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绵阳市现代服务业的经济发展路径
2020-07-13张磊刘思琦
张磊 刘思琦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一、引言
2019年12月24日,李克强总理在四川成都出席第七届中日韩工商峰会时表示,打造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有不断升级的超大规模市场,近14亿民众对优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绵阳市现代服务业在四川区域近年来的经济增长、投资和就业方面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说明自身取得良好发展的同时对整体经济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为了更好地研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我们通过研究绵阳市现代服务业的相关现状,基于国内外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视角下找出适合绵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模式,进而推动现代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绵阳市现代服务业现状
根据绵阳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可见,2019年绵阳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0.6:40.3:49.1。与去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去年同期水平,第三产业比重提高2.5个百分点。
近年来绵阳市坚持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在突出位置,服务业规模日益壮大,质效不断提升,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在拉动经济增长、扩大财税收入、吸纳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全市已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340 家,有国家 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 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3 家。全年 共申请专利 10612 件,专利授权 6382 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 量 3972件,授权 1225 件。年底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不含众 创空间)33 个。其中:国家级 7个,省级 22 个。全年新增科技 型中小企业1137 个,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 11257个。为此,政府先后制定《绵阳市现代服务业重点产业及空间布局方案(2016-2020年)》《绵阳市服务业重点产业2018年度行动方案》《绵阳市八大重点服务业统计工作方案》等方案,为服务业重点行业率先发展厘清思路、制定工作目标、提供行动指南。
三、绵阳市现代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政府体制机制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矛盾
政府自身管理体系和发展模式不能完全适应数字经济新业态发展需求,亟需转变行政管理旧体制。数字经济产生了新的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市场载体和市场交易规则,具有去中心化、跨区域和跨行业特征,现行的行政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数字经济发展,且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协同不够。
(二)行业结构
虽然新兴服务业发展较快,但占比仍然偏小,规模以上的新兴服务业占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总数不到40.0%,低于全国7.9个百分点,可见产业低端化,缺乏龙头企业。在企业发展上,整体呈现数量较多、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的特征。绵阳市服务业能级较低、要素配置不优,处在结构调整的时期。服务业市场开放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虽然绵阳市高端商务等服务产业发展较为迅速,但行业竞争优势不突出;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上仍有欠缺,产业链还不够完善。
(三)人才质量
因为现代服务业具有高知识、高技术的特征,这决定了只有具有较高知识素养的人员才能胜任,而这些从业人员就构成了现代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表3能看出绵阳市在第三产业服务业的需求人数是上升的,且在三个产业中占了一半以上的比重。产业聚人才,人才兴产业,而绵阳市甚至整个四川省的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层次较低,从业人员数量也明显偏低。
四、建议
(一)政府与市场共同发挥作用
注重发挥政府的规划和引导作用,当前,绵阳市正处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离不开省商务厅的支持与指导,需要加大对绵阳的支持力度,继续在绵阳综合保税区申建、现代服务业试点示范、设立中国(绵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方面给予帮助支持,助推绵阳现代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商务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全力支持绵阳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加快中国科技城建设和建设西部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二)行业发展
1.加大现代服务业的总量规模。充分挖掘自身潜能,通过合并、收购等方式,进一步壮大自身体量,优化资源成本,提高市场份额;积极宣传绵阳市相关支持政策,引导推动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升规入统纳限”,不断壮大绵阳市服务业产业规模。
2.注重品牌发展,拥有龙头企业。牢固树立品牌意识,积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等品牌,进一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在现有品牌基础上,努力打造效益好、影响大、竞争力强的重点品牌,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培养及引进服务业高质量人才
瞄准人才需求定位,统筹人才培养规划。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优化程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大高端人才平台的建设力度,加快高端人才聚集,推动企业经济人才集聚。构筑良好人才环境,加强政策保障,强化就业援助制度落实,进一步规范就业援助工作流程,确保扶持政策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