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宋代点茶美学看茶艺美学的根源

2020-07-13胡璟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消费导刊 2020年27期
关键词:茶具茶艺饮茶

胡璟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一、从宋代点茶美学看茶艺美学的根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我国的饮茶历史源远流长,而茶文化更是具有自己的民族性。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水平急速提高以及互联网思维的广泛应用,也推动茶道表演、茶空间文化等美学艺术形态迅速传播、发展,使茶艺美学这一概念被提出,并成为当代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茶艺美学这个概念的复兴,深受日本茶道的影响。但是究其根本,茶艺美学还是起源于中国、成形于中国、发展于中国。为了便于阐述及论证这一观点,本文先简单梳理一下中国的茶艺及茶文化历史:

二、茶艺及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茶”在中国最早的神话出现和文字出现,都是与美学没有关系的。神话中的茶是以“药”的形式出现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解之”,虽然这句话相关文字出现时间颇有争议,但由此可见关于茶出现的神话故事是出现于神农时期;文字中关于茶的明确记载是在西汉王褒所著《僮约》中出现的“武阳买茶”的记载,由此可见,在西汉时期茶已经普遍出现在上层社会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是上层人士生活的常备品。但此时,茶只是作为生活日用的一部分,还未上升到艺术和文化层面。

魏晋南北时期酒文化得到上层社会的推崇和喜爱,流觞曲水等与酒有关的娱乐活动开始受到魏晋时期的名流们青睐,在这一时期茶文化没有很大的发展。

到了唐代,陆羽在所著《茶经》中提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简德之人。”精行简德四个字囊括出饮茶人的范畴,这也是已有文献资料中最早提出茶适合什么类型的人饮用—精行简德的人。这样的一个范畴就慢慢的界定出饮茶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水平,将茶开始界定在文化人的圈子,为茶艺及日后的茶艺美学作铺垫打基础。同时陆羽本人对茶和饮茶方式的理解和品味也是非常的超前,并在《茶经》中首次对饮茶时所用的器具提出了规范的要求,如茶碗:“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这对饮茶所用的茶碗的材质做出了明确的对比,即使在今天,我们很多茶人仍然沿袭了这个传统,不同的茶叶选用不同的器皿冲泡,会出现不同的感觉和滋味;又如对风炉的造型、炭挝的材质和长短尺寸、茶则的来源等做了详细的解说。至此饮茶一事开始不仅仅只基于日常生活,逐渐开始形成日常生活以外的仪式感。《茶经》的问世为唐代后期甚至宋代早期点茶法的出现及饮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美学基础。

由此可见,茶作为艺术范畴出现是在唐代,而且陆羽编写的《茶经》不仅是茶艺美学的萌芽,更为后期宋朝茶艺上升为茶艺美学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三、茶艺美学的成型与发展

众所周知,茶文化到了宋代发生了飞跃性的发展。除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宋徽宗赵佶对茶文化的大力推崇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徽宗所著《大观茶论》更是当代人研究宋代茶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但是宋代茶文化的发展真的只是一代人的作用吗?很显然不是。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统一了五代时期华夏的分裂局面,为了巩固政权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在政治上开始推崇文人管理国家,形成“文尊武卑”的局面,加上隋唐时期开始推行“科举制度”,使得社会上出现大量通过读书进入仕途的人,这一时期就出现了大量的文人。前面提出了《茶经》对饮茶人的界定就刚好符合了文人这种身份。如果只有文人增多这一种因素是不能导致茶文化发展的,还要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宋朝的经济发展迅速,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当然,这一时期除了茶文化发展迅速,其他文化也发展的非常迅速,这为宋朝茶艺美学在诗词、绘画、娱乐、器具、品饮方式中的体现提供了条件。

茶艺美学在诗词中的体现是最为华丽的,据不完全统计宋朝时期有关茶的诗词约800多首,而且能够流传下来的大都辞藻华美,仅苏东坡一人就有30余首,其中依然脍炙人口的有《赠杜介》、《试院煎茶》、《和姜夔寄茶》、《汲江煎茶》、《次韵董夷仲茶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等,都是详细描写了当时的茶艺美学,例如《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中的“从来佳茗似佳人”几乎都会出现在茶艺表演以及对茶的赞美中。

如果说曲水流觞是文人的酒宴盛会,那么《文会图》就是文人的茶宴盛会。《文会图》是宋徽宗所作,绘画风格精致明净。宋徽宗与宠臣蔡京也在画上留下题跋,以此作为帝王统治下人才云集的象征。《文会图》具体描绘了北宋时期文人雅土品茗雅集的一个场景。地点应该是所庭园,旁临曲池,石脚显露。四周栏桥围护,垂柳修竹,树影婆娑。树下设大案,案上摆设有果盘、酒樽、杯盏等。八九位文士围坐案旁,或端坐、或谈论、或持盏、或私语,儒衣纶市,意态闲雅。竹边树下有两位文士正在寒喧,拱手行礼,神情和蔼。垂柳后设一石几,几上横仲尼式瑶琴一张,香炉一尊,琴谱数页,琴囊已解,似乎刚刚按弹过。大案前设小桌、茶床,小桌上放置酒樽、菜肴等物,一童子正在桌边忙碌,装点食盘。茶床上陈列茶盏、盏托、茶瓯等物,一童子 手持长柄茶杓,正在从茶罐中取茶粉放入茶壹。床旁设有茶炉、茶箱等物,炉上放置茶瓶,炉火正炽,显然正在煎水。有意思的是画幅左下方坐着位青衣短发的小童,也许是忙碌后稍歇,他左手端碗,右手扶膝,正在品饮。

宋朝的茶艺美学是极致的,按照《宜和北苑贡茶录》的记载,宋徽宗在位的时候,武夷山北苑的御茶园不能再囿于传统上贡的龙凤团茶,必须跟着皇帝的心思变花样,以悦龙心,至少精制了几十种贡茶,让这位不世出的艺术皇帝来玩赏一白茶、 龙团胜雪、御苑玉芽、万寿龙芽等等,不一而足。

在此背景之下,关于贡茶还有一趣闻。宋徽宗不吝恩赏,曾大量提拔于贡茶有功的官吏。据《苕溪渔隐丛话》等载,宣和二年(1120),漕臣郑可简创出“银丝水芽”,制成“方寸新夸”。这种团茶色白如雪,故名“龙团胜雪”。郑可简遂由此受宠,官升至福建路转运使。之后,郑可简又命他侄子千里迢迢、赶赴各地山谷去搜集名茶,得到一种叫“朱草”的名茶,郑可简立即令自己儿子去进京贡献。果然,其子也因贡茶有功而得官。由此可见当时宋人对茶艺的审美要求远远超于现代人。

宋代的陶谷在《清异录》里就有记载:“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鱼虫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当汤注入茶末中,通过巧妙的搅拌,让浮着茶末的茶汤形成画面。根据宋代的周季常和林庭珪所绘《五百罗汉图》中的“设诸供养”中就有茶和茶盏,结合我们当代佛教十供养:“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我们可以推断宋代僧人点茶已经是日常事宜,且宋代擅长点茶的往往是僧人,因为僧人能全身心贯注在一件凡尘人做不到的事情上,他们用专注的心去搅动茶汤,渐渐发现有奇妙的画面形成,于是加以深究和练习。其中《清异录》中所说的“转瞬即逝”的审美非常像禅宗传法时所说的的正法眼藏、教外别传、涅槃妙心。

四、茶艺表演美学的最初形态始于宋朝

文人的增多、生活物质水平得到满足,这时候人们对精神上的要求就会提高,对美的要求也会提高,于是中国第一部茶具图谱—《茶具图赞》问世。在此之前《茶经》中将饮茶的器具称之为“茶器”,而采制茶叶的器具称之为“茶具”,直到南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审安老人(董真卿)所撰写的《茶具图赞》才将品饮茶叶的器具改为“茶具”,沿用至今。

《茶具图赞》一共介绍了十二种茶具,并根据十二种茶具的作用、材质等特征赋予他们人性化的名号和赞文,通过拟人的手法将茶具和当时社会背景结合,让人们了解宋代对官员的品德要求,反应儒家、道家在待人接物、利世济人的道义,达到“以器载道”的目的,例如舀水的葫芦瓢称之为“胡员外,名惟一,字宗许,号贮月仙翁”,因为葫芦是圆的,所以称为胡员外;茶筅称之为“竺副帅,名善调,号希点、雪涛公子”,因为茶筅是竹子做的,所以谐音姓竺,茶筅是调和茶汤,为点茶服务的,便名善调,号希点。雪涛是点茶出来的泡沫,于是便号雪涛公子。《茶具图赞》中除了命名人性化,还赋予每个茶具一个赞,如茶筅赞曰:“首阳饿夫,毅谏于兵沸之时,方金鼎扬汤,能探其沸者几稀!子之清节,独以身试,非临难不顾者畴见尔。” 金鼎扬汤就是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描写了茶筅击汤的场景,有点类似于当代社会的茶艺解说词。以中国茶艺考试、台湾茶人范增平先生所创“三段十八部”中的第六步和第十二步:

第六步佳茗入宫,茶置壶中。宫者,室也。苏轼曾有诗言:「从来佳茗似佳人。」将茶叶轻置壶中,如请佳人轻移莲步登堂入室。

第十二步茶海慈航,分茶入杯。主人将茶海中的茶,平均斟入每个客人的闻香杯中。中国人说:「斟茶七分满,斟酒八分满,盛饭九分满。」主人斟茶时无富贵贫贱之分,每位客人皆斟七分满,斟的是同一把壶中泡出同浓淡的茶汤,如观音普渡,众生平等。

这两步为例,不难看出其中的拟人、比喻等手法几乎是借鉴了《茶具图赞》的表现手法的。赋予茶艺人性化的美。

所以综上所述,宋代茶文化上承盛唐,下启明清,以其独有的特点和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巍然伫立于中国茶文化之林,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然而以团饼茶制作工艺为依托的宋代点茶法美则美矣却繁复靡费,为明太祖朱元璋所废。明清之后至今的瀹饮法与宋代点茶已然大相径庭,这导致了对于宋代点茶法研究相对单一:许多学者是在研究中国茶文化的过程中提及宋代点茶法,或者是就点茶法论点茶法。

近代台湾的茶人们贝海拾珍,将这些茶文化历史的明珠再次拾起,用宝岛人对祖国传统茶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和热忱,将中国茶艺以更美好的方式展现给世人,对海峡两岸乃至全世界茶文化的发展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茶具茶艺饮茶
《香林德水》茶具设计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茶艺
茶艺表演的主题表达——以《遇见老白茶》主题茶艺表演为例
美轮美奂的茶具
作品四
基于翻转课堂的《茶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茶艺赶考 谁主沉浮?
四季饮茶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