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银行革新
2020-07-13曾刚编辑韩英彤
文/曾刚 编辑/韩英彤
最近几年,“开放银行”概念一直热度不减。近期,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暴发,再一次引发了各方对“开放银行”“无接触贷款”的高度关注。所谓开放银行(Open Banking),指的是一种开放化的商业模式,通过与第三方开发者、金融科技公司、供应商等其他合作伙伴共享数据、算法、交易、流程及其他业务功能,重构金融生态系统,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它至少包含用户、服务和模式三个层面的开放。就用户而言,开放银行将其客户群体向外拓展,不论是否在该银行开设账户,用户都可以通过第三方平台获取开放银行服务;对于已经开立的账户,用户可以在统一的界面上集中管理,并根据自己的需要比较并选择更适当的产品。就服务而言,开放银行将自身服务植入第三方合作伙伴平台,力求通过B端、G端,无感融入所有人的生产和生活场景。就模式而言,开放银行更强调经营理念的转变,其实质是一种全新的“银行即服务”(Bank as Service)。在这种理念下,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关系将从相互竞争、各自为战转变为协同合作、创新生态。
在技术上,国内外开放银行的实践大多基于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它是应用程序预先定义的函数,外部开发人员可以按照接口参数调用该函数,以使用该应用程序的功能或获取相关数据。使用API时,外部开发人员无需访问应用程序的源码或理解其内部工作机制的细节。对银行来说,API的特性使其能够便捷地增加数据的共享性和扩展性,同时不需要对银行原本的核心系统做大幅度修改,满足了银行对业务连续性和安全性的要求。类似还可以使用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软件开发程序包)的输出方式,其可以理解成一个即插即用的多功能插件。对于外部开发者而言,API更具灵活性和自主性,而SDK则开发量较小,接入相对简单。
本质上,开放银行是把数据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和生产要素,依靠法律制度安排和金融科技技术,实现金融数据的共享。银行业作为数据密集型产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使用内在地要求数据能够规范化、标准化地流通和共享。
国外开放银行的实践
英国及欧盟“自上而下”推动开放银行发展
早在2015年,英国财政部就成立了Open Banking工作小组,联合多家大型金融机构、研究学者和消费者代表,规划开放银行标准。2016年,英国竞争和市场管理局(Competition and Markets Authority,CMA)发布《开放银行计划》,制定了开放银行的技术标准以及未来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时间表,并要求包括汇丰银行、巴克莱银行等在内的英国9家大型银行(被统称为CMA9)自2018年1月开始,在用户同意的情况下,让经过认证的第三方机构存取数据。此后,虽然计划一度被推迟,但目前CMA9均已陆续推出了自己的开放银行计划。巴克莱银行从2018年9月起,使其客户能够将其他银行的账户添加到其现有的移动银行应用程序中形成统一视图,目前已有超过600万用户使用了该服务来管理他们的日常财务。中小企业贷款服务提供商iwoca使用爱尔兰联合银行(Allied Irish Banks,AIB)推出的API接口,于2018年11月完成了首笔开放银行对小型企业的商业贷款;此后,超过三分之二的新增客户选择使用了该业务。由于开放银行使用了便捷的电子化表单,与过去手动提交文件相比,单位时间完成申请的客户数增加了一倍。
与之类似,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在2015年10月通过了《支付服务指令修正案》(Revised Payment Services Directive,简称PSD2),于2016年1月起生效。该法令要求银行对第三方服务商开放支付数据,让非银行业者得以参与支付产业的竞争。在西班牙,成立于1857年的西班牙对外银行(Banco Bilbao Vizcaya Argentaria,BBVA)是全球第一家以商业化运作开放API的银行。在其平台型银行(Bank-as-a-Platform,BaaP)战略下,2017年5月起,BBVA陆续开放了用户画像、账户、银行卡交易数据、支付、贷款、通知以及支付宝连接等零售API,还提供企业报表信息以及多渠道数据整合分析等开放服务。BBVA允许任何用户调用其接口,并根据使用的服务和数据情况支付费用。
在英国和欧盟的带动下,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等地均采取了由监管当局主动推动的金融数据共享的模式。
美国“自下而上”式的开放银行演进
不同于政府主导的欧洲模式,美国监管并没有公开支持开放银行的发展,但美国却是金融数据共享最盛行的国家。这主要得益于其较为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如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案》(Dodd-Frank Act)规定,客户或客户的授权机构,有权获取该客户在金融机构的金融交易数据;同时,责成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CFPB)保护客户共享金融数据的权利。2017年10月,CFPB推出了金融数据共享九大原则,对金融数据的获取、范围和使用、监控和知情、授权支付、安全、公开、准确、追责和效率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美国较为完善的法律基础,加上开放包容且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催生了不少开放银行的典型案例。其中的花旗银行当属国际大型银行积极拥抱金融科技和开放共享理念的典范。花旗银行作为一家百年国际大行,对金融科技抱持灵活进取的态度。早在2015年,花旗银行就成立了Citi Fintech部门;其风投基金Citi Venture在五年时间内投资了8大类23家知名金融科技公司。在合作方面,花旗银行创造了“Fintegrate”这一新概念。该词是Fintech和Integrate的合成词,意即花旗银行将力推与金融科技公司融合的理念。2016年11月,花旗在全球推出Citi开发者中心,开放了包括用户账户、授权、转账、信用卡、花旗点数等七大类API。该中心上线后仅一个月,就吸引了超过1500位开发者。通过花旗的开放银行接口,第三方机构能够方便快捷地开发金融应用程序,同时使用花旗的海量金融数据。
不同于大型银行的发展路径,美国小银行的开放之路则显得更加“纯粹”。Citizen Bank of Weir(CBW)是美国一家坐落于堪萨斯州仅数百人口小镇的社区小银行。2008年金融危机后,从硅谷搬到堪萨斯的前谷歌工程师Suresh和他太太买下资不抵债的CBW。经过八年的改造,CBW涅槃重生,转型成为美国本土第一家实现Open Banking的银行。金融科技公司在寻找银行合作方时,常苦恼于大银行决策缓慢、保守封闭、态度强势等问题;而CBW则不仅拥有银行牌照,且小而灵活,数年间已为其合作伙伴开发出500多个API接口共享服务和数据。因此,美国著名手机银行Moven、全球著名区块链跨境支付公司Ripple Lab、美国知名在线支付公司Omeny等知名金融科技公司,相继成为CBW的合作伙伴。开放银行服务因此而成为CBW的重要收入来源。
我国对开放银行的探索
部分商业银行开放平台API(SDK)产品概览
与国际同业相比,我国开放银行的实践起步略晚。2018年7月,浦发银行推出其无界开放银行API Bank,成为国内业界首个正式落地的开放银行。其开放的功能既涉及直销银行开户、网贷、出国金融、跨境电商、缴费支付等领域,也包括合作营销、资产能力证明等场景。截至2019年2月底,浦发API Bank已开放接口257个,对接中国银联、京东数科等共计92家合作方,日峰值交易量已超百万元。除了通过B2B2C、B2B2B的模式融入生活、生产场景,浦发银行还与G端合作,让政府服务变得更加高效便民。例如浦发银行作为首批与上海口岸服务办公室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银行,通过API Bank与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进行快速对接,提供在线付汇、购汇、申报等金融功能,使外贸企业可以通过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在线提交付汇或购汇指令,仅需短短几分钟即可一站式完成相关业务,大大提高了企业开展跨境贸易的效率。
浦发API Bank以后,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工商银行等均公布了数字化转型、开放生态的战略思路,同时也催生了第三方开放银行平台。不同于开放数据和服务的银行,第三方开放银行平台是连接众多开放银行与下游用户的中间商,它付费调用开放银行的API,并进一步整合、分析数据,为用户提供更加集成化、更优质的金融解决方案。兴业数字金融服务(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业数金”),是兴业银行旗下的金融科技公司。兴业数金承接了兴业银行“银银平台”的科技输出业务板块作为其主营业务,借助银银平台十余年的客户积累,一方面在资金端力求连接更多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另一方面则在资产端连接更多企业和个人,从而实现了依据不同借款人的融资需求和征信情况,匹配不同风险偏好的贷款资金。
如果将视野从第三方开放银行平台进一步拓展,会发现基于“开放”“共享”“生态”理念的金融展业新模式已经在非银行金融机构中更早、更全面地进行了实践。例如在普惠信贷领域,一些拥有牌照、数据、技术等核心能力的机构,依托金融科技搭建了开放平台,将业务的各个环节解构为获客、数据、风控、资金、增信等独立节点,使不同节点上各有所长的机构被连接起来,构建为有机的金融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中,诸多参与方充分发挥各自在业务属性、服务网络、数据积累、科技研发、融资渠道等方面的差异化优势,以开放、共享的协同方式消除业务短板,形成规模经济效应。相较于前述开放银行和第三方平台,这种新型展业模式更加开放多元,我们称之为“聚合模式”。聚合模式的资金方不限于银行,还可包含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信托、P2P等;而第三方平台则被进一步解构为获客、数据、风控、科技等专门服务商,并引入增信机构,生成不同风险属性的资产来匹配不同风险偏好的资金方。在用户层面,依托开放生态理念的聚合模式,可为金融需求多元、地域分布广泛且分散、风险复杂且识别成本高、金融素养和互联网接受运用程度参差不齐的普惠金融人群,提供多元化、价格可承担、体验更便捷的信贷解决方案。
我国开放银行的未来之路
根据前文所述,国内外开放银行发展的差异可归纳为以下两方面:一是驱动力不同。国外开放银行的发展主要由政府牵头推动,即政府制定实施计划和标准框架,银行、第三方公司等共同参与,并接受严格监管,在有标准、有约束的情况下发展开放银行;国内开放银行的发展则主要由市场驱动,银行基于提升自身竞争力等商业诉求,寻求金融生态合作伙伴,促进金融业务跨界融和。二是开放内容不同。国外推行开放银行,主要以开放数据为主,通过数据共享,挖掘银行数据所蕴藏的经济价值,促进同业及跨行业间的良性竞争,从而提高市场活力,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国内银行则并不开放银行的核心数据,而是产品和服务,通过借助金融科技手段,将金融产品和服务嵌入合作方的应用程序和场景中,再基于合作场景,拓展金融服务渠道,输出金融服务能力,更直接地触达更广大的人群,实现获客目的。
上述差异意味着,尽管都是“开放银行”,但国内外开放银行的实质以及未来的走向并不完全相同。中国银行业的“开放银行”虽然起步稍晚,但在业务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层面,可能还要领先于其他国家。当然,这种领先可能也与监管缺失有一定的关系。这也意味着,监管可能出现的变化,会对中国开放银行的后续实践产生很大的影响。
笔者认为,在监管政策存在不确定性、多数商业银行开放能力受限、开放模式仍不明晰的情况下,我国开放银行的实践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对于大多数银行来说,短期内,在个别产品层面输出金融服务能力,将产品以API形式嵌入到合作方场景中,也许是更占优的选择。这本质上属于一种新型的获客辅助和引流模式。浦发银行的API Bank就属于此类。
长期看,面对可能带来的开放银行变革,银行应立足自身实际,尝试新的商业模式,循序渐进地改善体系架构,培养核心能力。具体而言,可采取如下几种方式:
对有研发实力的大型银行,可以通过内部研发或建立实验室等方式,促进内部创新,提升自身技术能力。在研发部门或实验室拥有足够能力对外输出后,可以将其剥离为独立的金融科技品牌,摆脱传统银行体系固有的束缚,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全新的智慧银行形象。
对具有资金优势的银行,可以使用投资或并购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建立金融科技孵化器,通过与初创企业合作,掌握第一手创意和技术,并引导初创公司根据银行既有的体系进行针对性的技术和产品研发,从外部推动银行变革;另一方面,也可收购估值合理、成长空间大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金融科技公司,融合成熟的外部创新资源,快速提升数字化金融服务能力。
对少数小型互联网银行而言,可以尝试“银行即服务”的开放平台模式,转型成为金融服务基础平台,并与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开展多对多的共赢合作,形成金融生态圈为客户提供服务。
此外,还可以通过与大型金融科技公司的战略合作,迅速为银行引进全新的产品和服务,如工、农、建、交,就已分别与BATJ达成了战略合作。但在这种模式中,银行难以获得对方的核心技术,对产品控制力较弱,战略合作还存在破裂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