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引领长三角建筑业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2020-07-13覃爱民

皖西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三省建筑业长三角

覃爱民

(皖西学院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国国际博览会开幕式时指出,“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1]。这是重大的历史机遇。对标世界级城市群,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绿色美丽的居住环境、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完善优良的基础设施、科技智慧的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这些相应的硬件环境都需要建筑业首先来打造。这对三省一市的建筑业来讲,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

近几年,建筑业转型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建立在廉价劳动力、高消耗、高排放基础上的建筑行业,面临向绿色发展和集约化发展转变的迫切要求。数字建造、智慧建造、装配式建造、绿色建造等先进的建造技术在逐步探索与推广。长三角更高质量的发展必然是绿色可持续发展,必然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如何在长三角区域全面布局,推动建筑业科创资源共享,对长三角建筑业转型升级,建设美丽、绿色、宜居、智慧、交通便捷的长三角城市群基础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长三角三省一市建筑业科技创新情况简介

(一)长三角建筑业总体发展情况简介

长三角建筑业经济总量庞大,近两年,三省一市建筑业总产值占全国三分之一,其中江苏浙江稳居全国前两位,安徽和上海分别为第11位和14位。安徽的增长速度最快,年增长率高达15.5%。

建筑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长三角区域也走在前列,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等新技术的探索与应用起步较早,并有一定的创新成果和经验积累。上海、绍兴、合肥被列为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绍兴市还同时被列为全国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城市;江苏被列为全国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省,江苏、安徽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众多产业化基地,产业示范区,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真正起到了示范作用。

建筑业创新转型发展不平衡:上海市在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BIM等方面起步较早,标准规范比较成熟,积累了较多的实践经验,且科研成果较多;江苏浙江在最近几年创新局面全面打开,取得不少成果,尤其在技术标准、工法创造、技术专利等方面成绩斐然,同时也是新技术推广最为活跃的省份;安徽省在装配式建筑方面有一定的突破,但绿色建筑、建筑信息化方面还是远远落后于其他省市。

(二)“十二五”期间长三角建筑业科技创新成果积累

“十二五”期间,长三角三省一市不仅对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BIM等新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初探和推广,走在全国前列,还创造了大量的新技术、新成果。详见表1。

表1 长三角三省一市“十二五”建筑业科技创新成果一览表

(三)“十三五”期间新的成果

三省一市都明确规定建筑业“十三五”规划的工作重点为: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BIM,都把建筑业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放到了重要地位。尤其是江苏浙江在“十三五”期间不仅已创造出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还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业创新格局。

1.地方特色

江苏省:在“十三五”规划的基础上,于2017年,首次呼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以打造“建筑强省”为目标,制定了《江苏建造2025行动纲要》,首次将“精益建造”列入规划中,与数字建造、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并列为四大主要目标[6]。精益建造是国际先进建造方式在江苏本土实践应用与改进创新的成果,是江苏省为我国建筑业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浙江省:将成品住宅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之一,这是装配式建造与绿色建造高度融合进一步深化拓展的产物。浙江省也首先在全省布局,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又优势互补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园区框架:杭州市萧山区以钢结构住宅为重点,绍兴市柯桥区以装配式建筑为重点,绍兴市上虞区以全装修为重点,嘉善县以部品部件为重点。这对长三角区域实施协同发展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2.科技创新成果

江苏省:仅2018年,在新技术新领域方面,完成23部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标准设计的编制工作,确定计划类科技项目24个,指导类科技项目360个。有83个住建部科技项目立项。10项科技成果获得2018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11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学技术奖。组织对63项科研成果进行鉴定,13项新技术进行“三新审定”,有效促进了科技创新成果在工程中的推广应用。

浙江省:截止2018年初,5年累计创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5家、国家级4家,新增国家级工法89项;积极推进建设科研工作,共实施科研项目507项,荣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3项、省科技成果奖65项[7]。自2018年起,政府投资或者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共建筑工程100%建设全过程应用BIM技术。

二、长三角建筑业科技创新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

长三角建筑业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位居前列,但对标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国际一流行业,建筑业在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智能化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在与国际大型企业的技术竞争中仍处于劣势地位,科技贡献率和劳动生产率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差距。目前长三角建筑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发展方面仍存在较大的阻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建筑行业转型发展仍以行政手段为主

目前三省一市在对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数字建造的推广更多地还侧重于行政手段,大多地方对政府投资项目做了强制性规定,但建筑产业化需求带动供给的市场机制和规模化效应并未形成,造成当前推进成本偏高。行业主体囿于眼前利益,忽视产业链延伸和自身能力建设,对企业转型升级的意愿不强。

(二)技术标准体系不够完善统一

目前以企业为主体的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体系繁多、通用性差。各省市技术标准也不统一,建筑产业链上各项资源在区域内流动受阻。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中的一些关键性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与现有技术标准体系相配套的规范、工法等有待完善。建筑部品部件品种少、模数不协调,尚未形成系列化、标准化、多样化的供应体系,造成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成本增高,打击企业转型升级的积极性。

(三)建设管理模式未配套转型

现有监管模式下开发、设计、建造、运维各环节管理割裂,尚未覆盖建筑全生命周期,既增加了建设成本,还影响了建设效率,同时也削弱了企业竞争力。而以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数字建造为代表的新型建造方式,本来就要求产业链集成管理,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已经满足不了要求,造成了各方协调成本高,技术推广受阻,建设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了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发展。

(四)人才仍是制约长三角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

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人才是关键因素。目前在新的产业革命背景下,长三角建筑业急缺一批具有战略发展眼光,掌握先进建造技术,具备管理创新能力的行业高端人才。同时也急需一批具有大国工匠精神、掌握新型专业技能,技术精湛,经过严格培训认证的现代化建筑产业工人,逐步替代传统农民工工人。

三、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一)打破行政壁垒,在区域内统一各类技术标准

对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数字建造等新技术的规范、标准、图集等要基本上实现区域内统一,极少数与当地环境气候地质条件有关的特殊规定除外。这样在统一的标准上资源可以在区域内自然流动,也为区域内各企业优势互补,产业链上各企业协同发展提供了前提。

(二)三省一市各尽所长,优势互补,资源整合

上海依然要发挥其科技创新的优势地位,勇于挑起攻克重大技术难题的重任,利用上海良好的科教资源,通过与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土建类知名高校的合作,以发展过程中长三角区域内的重大项目作为载体,确实为长三角建筑业的转型发展起到龙头引领作用。

江苏省和浙江省也要紧随上海,依托其强大的建筑业经济体量和良好的科教资源,破解建筑业转型升级中的实际难题;并以大量的示范中心、示范基地为载体,加快各种新技术新规范的推广应用;并积极参与长三角各项技术标准、规范的编制,不断实践创造各项工法、专利,真正为长三角建筑业转型升级提供大量实践经验。江苏省要将根植于本土的精益建造向全区域内推广,浙江省重点推出的成品住宅也要做好示范应用和经验推广。

安徽省要抓住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机遇,尽快将共同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打造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契机,以合肥作为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为依托,进一步做好建筑工业化的科研和推广示范工作,积极应用推广长三角共同的科技创新成果。继续打造建筑产业现代化下的“徽匠”品牌,打造以新技术、新工艺、新工种为基础的专业分包产业集群。

(三)设置长三角建筑业行业协会以及各类研究机构

设立长三角建筑行业协会,立足长三角全局,做行业内各方主体之间的联系桥梁。及时发布行业政策和动态,协助政府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和法规,参与或组织制订标准规范,组织行业统计和评估,开展行检行评,组织行业培训和交流,设置长三角建筑行业奖项并组织评比,为长三角建筑行业转型升级、优势互补发展、集约化发展搭建信息交流平台。

立足长三角,针对建筑业转型升级各种急需破解的难题,以各类示范基地、示范中心为载体,依托三省一市良好的土建类高校资源,在区域内培育和组建一批工程研发中心、共性技术服务中心、行业协同创新中心,集中优势资源逐项解决各个难题。

(四)共同走出去,打造长三角建筑业品牌

把握国家“一带一路”等战略机遇,放眼于国际市场,鼓励支持长三角区域内有实力的企业在技术、管理、品牌和资金优势等方面优势互补,进行产业链集约化发展,通过股份合作、项目合作、组建联合体等方式,共同承包国外大中型项目,大力推动境外承包工程项目建营一体化,形成智力、技术、资金、装备、管理、标准和劳动力联动输出。打造长三角建筑业在国际上的品牌影响力。

(五)积极推进长三角建筑业人才战略

通过人才战略,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借助长三角良好的科教资源,与土建类知名高校联合培养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以各类示范基地为依托,联合建设类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展开专业技术培训,努力培养一批适应现代新型建造技术的产业工人,并通过各项技能竞赛,不断提升专业技能。

(六)鼓励创新建筑业管理模式

鼓励企业利用BIM,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推进智慧建造、数字建造、智慧工地等技术,促进建筑业管理模式的变革。

鼓励长三角区域内具有竞争优势的设计单位、构件生产单位,物流配送单位、建筑施工单位,运营维护企业进行资源整合,跨界跨行政区域合作,推广以设计为龙头的工程总承包(EPC)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工程总承包企业资质管理、招投标管理及相关政策。

积极培育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培育一批全过程工程咨询示范企业,整合工程建设所需的投资咨询、工程设计、招标代理、造价咨询、工程监理、项目管理等业务,促进咨询企业提供全过程、一体化服务,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鼓励具有影响力的建筑施工、设计咨询、房产开发、基础设施投资、建材供应、设备供应等企业协同联动发展,为客户提供咨询、设计、采购、施工、运营维护在内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打造具有产业链竞争优势的建筑服务商,提升品牌知名度[8-9]。

四、结语

在新的产业革命背景下,科技创新成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推动建筑业科创资源共享,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是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基础保障。三省一市只有立足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全篇布局,加强合作,优势互补,鼓励建筑业科技创新,积极推广创新成果,才能推动长三角建筑业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打造长三角建筑业品牌,为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提供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三省建筑业长三角
三省发布“十四五”交通规划 明确智慧交通任务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区域联动护流域
动物“跨界”建筑业
甘肃建筑业将采用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
毕赛端 “从事建筑业,我乐在其中”
豪华的龙舟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营改增对建筑业工程造价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