各业呈现一片繁荣景象。1949年至1956年是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社会制度的转变要求文化、经济、政治等全方面的改造,以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需要。受我国国情影响,文艺始终与政治紧密相连,在文艺改造上,提出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口号。文艺作品内容以反映劳动人民现实生活的题材为主,让劳动人民产生共鸣,提高文艺活动的普及度。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上,毛泽东就强调了文艺的重要性。当时新中国正处于成立初期,各行各业刚刚从结束革命的混乱中脱身,还未完全从旧社会中走出来,因此,文艺政策首先从改造旧文艺开始。1951年4月,毛泽东为刚刚成立的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作为戏曲改革的总方针。戏曲改革是文艺政策对旧文艺改造的重点内容,也是首次在文艺工作上提出“百花齐放”的口号。在同音乐工作者的座谈会上,毛泽东表示反对“全盘西化”,对音乐的改革更强调“中体西用”,即借鉴吸收国外优秀音乐艺术的方式,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更加多样化和民族化,以表现民族特色和风格为主,打造专业、多元的中国特色音乐。1956年的中共八大上毛泽东也指出“提倡自由讨论和自由竞赛来推动科学和艺术的发展,”[3]552这对我国交响乐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新中国初期的中国交响乐同整个中国的发展进程一样处于初步阶段,还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独特风格,受西洋交响乐的影响较大。上世纪50年代初期,交响乐被高度重视,1952年李德伦被公派前往莫斯科学习进修,师从著名指挥家阿索诺,1957年回国任中央乐团交响乐指挥,为之后中国交响乐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这一阶段中国交响乐的创作多以生活风俗性题材为主,在形式上注重标题的使用,通过标题传达主要内容,不像西洋交响乐作品那样简单的以“第一交响乐”“第二交响乐”为标题。劳动人民的生活是丰富的,交响乐作品的内容也是丰富的。如,1954年马思聪创作的《山林之歌》,以云南山区民歌作为素材,表达了作者山林生活的体验与感受;1955年李焕之的作品《春节组曲》以自己在延安时与劳动人民共同生活的经历为灵感,描写了当时人们在革命根据地过春节时的热闹场面,以秧歌和陕北民歌作为素材,将西洋音乐体裁与中国民族风格完美融合,是那个年代中国交响乐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二)缓慢发展(1957年-1976年)

激流勇进的“文艺下乡”、文艺“放卫星”等运动,使许多文艺工作者从城市走进乡村,切身体会农村生活。在这期间提出的“创造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的文艺政策,影响了许多作曲家,他们大胆创新,开始尝试在交响乐作品中加入口号、戏曲等表演形式,虽然有些融合略显生硬,但也不乏为中国交响乐的一次创新。例如,1959年王树创作的《十面埋伏》,丁善德于1962年完成的《长征交响曲》都有着较强的表现力与深刻的革命历史内涵,从艺术内涵、艺术表现力上可以与《梁祝》《黄河》等早期协奏曲相媲美,直至今天仍受到海内外音乐家的推崇。

1966年至1976年,由于“文革”的原因,交响乐发展总体相对滞后。1966年,中央在《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中提出“文艺作品”需要向人民以及无产阶级学习与转变,创作题材以表现社会性的重大题材为主等具体要求。这一阶段创作的作品数量较之前少了许多,代表作品有钢琴协奏曲《黄河》、交响音乐《沙家滨》等。

(三)迅速恢复(1977年-20世纪末)

1976年后,文艺重见光明,文艺工作者重新投身于火热的文艺创作中。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打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文艺创作进入崭新的时代。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动了文艺界的拨乱反正。邓小平发表《各方面都要整顿》的讲话,提到“文艺政策要调整,调整也是整顿”[4]35。1979年,邓小平发表《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在此次讲话中,邓小平“审时度势,针对改革开放的新局势,对文艺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为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文艺繁荣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5]6。

经历了特殊时期后的文艺界开始对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加清晰的目标,拨乱反正后,大量受抑制的音乐作品重见天日,至此中国文学艺术开始迅速复苏。1977年纪念贝多芬逝世一百五十周年、1979 年第四次文代会、1981年第一届全国交响音乐作品大赛等文艺活动,反响强烈,中国交响乐开始以不可阻挡之势飞速发展。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交响乐指挥家和乐手,交响乐佳作倍出,作品内容也更加深刻,富有内涵。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对交响乐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推动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许多来自国外的优秀交响乐名家如小泽征尔、大卫·吉尔伯特等前来援华,他们将高精尖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带入我国。在他们的指导下,我国交响乐团接触到了大量优秀的西方现代作品,如肖斯塔科维奇、科普兰、斯特拉文斯基等现代知名作曲家的杰作,使我国交响乐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得以快速与国际接轨。

这一阶段中国交响乐作品在作曲技术和精神内涵呈现出了较高水平,主要以表现国家和历史题材为主,代表作有《北京喜讯到边塞》(郑路,马洪业)、《山林》(刘敦南)、《小提琴协奏曲》(许舒亚)、《道极》《钢琴协奏曲》(谭盾)等。

通过1976年至20世纪末的文艺政策调整,中国交响乐的创作基本恢复到了上世纪50年代的水平。与此同时,创作题材也不再单一刻板,更加丰富,注重创作表现技法。随着西学的涌入,结合当时的文艺政策,交响乐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四)多元发展(21世纪初)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交响乐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和专业组织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艺术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发展空间和多方面支持,创作了许多佳作,如作曲家刘湲以客家风韵、深邃的情感和磅礴的气势创作出了《交响音诗 ——土楼回响》,描绘了客家人生产、生活的奋斗历程。该曲结合多民族特点,以民歌为创作素材,运用客家音高、节奏等音乐元素创作而成。此外,《第三交响曲——京剧》(鲍元恺),全曲用西洋乐队营造出一场戏曲听觉盛宴。陈其钢双乐队协奏曲《蝶恋花》、秦文琛管弦乐《际之响》、大提琴协奏曲《黎明》、徐振民《枫桥夜泊》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经典佳作。

交响乐团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大量涌现。2000年,中国爱乐乐团组建成立(前身为中国广播交响乐团),随后广州、深圳、厦门等地先后组建并完善了新型大编制的交响乐团。这些大编制交响乐团以西方交响乐团的经营模式为参照,打造职业化乐团,使乐团的专业演奏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上海交响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杭州爱乐乐团、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等乐团在国内外都获得很高的赞誉。特别是中国爱乐乐团,在短时间内便完成了演奏水平质的飞跃,多次举办世界巡演,赢得了国际上的一致好评。

2019年1月,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交响乐创作与发展座谈会在京举办,会议充分肯定了“交响乐作为一个国家的音乐表现形式的最高形态”[6]124的地位,强调交响乐要肩负起为时代发声的重大责任和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义务,以及加强现实题材的创作和中国特色的融入,将中国的交响乐团打造成世界一流的交响乐团的目标。

这一时期的中国交响乐创作呈现出国际化、民族化的特点,在创作时更多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和鲜明的民族特征通过西洋乐器进行表现,巧妙地融合中西方文化,既是对中国交响乐创作者的创新与挑战,也传播和弘扬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二、中国交响乐曲折发展的现实原因

交响乐诞生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但在中国的发展还未到百年。发展时间虽短,但经历的波折却一点不亚于西方世界。中国交响乐曾经遭受严重挫折乃至短暂停滞,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交响乐最终度过了难关。短暂而急促的发展历程缩短了中国交响乐总结经验教训的时间,也让一些问题慢慢地遗留了下来,直到现在依然存在许多现实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是促进中国交响乐快速发展的首要任务。

(一)内部问题

1.重独奏,缺乏整体观念

21世纪以来,我国对音乐家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但享有国际盛誉的中国音乐家多为独唱家、独奏家,能称之为世界一流的国内音乐团队更少之又少。究其缘由,是因为音乐人才培养缺乏整体观念。高校在进行专业音乐教育时,往往着力培养学生的独奏技巧,但对整体的融合、团队成员之间的配合不够重视,导致优秀的学生进入乐团中反而失去了自身优势。交响乐团演奏,最重要的就是角色间的分工与协作,突出整体性,弱化个性,要时刻把自己的演奏融入到整个团队中。

2.音乐创作缺乏突破

我国民族音乐历史悠久、成果璀璨丰硕,但近年来能深刻反映时代精神、弘扬民族气魄、真正有影响力的现实题材的交响乐创作较少,很多新作品缺乏内涵深意。但应该认识到“中国交响乐铭刻着中国文化,并已汇入了中国文化大潮,成为一种新型的中国音乐文化,连接着民族文化的链环”[7]76。中国交响乐不仅是一种音乐体裁形式,更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其创作应站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

3.资金来源不稳定

目前,我国交响乐团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依靠政府扶持的职业乐团,如中国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等,乐团活动经费主要由政府支出,部分乐团有企业资助;另一类为依靠企业或私人赞助和演出获得收入的乐团,一般规模较小。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乐团,维持乐团基本活动所需资金都是十分庞大的,乐团演出的收入远远不能平衡资金投入。由于交响乐在国内受众属于小众艺术,普及度不高,固定的观众群较小,演出收入不稳定,很难与投资持恒,难以维持。

4.经营模式存在缺陷

我国交响乐团“经济拮据”似乎是常态,反观欧美国家的交响乐团,其运作所需费用的构成与我国基本相同,但演出收入却高出许多。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国外乐团有专门的经营团队,经营团队负责管理乐队的商业发展、品牌战略规划等工作。国内交响乐团较少走商业化之路,很少组建商业团队来进行商业规划,错失了很多演出机会,既减少了收入又失去了提高演奏水平的机会,对乐团的长期发展来说十分不利。

(二)外部问题

1.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交响乐作为一种宏大的音乐体裁形式,体现的是国家文化软实力,亟需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目前我国交响乐的发展缺乏对重点人才特别是指挥人才的培养。指挥是乐团的灵魂人物,一名优秀的指挥就像是乐团的定海神针,是影响乐团整体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当代著名的指挥家有余隆、林大叶、汤沐海、高占全等,优秀的青年指挥家总体数量较少,面临着未来我国交响乐指挥家的缺失和断层的风险,影响交响乐的快速发展。

2.观众普及度亟待提高

交响乐是西方的舶来品,“五四”时期传入我国,当时我国正处于战时,知识的断层导致大多数国民对这种外来音乐形式知之甚少。虽然早期的中国交响乐出现过不少家喻户晓的作品,如钢琴协奏曲《黄河》、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但总体来讲,观众认可度较低、观众基础较为薄弱、普及度也不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观众的欣赏水平,很多观众对交响乐的基本知识不了解,更谈不上欣赏和喜爱。

3.演出环境尚待完善

交响乐的受众面小、乐团运营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乐团的商演机会较少,乐团、商业团队、观众三者不能形成良好的交际氛围,如演出前观众对演奏会的欣赏礼仪、基本知识不够了解;演出时承接商演的主办方不够专业,与乐团不能及时沟通和解决突发问题;演出后对观众的反馈信息收集得不够充分等问题三方所营造出来的演出环境不完善,对乐团的发展造成了巨大阻力。

4.激励奖励机制不健全

随着“快餐”文化的流行,交响乐日渐被边缘化。交响乐固定的观众群较之其他艺术形式较少,作曲家、演奏家没有得到应有的价值体现和社会认同,乐团演出机会少,经济回报低等因素不利于激励艺术家积极投入交响乐的创作和演出。“交响乐作为一个国家的音乐表现形式的最高形态”[6]124其影响力远超于其他音乐形式。因此要制定合理完善的奖励机制来保障和支持艺术创作工作有序开展。

三、对中国交响乐的展望

回顾中国交响乐的发展历程,在持续改革开放并且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也对交响乐创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重视交响乐的创作

1.中国交响乐特征

中国交响乐的交响性,其本质特征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音乐的发展逻辑和音乐中体现的哲学思维,集中体现了音乐的抽象与宏观特征;另一方面,交响音乐体裁和音乐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不同音乐语言与体裁之间的变化,把握交响乐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曲式、和声、复调、配器四大件的技法来展现交响乐的戏剧性,主要体现了交响音乐的具体微观特征。

交响音乐创作和发展与每个时期的文艺政策密切相关。作曲家们应当以时代的文艺政策为理论指引,抓住戏剧性结构的动态变化与音乐形象之间与发展特点,展现我国交响音乐民族性的特点,不断发展、探索创新交响音乐创作内容和方法。

2.让中国文化有世界表达

中国文化是灿烂的,令人敬畏的,“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8]28但停留在世界各国人脑海中的中国文化可能还是古代中国文化。当下,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中国音乐家,表演或创作的大都是西方的古典音乐,他们代表的是中国,但他们可能并没有真正致力于中国文化的表达。

交响乐已然成为音乐界的“世界语言”,一代代作曲家们为中国交响乐的发展而不懈努力着。“中国的交响乐铭刻着中国文化……中国交响乐需要有自己的声音,体现出自己的文化特性。”[7]76庄子曾言:“物物而不物于物”,利用物而不受制于物,当代作曲家应当利用好交响乐这种艺术形式,掌握先进的西方作曲技术,但不要被其限制和束缚,用西方之“器”表达东方之“意”,用交响乐这种世界通用艺术形式展现中国文化,前文中提到的《京剧》《枫桥夜泊》就是此类代表作。

(二)凝聚文艺共识

1.强调时代精神

中国交响乐的发展与文艺政策紧密相连。中国交响乐从无到有,经历了一条充满挑战与挫折的艰辛之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启了中国文艺的新时代。习总书记充分肯定了文艺与文明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强调文艺的重要性。新时代的中国交响乐应以习近平新时代文艺思想为指导,以为时代发声和为人民服务为己任,才能继续向前发展。

2.挖掘时代符号

交响乐承载着反映时代、反映历史的重任,因此它不能一味娱乐化、“快餐”化。一部优秀的、伟大的交响乐必然与时代现实相结合,反映当今社会重大历史事件,紧贴时代脉搏,用音乐作为载体,展现人类文明。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抗日战争交响曲》、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赵季平的《第二交响乐——和平颂》、徐振民的《南京安魂曲》等都是反映历史重大事件的杰作。这些作品不仅与时代紧密结合,还很好地融入了中国文化,根据需要在作品中巧妙加入了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使西方创作技法与中国文化有机结合,推动了交响乐的快速发展,使交响乐紧跟时代的步伐,成为记录时代的胶片。

3.注重人才培养

一个优秀的交响乐团是由一个个优秀的演奏家和指挥家组成的,因此,要组建一个优秀的交响乐团最重要的就是拥有交响乐人才。首先,对交响乐人才提供待遇保障,解决专业人才的后顾之忧,为他们多提供出国交流、学习深造的机会,提高业务能力;其次,加强乐团成员之间的配合、促进默契程度的增长,提升演出效果;再次,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从小开始培养孩子对交响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最后,争取政府的支持。政府要适度加大对乐队的投资力度,建立合理激励奖励机制,创造良好的排练和创作环境,多为乐团提供中外交流的机会,提高我国交响乐团的国际影响力。

(三)交响乐的“流行化”

1.改善交响乐的传播途径

依靠传统的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等方式传播交响乐存在时间久、效率低的弊端,但如果通过网络传播可大大提高效率。如开发相关交响乐App客户端、建设交响乐网站、与知名音乐播放器资源共享等方式,可较好地扩大传播范围、提高传播效率。此外,交响乐团既要在专业音乐厅、剧院演出,也要“飞入寻常百姓家”,到基层社区、街道为普通大众演出,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交响乐,加大普及力度。“作曲家要创作出更多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交响乐作品,以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国作曲家既应创作面向专业音乐界、面向音乐厅的交响曲,也要谱写出面向普通老百姓、面向广场的交响乐。”[7]76

2.开发交响乐的商业价值

交响乐的发展主要依赖政府扶持,但交响乐团自身的商业运作也十分重要。针对前文中对中国交响乐团现实困境分析,合理规划乐团商业运作显得尤为必要。对于交响乐团来说,商演是重要的资金收入来源之一,也是乐团实战演练的好机会,交响乐团要学习欧美乐团的经营模式,根据实际情况组建专门负责管理票房销售、商业开发等商业运作工作的内部机构,促进乐团的商业发展。中国交响乐的发展时间还不长,在经营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政府、市场和乐团之间的种种问题,因此要积极借鉴欧美国家交响乐的成熟经验,合理开拓和利用市场,开发自身商业价值。

四、结语

交响乐作为一种世界通用的音乐表达形式,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回顾近年我国音乐创作的发展趋势不难发现,交响乐发展已经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态势。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迈入了一个全面发展、走向复兴的时代,中国交响乐的发展也逐渐步入正轨,大批优秀创作人才涌现,为交响乐创作提供了人才储备和支持,中国交响乐即将走向新的天地,翻开新的篇章。交响乐不仅可以丰富人的生活,也可以传承文化、传递情感、寄托理想,音乐作品的流传、传承就是人类历史的记载和延续。

中国交响乐的曲折发展,向我们展示了文艺政策对交响乐创作乃至文艺创作发展的深刻影响,文艺政策不仅仅关乎到政治,更是文艺发展的指路灯。站在新时代的今天,“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9]207“在国际舞台上把‘我们想讲的’变成‘受众想听的’,把‘受众想听的’融进‘我们想讲的’,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8]28

猜你喜欢

交响乐团交响乐乐团
《魔法交响乐》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交响乐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上海交响乐团举办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红色经典音乐会
美妙的交响乐
滚烫的交响灵魂
寻找歌剧制作及演出的“新常态”模式——从上海交响乐团版《唐璜》说起
管乐团的高兴事儿
交响乐演绎经典电影典目
洛庄汉墓乐器坑 恢宏的汉代地下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