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学结合的中职教育管理创新探究
2020-07-13刘军北方工业学校
刘军 北方工业学校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中职教育管理模式创新也成为当前中职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已经在中职教育管理中被广泛应用。新的发展时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中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和创新途径,不断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教育管理创新的意义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知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去,同时能够把实践活动中学会的技术和能力与课堂学习的知识相结合,使学生成为有知识、懂技能的人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在学校内来进行,更需要走出校门,走上社会,与具体的实践岗位相结合。因此,中职院校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就要与社会企业和团体相联系,依据企业需要制定学生学习培训的任务和目标;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岗位,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这样,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馈理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教育管理的创新策略
(一)优化课程教学结构
理论指导实践。中职学生只有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才能够在实践中得心应手。而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主阵地就是课堂。因此,中职教师要优化课程教学结构,准确把握专业知识重难点,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科学安排课堂教学内容,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
首先,制定教学目标体系。当前,中职教育中存在着培养技能与所学专业知识结合不紧密的现象,培养出的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技能但却没有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因此,学校应根据企业岗位的需要,结合专业知识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体系。教学目标体系要完善而科学,不仅要有教学培养目标,而且还要有技能培养目标。这才是真正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其次,制定课程标准。中职院校采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要根据实际岗位的需要来制定课程标准,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和应具备的实际技能。中职学生毕业后将要从事的工作岗位所需技能与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知识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学生所需技能既需要以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作基础,更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培养技术和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之间互相关联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因此,中职院校应根据社会企业实际岗位所需要的技能来制定课程标准,将技能培养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让学生既能学到专业知识,又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二)建立实训基地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学校应积极构建实训基地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使资源优势最大化,从而让学生有更多的实习场地,实际操作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掌握最新的教学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校园局域网与企业网站相关联,老师和学生都可以随时登录网站。这样,学生可以随时把自己在实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上传到网站上,老师和其他同学可以在网站上进行解答和交流;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站及时掌握学生的实践情况,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这样,不仅实现了实训基地等教育资源的共享,同时也为师生提供了便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三)明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中职教育管理方向
中职院校采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育管理,不仅要重视校内教师的管理,同时还要重视聘请的校外教员的管理,双管齐下,呈现出多元化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学校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更要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所以要积极聘请校外企业和团体中的优秀对口人员到学校任教,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和指导。双师教学管理是中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学校应明确管理方向,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中职教育管理创新路径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教育要积极创新管理路径,探索不同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将从事的工作岗位要求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企业也可以参考学校的教学内容适当的安排学生的实习培训,两者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中职院校的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结合教学内容,科学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综上所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中职教育中普遍应用的教育管理模式。新的发展时期,中职学校应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育管理创新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促进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