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美感和崇高感中美感与德行的关系研究

2020-07-13

大众文艺 2020年14期
关键词:康德崇高美感

曹 羽

(鲁迅美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004)

从古至今,什么是美一直都是人们讨论的话题。从美学的范畴上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以康德的哲学理论的出现为界,在此之前的学者无论是理性派还是经验派都一致的认同于美的客观属性;而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则是奠定了近代美学理论的基石,其《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的论点将美的客观基础从客观方面转移到主观方面上来。所以在近代美学理论体系下人性中的美感也变得主观了起来。

优美感与崇高感这一对概念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已被提出。在古希腊时期的造型艺术中,和谐与匀称被认为是优美的体现,在当时的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们都遵循这一法则,同时,也将其看作是美的最高表现形式。到了罗马时代晚期,“崇高”这一概念出现,且成为当时艺术家所标榜的艺术创作形式,后来逐渐成为美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17-18世纪,“崇高”这一概念开始风靡,英国理论家柏克在《崇高的与优美的观念之起源的哲学研究》中指出:“能够激发产生‘欣喜’的,就是崇高。”①这与康德对“崇高感”的界定不同,康德将“崇高”分为三种程度:一是令人畏惧的崇高,它带给人一种战栗的感觉;二是高贵的崇高,它带给人一种惊愕之感;三是华丽的崇高,是受优美作用的崇高之感。

康德关于崇高和优美的界定与柏克的论述不尽相同,康德认为:“崇高感动人,而优美感则迷醉人”②,“崇高必定总是伟大的,而优美却可以是渺小的。”③换言之,优美具有多样性,而崇高却始终是单一性的,这与传统的美学观念大相径庭。并且,康德认为优美与崇高是互为补充的,这一点也与传统美学观念中优美与崇高二者具有独立性的观点背道而驰。所以,这种颠覆性的理论在美学史上被称作是“哥白尼式的革命”也是不无道理的。

以悲剧与喜剧为例,悲剧可以触发崇高感,因在其剧情中,我们看到的爱是深沉的、悲痛的,是英雄身处危难境地而坚强地站起反抗,是英雄为了爱而复仇,是英雄为他人而英勇献身。观者可以在这其中感受情绪的动荡,从而激发心中的崇高感;而喜剧则可触发优美感,喜剧中多是小丑的角色和愚弄的情节,这种轻松欢愉的爱可以愉悦观者,使其融入其中,所以,喜剧可以激发人们心中的优美之感。当然,优美感与崇高感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反而是互为补充、互相联系的。优美离开了崇高就不免会陷入低级趣味,可爱但不可敬,且不能升华和提高;崇高离开了优美,就会使人感到不可亲近,不可长久。所以真正的美必然是优美与崇高二者结合的,这一点在人性的美中同样适用。

总之,崇高感可以激发人们的敬畏,而优美感则可以激发人们的爱慕。在美的探索中,康德的理论指导我们变得更主观,那么在人性美的探索中,是否也会将优美与崇高这一范畴合理的应用并提升自己的德行呢?

康德在谈及德行时说到:“真正的德行只能是植根于原则之上。这些原则不是思辨的规律而是一种感觉的意识,它就活在每个人的心中。它就是对人性之美和价值的感觉。唯有当一个人使自己的品行服从于如此博大的品性的时候,我们善良的动机才能成比例地加以运用,并且会完成成为德行美的那种高贵的形态。”④可见,康德将德行与人性的善良结合了起来,并与美相统一。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儒家的思想就曾反复强调善与美的关系,在《论语》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真善美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西方康德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不谋而合。换句话说,无论是中西方,对于人性美的侧重点都放在了德行之上,只有德行完善,人性中的美才能真正得以展现。由此,可以说崇高感的产生是归因于我们内心道德力量的感受;而崇高感又不能离开优美感,它们二者是统一的,所以美与德行才得以结合。

在道德形成的过程中,知识的作用不可忽视。人类的知识又可以分为感性认识、智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三方面,当我们对于外物进行初步认识时,必然需要通过大量的感性的了解才能被我们所理解,而感性的认识又需要通过知识的分解形成智性认识,繁杂多样的智性认识再回到我们的脑中分类、分析,最终成为我们的理性认识。这是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获取理性认识的一个整体过程。所以在康德的哲学理解中,这一过程完全可以说明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理性哲学家,他对于人们心中的研究过于常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位创造性的哲学伟人。

在近代哲学思潮中大体可以分为两条路线进行研究,一是笛卡尔创立的以理性派和经验派为代表的脑思维流派,另一条路线则是帕斯卡尔所创立的心思维的生命哲学。显然,康德受到了生命哲学的影响,而且是这一流派的忠实支持者。他的理论将传统美学中的方向从研究客观存在转向了研究主观世界,并将个人情趣视为为分析美的基础。总的来说,在康德的理论中,美感与德行的关系是人们自身可以控制的。

在康德前的大多学者,将人性看作是既定的,不可更改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本性难移”。可在康德看来,人性是可以更改的,也就是“本性可移”。本性不断的迁移,我们的德行就会被培养的更优秀,继而我们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美。由此可认为,美感和德行是相互匹配的,德行低的人,追求的美感也是低级的;德行高的人,追求的美也是高级的,德行越高,人性中的美就越来越完善。

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性中却不都是美的,因为人总会追求自身的利益,然而这一切都会趋向于一个目的。康德称之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后将其概念化为“非社会的社会性”。康德对其释道:“人们虽然被自利所驱使,但是从总体上看却足以成就大自然或天意的目的而成其为天下大公。”⑤人性中的谋取自利,也就是康德所提出的“非社会的社会性”,这对于德行需要提升也是具有促进意义的。因为真正能做到德行和美都高度统一的人毕竟是少数,但对于大自然来说无伤大雅。但如若人性中的自私自利都因人本身的道德提升而改变,那么这个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会变得更加美。

美感和德行若想做到真正结合,就需人们内心对于崇高感和优美感的充分认同,能够真正体会到崇高感对于人内心的巨大力量,也要体会到优美感所带来的愉悦。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德行的提升呢?优美感和崇高感应怎样高度和谐统一呢?

19世纪伊始,西方的艺术家明显感受到了一种矛盾,这种矛盾的动因可以归结为近代科学知识论的快速兴起和发展,人们的审美经验和科学技术的矛盾越来越不可化解。为了摆脱现状,他们提出了“为了艺术而艺术”的口号,他们纯粹的为了审美经验而做审美活动,这样单方面的改变并无任何作用,甚至走进了死胡同,最终走向衰落。将物质作为衡量世界的唯一标准成了当时不争的事实,精神世界被无限的压缩,导致人们得不到精神上的满足。正是康德《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出现,为这一现状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强调人本身成为了解决精神危机的办法。

在《优美感和崇高感》一书中,康德强调了两性之间的差异,并作以区分。他认为,男性是崇高的,女性是优美的,人类社会也是由男性和女性构成的简单的二元世界。解释地说:第一,人们应该认可自然世界对我们自身的规定。也就是说,成为男性或是女性,后天都不能改变;第二,男性和女性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可以通过崇高和优美来区分;第三,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应该找到一条适合的道路去发展,二者具有同样的价值意义。可见,康德的本意是对优美与崇高做明确的阐述,并说明二者具有同样多的价值。其理论中同样大篇幅地论述了优美感与崇高感在民族上的体现,但无论是通过两性还是民族中差异的研究,最终都是为了对优美感和崇高感做规定。

康德的优美感与崇高感的理论中,选取了这样一对相对客观的概念,是对主观精神层面的审美经验的规定,换句话说,是对人内心美的感受进行了规定。通过对现实社会的细致观察,既符合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又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主体的审美意愿,可以说他是一位极为理性的哲学家,在哲学史和美学史上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康德的理论同样也存在着局限性,他过分地夸大了优美感与崇高感的能动作用,将社会和历史等因素轻视对待,这样的理论在现实中,会受到极大的阻力,达不到它最初的目的性,或最终变得消极。

综上所述,康德的优美感和崇高感的理论在当时社会中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颠覆了传统美学观念,将审美从客观层面转向主观精神世界,强调了主体的审美意愿,并认为美感和德行是具有高度统一性的。在对优美感与崇高感的理论也不同于传统的美学思想,将这一对范畴概念阐述成相互统一、互为补充的。同时,在人性论的方面,强调了德行与美感的统一,并且承认了“本性是可移的”。以上的观点都是在当时那个时代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康德用精细的语言论证了它们的可能性,这一点康德在美学史上的巨大推动作用毋庸置疑。可以说,康德的理论奠定了近代美学体系的基石。虽然他不免陷入局限性和绝对的主观性,但是作为与传统美学中对美是客观属性的理解的抗衡,总体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在当代重新审视这一理论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兼顾。优美感和崇高感对人的审美追求具有极大的推动意义,从哲学的层面来说,内因是最具有导向作用的。内心充分感受优美的愉悦和崇高带来的敬畏,会让我们更好地对康德的理论作出正确的辨别。从在当代的语境来说,其理论存在局限性,但必须承认康德思想的前瞻性,对于人类内心的审美意义探索超越了时代。

注释:

①引自[爱尔兰]埃德蒙·伯克著,郭飞译.《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大象出版社,2010年版,编者导言第11页.

②引自[德]伊曼努尔·康德著,何兆武译.《优美感与崇高感》,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译序第7页.

③引自[德]伊曼努尔·康德著,何兆武译.《优美感与崇高感》,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译序第7页.

④引自[德]伊曼努尔·康德著,何兆武译.《优美感与崇高感》,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译序第11页.

⑤《论优美感和崇高感》,《康德全集》卷二,第220页。转引自[德]伊曼努尔·康德著,何兆武译.《优美感与崇高感》,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译序第10页.

猜你喜欢

康德崇高美感
几何映射
秋冬的暗黑浪漫
艺术百家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
自然美感的桌子
漫画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
The 11 Well-known Kite Families in Weifang
The Four Crafts of Kites
The “Crane and Celestial Boy” K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