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建筑法规教学内容整合探讨
2020-07-13尤晓琰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尤晓琰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一、建筑法规学科性质和能力培养目标
建筑工程法规是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组织、管理与协调城市新建设、工程建设、改扩建等各项建设活动的基本准则和从业人员的工作底线。建设法规课程是高职院校所有建筑类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这门学科的教育教学对于规范建筑活动、提高工程建筑从业人员素质、确保建筑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根据高职高专建筑类专业建设的指导性专业规范中明确规定,土木类专业的毕业生应知晓法规体系及立法原则,熟悉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法规、建设工程合同法规、建设程施工管理法规,并了解其他建设工程法规。
建筑法规作为建筑类专业的重要的专业课程,其学生的培养目标涵盖了建筑类专业培养的多个维度,既要求学生能够成为在专业上学业精深,有解决现有问题的能力,还应具备运用新知识、新技术解决未来发展问题的能力, 既具有过硬的工科专业技能,还要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因此,建设法规的教学不仅要解决学生们对建筑规则的认识,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来规范工作的理念和信仰。因此结合目前建设法规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内容的整合调整进行讨论是很有必要的。
二、建设法规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体系建设中的建设法规定位薄弱
长期以来根据开设了建筑类专业的高职院校的建筑法规课程的专业建设方面,普遍将建筑法规课程定位与专业基础课的位置于大一开设,这样的定位无形中间削弱了建筑法规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其他专业课程的逻辑关系,也严重的影响了建筑法规课程的学科定位,产生了教学学时和教学内容压缩,建筑法规课程的认同感较低等不利影响,建筑法规的教学应当与建筑商务管理活动的环境结合起来进行学习,而不应该孤立于建筑活动谈法律法规的适用。
2.现有教材内容的教学顺序基本是按照现有建设活动的法律法规,以及现有建设程序中不同环节不同部分的分章节单独讨论,很少从建筑学的角度系统的梳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学生的感知中建筑法规是独立于建筑活动的一门课程,而缺乏建筑法规立足于建筑学内容的系统认知。
3.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法律还是规范标准对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来说,结合西北地区高职高专学生的具体学情,呈现出学生来源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城乡认识差异等多维度的不同需求,因此学生会认为学习的内容多、枯燥,难以掌握。传统讲述式教学方法,效果差,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持续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为适应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学生认知层次,结合建筑学科教育教学培养目标,并适应当前建筑业发展改革需要,应通过建筑法规的学习使得学生从建筑法规的角度从立项、策划、规划、设计、建造、运营全过程对建筑活动有清晰的认知和理解。
三、基于上述问题,通过以下几个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内容整合的探索方法来梳理建筑知识体系和法律逻辑联系
1.通过对建筑法规课程教材建设,对教材内容和教学理念进行的及时的梳理和实时更新,建筑工程法规的课程内容的涵盖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土地管理法律制度,城乡规划法律制度,建筑设计法律制度,勘察设计法律制度,建筑工程招投标法律制度,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法律制度,以及安全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多个方面,因此应当以建设工程基本建设程序为主线,建立建筑工程法规的整体逻辑体系,使之与建筑工程活动实现深度融合,便于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建筑工程法律法规知识框架和结构,便于学生对建筑工程法规产生动态的感性认知。
2.充分利用“翻转课堂”“大学慕课”等教学资源,分层次的调整教学内容,通过线上和线下将教学内容进行调配,解决建筑法规课程普遍课堂学时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充分的调动起来所有的网络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优势,将案例推送,问题讨论,理论思考等占用时间较多的教学内容转移教学阵地,至各类教学平台来完成,结合目前最新鲜的建筑法规案例,发布案例讨论,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延伸至课堂之外,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并逐渐加深理解和运用,培养符合新工科教育理念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3.将建设法规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长线延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建筑法规教学思路改革,建筑工程法规课程不仅是学生在校期间了解建筑活动和掌握建筑活动规则的重要途径,也是各类建筑类注册考试的核心科目,我们对内容的整理不能仅限于满足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活动,更应将学习内容的维度拓展到满足学生各类注册考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了广泛且优质的课程资源,学生可以通过所有的资源实现自主学习,能够了解工程建设法规的最新动态,满足其走出校门以后的各类知识需求。及时掌握和积累更多的新理念和新知识。
未来新兴建筑产业和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的必将是拥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建筑人才培养理念要从传统的理论研究型转向重能力的应用型新工科人才。建筑法规的教学研究在培养造就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跨学科融合能力、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