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思考
2020-07-13徐端娥蒋丰伟
徐端娥 蒋丰伟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在人们的传统认识中,图书馆的主要作用就是服务读者,而高职院校图书馆最重要的职能就是方便在校师生获取相关专业理论知识,而学科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用户对服务质量的感受。随着时代发展,技术进步,数据化时代的出现,按部就班式的传统服务模式已经无法适应读者与时俱进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学科服务中实现其价值与作用必须满足师生不断变化的需求。随着大数据的发展与应用,数字化服务越发凸显其特色与优势,而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传统借阅室服务则显现出了缺陷与不足。在学科服务内涵不断深化的今天,师生对图书馆服务的需求更加个性化、专业化,以往图书馆服务模式与效果无法满足学校师生的实际需要了。因此,许多高职院校图书馆将数字化服务理念与技术应用到服务师生的实践当中,为满足用户更高层次的需求做出努力和改变。
一、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新特点
图书馆服务面向读者,服务用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要紧紧追随师生信息使用习惯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应用最新技术手段,增强服务效率与品质。
1.现在读者学习习惯的改变。读者是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工作存在的基石,他们的学习习惯关系到图书馆用什么样的服务模式才能更高效地做好工作,与以往纸质图书资源利用不同,现在的用户对纸质资源的利用率大大下降,更习惯于利用电脑手机等工具来快速查找资源,读者利用资源的方式由纸介质转换为网络数字化信息。查找信息的方式更加灵活,随时随地根据需要找寻自身需要的内容,大大冲击了传统图书馆朝九晚五借阅服务的时段限制,对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更高强度、更大时间范围的要求。当前,人们手机阅读的习惯已然养成,查阅资料检索文章,更多的是利用电脑或手机平板,在线学习成为主流,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必须适应这种学习习惯的变化,改变服务方式和纸质图书借阅流程,以适应读者学习习惯的变化。
2.图书资源使用与服务的数字化。当前,数字化服务已经成为图书馆服务的重要增长点,利用网络通讯技术升级,分析用户使用信息需求的大数据,充分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就高职院校而言,将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整理,创建数字化图书库,把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形式的资源用代码数字进一步整理存储,经过网络技术再向读者提供和显现出来。在这种图书馆服务过程中,馆员不用再象传统借阅服务中提升自己与读者面对面沟通的能力,也没有了工作时间的局限,师生也可以根据个人需要全天候检索资源了。
3.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时间空间的变化。如果说技术的进步,读者习惯的变化,对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工作存在的影响是什么,那么最大的改变还应该说是服务时间的延长与理论服务空间的放大。从时间上来说,读者检索文件资源更具有个性特征,根据个人喜好,读者希望随时能查阅文献,有的人喜欢在夜深人静时独自检索思考,有的人热爱一群人吵闹式的头脑风暴,这些时间往往是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下的非正常上班时间,而数字化网络平台技术打破了这些传统模式的禁忌,甚至能让阅读者在节假日随意漫步于数字化的知识海洋中,彻底摆脱了时间束缚,开创了智慧数字服务的先河。在AI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图书馆服务空间也在急速膨胀,以往难以逾越的地理空间,现在就仿佛是邻家小院,法国巴黎的文学,美国百老汇的艺术,东京的茶艺等等,凡所需要,键之所及,瞬间就能通过屏幕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而内容方面更是汇聚五湖四海,有太空星际,有海底深沟,有空间飞碟,有生命起源等等,凡是所想,都能找到最前沿的研究与探索,让普通人能了解和参与其中,获取资源比以往更容易更便捷。
4.读者择取资源出现了新特征。现代师生在选择信息时出现了许多时代性的新现象:其一是知识浏览的“碎片化”。在阅读习惯上,现代读者往往有别于以往,不再有耐心长时间读取一本“大部头”,而更乐意于选取感兴趣的“片段”来阅读,以便节省有限的时间,更集中择取某些领域信息;其二是学习知识的“功利化”。现在读者学习知识、检索信息更加功利,强调对自身的价值,价值不大的信息往往一眼之后随之抛弃,这种快节奏的资源选择方式,满足了读者简单浮躁的功利化思维; 其三,知识择取的“精准化”。读者通过网络技术选择所需要的资料,往往要求用极短的时间就找到最契合自身需要的信息,在功利化心理基础上进一步对图书馆服务提出了信息精准化的要求;其四,知识择取的“升级化”要求。读者对信息资源的要求正在逐渐提高,以往简单化的纸质图书转化为PDF格式图片的办法已不再被接受,相关信息的整合与加工是基于现代图书馆服务之后的一次伟大变革。将类似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并根据时间、专业和深刻度等影响因素进一步加工,为更高需求级别的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正成为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方向。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正在不断演进成2.0模式,利用大数据研究用户的需求,并不断满足读者日益提高的服务标准。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工作中的不足
数字化下的图书馆发展非常迅速,在适应现代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上,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数字化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缺乏明确的标准。实现数字化在图书馆的全面服务,第一就是要依靠自身馆藏特色,将本馆文献资源进行分门别类与信息提取的数字化处理,真正将纸质图书、资料和工程项目图纸等实现数字转化,真正实现数字模块归类、管理和传输的有效运行。同时,要避免出现数字信息乱码、重复和无序的问题,要构建高效的导读系统,充分发挥数字化资源信息量大传输性好的优势,实现检索内容的快速有效与高度匹配。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就迫在眉睫了。
2.无法满足读者更快速高效获取信息的需要。读者对数字化下的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无论身处何方都能有24小时的不间断服务。数字化的服务使读者阅读的时间空间限制一下消失了,用户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实现文献快速检索与查找。但由于资金、人力等因素的限制,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还无法完全满足这种需求。
3.专业人才缺乏,限制了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数字化进程。数字化理念在图书馆的应用还是近几年才快速升温的,使高职院校升级为合传统模式与数字化为一体的复合形式也才刚刚起步,这对于本身就人才薄弱的高职院校图书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人员知识老化、信息化技术储备不足都限制了高职院校图书馆转型,许多馆员虽然具有传统知识与技能,但是数字化信息制作、管理与运作的相关技能欠缺,并不完全具备数字化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专业技能,无法适应新设备新流程,更对改变后的工作服务方式不太适应,缺少对数字信息的把握与驾驭能力。
4.缺乏数字化服务理念下的管理意识。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工作一直都是各自为政,相对独立,缺乏共享的理念与意识,这在数字化信息资源共享条件下是明显的弊端。各学校间资源不能互相交流,图书资源重复购置,信息资源同质化严重,无法发挥协同增效的作用。此外,数字化服务没有形成一整套体系化的模式,各高校间数字化服务还处于各自探索阶段,在信息资源聚类分析上,在数据整合集成方式上,在数据信息加工挖掘上,各院校制作规范不统一,这样就形成管理混乱、各自摸索的情形,无法形成统一标准的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管理流程。
三、探索数字化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思路
1.加大人员培养,强化人员水平提升。技术进步服务水平提升都离不开人才。大数据时代下,必须让图书馆馆员适应现代技术进步下的服务模式,不断提升馆员数字化信息技术水平,增强馆员大数据下的服务意识,升级文献管理能力,加大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开发能力,培养馆员适应数字化的工作能力。同时,依据现代数字化图书馆服务的特点完善馆员轮训制度,制定与更新考核机制,进一步提升馆员的服务效能,构建馆员终身学习的制度,将高职院校馆员的数字化信息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整合现有资源,满足师生需要。如何使数字化图书馆更高效地服务师生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数字化服务的重要目标。大量垃圾信息需要排除,大量有用资源需要被快速检索到,这就需要图书馆开展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升级管理,以文献信息为中心开展整合,重新进行信息数据的压缩、整理与编排,用智能芯片控制信息资源的流动。这都需要图书馆充分利用数字化优势,构建馆藏资源的大数据库,把信息资料细致分类,并发挥数字化的便利特点,按年限、学科和借阅频率编制分组,方便师生检索阅读,更精准高效地服务师生。通过这种数字化信息的深加工,可以极大地提升读者的满意度,让阅读者用更少的时间代价换取更大的文献阅读效率。
3.加大校际合作,丰富资源总量。不同于纸质图书服务的局限性,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建立共享式的服务理念,实现不同地域的馆藏资源共享,在服务模式和流程再造上创新。加强不同行业与类型图书馆的交流与协作,使某一点的图书资源在短时间内迅速丰富起来,这就需要建立高校图书馆之间的校际联盟,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优势,将信息资源传遍到每个角落的不同读者,更好地满足用户不同类型的需求,节省检索时间,增强服务效果。
4.加大信息资源开发深度。综合分析,数字化图书馆服务依然是一种服务方式和手段,数字化后的资源使用主体依然是人。如何满足高职院校师生的需求才是关键,数字化下的读者学习习惯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则图书馆应当发挥大数据的信息优势,在进一步细分读者基础上,根据读者习惯、检索偏好等典型特点,精确把握不同类型读者的学习规律,调整服务方式与内容,全面提升服务水平与质量。例如,在针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环节,图书馆服务工作可以强化课程建设,针对教材内容拓展信息,开展相关文献检索服务等。因此,只要用心于服务,不断提升数字化服务的范围,高职院校图书馆必将能为师生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因此,加大数字化服务的力度,适应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培养员工能力,不断满足师生个性化服务的要求,想方设法扩大馆藏资源总量,促进图书馆数字化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