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的传承探讨
2020-07-13苏红梅西安思源学院
苏红梅 西安思源学院
一、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引入民族音乐文化的必要性
(一)表达文化情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这句话相比很多人耳熟能详,音乐作为听觉的一场盛宴,自然当仁不让。作为音乐的创作者,灵感自然不是从天而降,通常是有感而发。民族音乐的创作通常综合展现了一个民族的悠久历史、人文景观抑或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在歌颂祖国美好风光、社会欣欣向荣的同时也不忘排遣内心苦闷和欢愉,民族音乐具象的传递保留了创作者的所思所想。而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引入民族音乐,可以让学生在音符上感受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所孕养出的文化特色,借此开拓眼界。例如藏族音乐的纯净、蒙古的质朴、汉族的豪放,均可完美的精炼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从而提高音乐素养。
(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民族音乐引入课堂可以丰富高校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提供多一种选择,避免学生长久学一种音乐文化产生疲惫感继而厌学。而且民族音乐堪称是中华文化的缩影,基于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基础上提炼而出的精华部分,作为华夏子孙,更加有亲和力和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并且更加认真专研,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且民族音乐因其扎根于大众日常生活,凝聚了不同民族因为生活环境、民族文化而沉淀出的截然不同的民俗风情,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一个民族文化都是组成独特神秘的中华文化重要的一部分,而高校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音乐元素不但可以让同学们在学习民族音乐的同时感受不同民族风情,从而进一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千姿百态和神秘,开拓同学的眼界和丰富传统历史文化知识底蕴,也可以对中华文化产生更全面的认知,为自己是华夏儿女感到由衷的自豪。
(三)提升文化素养
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来源于日常生活中一言一行,是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漫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而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就是将漫长的民族文化具象化、零碎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更多得民族文化,提高文化素养。众所周知,音乐可以陶冶情操,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而且学生在繁重的学习生活之外学习民族音乐,还可以再丰富文化素养的同时放松心情,扩大知识面,从而接触更多与众不同的文化,继而衍生出浓厚的兴趣,如果持续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又何尝不是一件促进民族团结的举动,也有益于促进文化大繁荣。
(四)扩散音乐教育魅力
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的腾飞,国际地位的提升,导致我国的人才需求更加全面化,素质教育也逐渐转变为主流教育理念,家长也越发注重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培养。音乐的学习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民族音乐因其几千年的文化沉淀,自然拥有别具一格的独特魅力。民族音乐自身就是经历时代变迁的检验和漫长时光的打磨,自身的魅力是不容置喙的。高校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入民族音乐文化,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可谓一举两得,无论是对学生来说还是对于教师,都有着极大的益处,同时还可以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再次大放光彩。
二、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措施
(一)构建正确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观念
民族音乐文化有着其独特的魅力,而且他经历了时代变迁的筛选,内容发生了许多改变,虽然已经是精华,但是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时也不应该盲目的推崇民族音乐文化,应以审视批判的态度对待民族音乐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拒绝盲目的全盘接受和“拿来主义”,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观念。
(二)完善民族音乐教材,优化高校音乐课程设置
许多高校在弘扬民族音乐时还只停留于表面阶段,没有进行具体措施落实,还没有充分的意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致使高校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效果大打折扣。高校在落实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时当务之急就需要增加民族音乐文化课程的比重。目前许多高校仍然将民族音乐文化课程列为选修课,仅作为兴趣培养,致使可能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因没有得到良好的教养从而错失一大批优秀人才。所以,高校首先要优化课程设置,选取专业教师提供专业辅导。其次,教材作为一门课开展的教学指导,悠关着学生最后掌握的知识体系,高校需要注重教材的新颖性和科学性,提高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信念感和认同感,并且也要吸引学生学习兴趣,避免枯燥乏味的知识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从而适得其反。
(三)创新民族音乐教学手段
教师需要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不断创新民族音乐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兴趣和参与度。首先,身处一个信息大爆炸时代,任何信息触手可得,并且得益于大数据处理,许多知识的整合分析轻而易举。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大数据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系统分类,并且对各民族文化的共性和不同进行细致梳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民族文化。其次驾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便利进行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图片开展情景式、互动式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不同,加大对于不同民族音乐特点的感知能力。最后,教师可以开展实践教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应该只存在于古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社会阅历,从而可以更加真切的感受到音乐中的情感,让学生明白艺术和现实的联系,深化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加速民族音乐文化的蓬勃发展。
(四)打造一支具有高度民族音乐文化素养的优秀师资队伍
教师作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和功课的辅佐者,人选选择至关重要。高校音乐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践行者,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选择与课堂教学质量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都息息相关。因此,高校首先需要选取一批专业技能过硬、职业素养到位、音乐文化素养优秀的老师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高校民族音乐文化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最为专业、精准的指导。高校应仔细揣摩民族音乐文化未来发展趋势,组织交流学习活动,提高教师的民族音乐文化素养,为民族音乐的弘扬而不断努力。并且引导教师形成正确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观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不破不立。不断吸收新鲜血液,结合时代发展,创新民族音乐,让更多年轻人发现民族音乐的魅力,自愿投身于民族音乐发扬的队伍中。并且还可以定期与国外院校进行交流,展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扩大中国民族音乐的影响力,也可以聘请民族音乐领域的知名人士定期到学校进行讲学,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度。与此同时,教师需要秉持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创新教学理念,丰富知识储备,活到老,学到老,拒绝闭门造车,跟上时代的步伐,保证所授知识的时效性,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推动民族音乐的再度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