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形象看早期性别认识的转换

2020-07-13华南师范大学广州510006

名作欣赏 2020年14期
关键词:上古女娲嫦娥

⊙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 510006]

一、中国古代神话主要女性形象概述

上古女神神话是中国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中国神话中“原生态”神话。陈建宪将神话研究分为三类:第一类,按照“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及其以前的初民所创作和讲述的神话”的纯粹自然的“原生态神话”;第二类,属于“产生于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及其以前时期,但流传于这一时期之后”的“在民间以及口头流传的再生态神话”,如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等;第三类,产生于原始氏族公社以后,由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时期,在民间流传以及出现在文献典籍中的女神。中国古代神话中主要女性形象可以分为独立形象和依附形象两大类。

(一)独立形象

在早期的神话传说中,神话主要分为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战争神话和发明创造神话等几个类型。其中主要女性形象出现在始祖神话中,而其中很多女性都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魅力。

1.女娲神话。

女娲是我国上古神话中的神,有关其的神话传说为女娲补天、女娲造人、女娲与伏羲等。相传女娲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后,用黄泥造出了人类,因此有“大地之母”之称。另有一说是女娲与其兄伏羲相结合,制定嫁娶之礼,解决了人类婚配的问题,使人类能够代代相传至今,于是奉女娲为人类之始祖。女娲补天则是讲其在人类遭遇天灾之时奋不顾身炼石补天的英勇故事。从以上传说都可看出,女娲作为公认的人类始祖,居于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具有较高的被尊崇的地位。

2.嫘祖神话。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乃黄帝正妃。”也就是说,华人自称是黄帝的子孙,那也无一例外都是嫘祖的子孙,嫘祖也被认为是中华儿女的伟大母亲。

相传嫘祖年少时每天都外出采摘野果以侍奉家中父母,从小便承担起照顾家庭等责任。嫘祖后来还发明并且传播了养蚕缫丝,被后世尊为蚕祖,被民间称为蚕神娘娘;她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去寒避暑的物质文明,其“创造、发明、奉献、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更是照耀千秋万代。

3.山女(英古)伏旱魔传说。

传说在远古时候,丽江边有一个寨子附近有一生性残暴的旱魔,它带来的严重旱灾使当地民不聊生。寨子里有位姑娘叫英古,无论是上山采伐、下湖捕鱼,还是在田间种地、家中织麻,在当地都是百里挑一的好手。她和百姓不愿再受旱灾之苦,便决定到东洋大海请龙王来解救人们。最后在龙王的帮助下,旱魔被成功杀死,因此壮烈牺牲的英古也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

(二)向依附形象转变

后期,神话传说中的女性形象开始逐渐向依附男子方面转变。

1.孟姜女哭长城。

整篇传说叙述了孟姜女和范喜良的凄美爱情,但侧重于对范孟二人的感人爱情以及对孟姜女对于丈夫和婚姻的坚贞不渝的歌颂。孟姜女形象与前文所述的为天下苍生奉献的女神形象相比,人格力量开始减弱,主要作为一个“良妻”的形象被固化下来。

2.嫦娥传说。

最广为流传的版本是嫦娥知道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了不死之药,成仙心切,偷吃了不死药飞到月宫。但随着1993 年王家台秦简《归妹》的出土,将嫦娥神话的文献记录时间提前到了战国时期,且打破了学术界长期存在的嫦娥神话从属于羿神话的看法,基本洗刷了嫦娥背夫无德的千年罪名,开启了嫦娥神话独立研究的新时代。具体研究情况不在这里赘述。但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嫦娥这一女神形象并不再像女娲、嫘祖等那样完美无缺,许多学者对其颇多微词,认为嫦娥是为了一己私利背叛丈夫的无德女子。

(三)趋势概述

从上文列举出的几个女神形象可以看出,早期神话传说中的女神形象多被奉为对人类起源与发展有巨大作用的“始祖”,且在其成长过程中也多会提到:女子能承担较大的家庭责任,照顾父母,维持生计,与恶势力勇敢斗争等,有很强的母系社会的特征。后期随着伦理制度的逐渐建立,上古女神逐渐依附于男神,故早期出现的女神神性被后来的男神所取代。如张晶所说:“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很多女性都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魅力,如女娲。在有关女娲的神话中,她被塑造成一个经过辛勤的劳动和奋力的拼搏,重整宇宙,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必要的自然条件的人类的始祖,女娲的形象中充满着对人类的慈爱之心。但自《诗经》以降,女性形象中这种自觉的人格力量逐渐减弱,直至完全成为男性的附庸,女性自身的存在不再具有独立的价值,而仅仅成为男性价值的副产品。”

二、神话中女神数量现象概述与分析

古代神话中男女形象比例的转变,预示着时人性别认识的转变。关于中国古代神话中女神形象数量的研究,杨晓峰提到:“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数量就要少得多……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数量只有区区三十一个。除了为数不多的传奇故事,比如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嫦娥奔月之外,很少再有与女神相关的神话传说了。”早期的始祖神话等多以女神形象为主,后期则有战争神话、洪水神话、发明创造神话等,如鲧禹治水、炎黄之战、黄帝战蚩尤、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等,均为男神形象占主导。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主角,要么是女性占主导,要么是男性占主导,并无男女平等出现的现象,且呈现出女性逐渐衰落,男性占据上风的趋势。仅就文献记载的神话传说材料来看,我国上古女神神话存在于传世文献的叙事方式有如下特征:“第五,上古女神神话一般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历了神话的历史化、伦理化、世俗化这样一个流变过程,这个过程使很多神话被删减或重塑;第六,随着父权制的强大,上古时期的女神独立个性、被尊崇的地位随着男性话语权的强大而集体走向没落;第七,随着宗法制度的形成,伦理道德规范的强化,上古女神神格出现降格现象,女神逐渐依附于男神,所以早期出现的女神神性被后来的男神所取代。”

三、原因探究

(一)母系社会为早期女神形象奠定基础

母系氏族社会是人类社会产生的早期阶段,也是产生上古女神神话的重要阶段,上古女神神话是诸多神话的源头,女性在这一阶段具有较高的被尊崇的地位。母系社会在采摘食物方面,女性更为突出,故女性地位高于男性,所得到的独立人格描写也突出得多。女性最重要的一个创造,便是天赋的自然存在的创造——生殖,这一创造在人类历史的特定时期为女性角色赢得了史无前例的骄傲和辉煌。人的生育和繁殖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很早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以此为启发,把宇宙万物的起源归因于女神的生育。不过在后期,被原始社会奉为神能宝贝的女子生育功能,反而成了女性备受歧视的根源之一(生育期行动不便、工作效率降低、受人控制等),且生育繁殖的控制权转移到男性身上。

(二)社会特征转变对女神形象的影响

男女在社会分工方面的转变,推动了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神话中男女神形象的关系演变也大致遵循这一规律。早期神话中多是以女性占主导(如女娲造人),是由于人类的对于生育现象的无知,对于生育、生命的本能敬畏和崇拜,加上在母系社会中,生活来源主要依靠采摘食物,而女性在这一方面更为突出,女性掌握了生育和生产两大方面的主动权,所以地位高于男性。而当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打猎成为食物重要来源,劳动力也主要依靠男性,男性地位由此上升,文学形象也多为男性占主导。同时,人类的知识水平上升,伦理宗法制逐渐固定,书写整理前期文学遗迹的主动权也多掌握在男性知识分子手中,为了巩固男性统治,出现了有意识的引导,推翻母系统治,形成压迫女性的体制性的认知。赵自勇提到:“《淮南子》在用阴阳学说整理神话的过程中,也记录了一位女性大神的神话,即女娲补天。女娲……虽不为男性统治的国家所重视,但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却很高。置如此大神于不顾,决非《淮南子》所愿为。而将男性置于女性之下,为男性社会所不容,女娲补天神话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功成后的女娲,与伏羲并称二皇,终归于‘道’统……”可以看出,在主要记录神话的著作《淮南子》中,便已存在带有主观性的神话整理。

四、小结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形象从鼎盛到逐渐衰落,男神形象逐渐占据上风,体现了人们自古以来对于两性关系的观念发展。男女两性关系上的不平等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的,应该也必然会随着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减小并最终走向平等。未来的社会应该是男女角色共同发展的社会,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应做出共同的努力。

① 陈建宪:《神话解读·母题分析方法》,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4—15页。

② 〔汉〕司马迁:《史记》,线装书局2006年版,第1页。

③ 蔡先金、李佩瑶:《嫦娥神话演变及其主题》,《东岳论丛》2013年第2期。

④ 张晶:《论古希腊与先秦时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文学教育(上)》2011年第2期。

⑤ 杨晓峰:《中国与古希腊神话中女神形象的对比》,《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第12期。

⑥ 马玉珍:《中国上古女神神话研究现状综述——兼论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35卷第5期。

⑦ 赵自勇:《〈淮南子〉对上古神话的整理》,《安徽史学》2009年第4期。

猜你喜欢

上古女娲嫦娥
12345,“嫦娥”奔月那些事儿
了不起的“嫦娥”家族
女娲
上古
女娲造人
转角遇萌物
女娲补天
“嫦娥”为何撞月?
上古、中古与三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