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森林旅游核心问题研究进展及趋势

2020-07-13隋新玉刘兴双

文景 2020年2期
关键词:森林旅游研究

隋新玉 刘兴双 王 慧

(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广泛传播,森林旅游产业研究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森林旅游具有低碳环保、康养休闲等多种优势和功能,其优质发展是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载体与途径,更是实现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跨越的重要平台。1960 年美国举行的第五届世界林业会议将森林游乐作为森林多目标经营的五大项目之一,由此成为森林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各国积极进行自然保护区及国家森林公园的规划,对森林旅游的研究开始得到重视。国际上对森林旅游的研究始于1872 年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建立,国外森林旅游的研究热点集中于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对森林旅游者的支付意愿(Tyrväinen,Mäntymaa & Ovaskainen,2014)、利益相关者冲突(Bakhtiari,Jacobsen & Jense,2014)与 管 理(Matilainen & Lähdesmäki,2014)展 开 研究,同时注重旅游气候变化对森林旅游地发展的影响(Endler & Matzarakis,2011)、森林旅游效益(Mayer,2014)以及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Chaplin & Brabyn,2013)等方面。国内对森林旅游的探索始于1992 年,由最初的基础理论研究逐渐向实践案例转变,由质性分析逐渐向利用理论模型开展定量分析与质性分析相结合转变(钟林生、马向远、曾瑜皙,2016),注重森林旅游产品开发(王爱,2013)、森林环境保护(戚连忠、袁位高、江波等,1998)、森林旅游影响(黄秀娟、林秀治,2015)与评估(但新球,1995)等多方面。自进入20 世纪以来,伴随着国家森林生态建设与绿色发展理念的政策导向,森林旅游得以快速发展,学者们也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但研究现状总体上仍呈现出“重实践轻理论”,缺乏科学性、系统性、聚焦性的文献梳理及对核心研究内容的总体把握。因而,本文将借助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 对国内森林旅游的核心研究内容进行梳理与总结,以期寻找发展规律,为未来森林旅游的研究工作提供方向,为森林旅游产业的优质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 数据来源

为尽可能覆盖森林旅游的研究内容并筛选出核心问题,本文选取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进行高级检索,检索主题分别为“森林旅游”“森林游憩”“森林休闲”“森林公园”“森林游乐”“森林康养”,期刊来源选取“核心期刊、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至2019 年3 月,共得到2 732 篇文献,对检索结果进行去重及删除期刊会议征稿、书评语、报道等不相关条目,最终得到1 019 篇相关文献作为国内森林旅游研究的分析样本。样本文献的发表时间跨度为1992 年至2019 年,说明国内关于森林旅游的高水平学术研究始于1992 年,且数量自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呈波动上升态势,尤其自2016 年起,随着党的十八大与十九大数次强调注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政策性导向,国内森林旅游研究逐步深入,研究方法多以定量研究为主。

2. 研究方法

CiteSpace 软件基于共引分析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对特定领域文献进行计量,可以探寻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知识拐点,确定某个学科或知识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热点与趋势,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形成对学科演化潜在动力机制的分析和学科发展前沿的探测(赵丹群,2012)。研究热点是对内在逻辑联系密切且数量较为集中的某一科学问题或主题的集中反映。关键词是作者对其文章的高度凝炼与总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章的核心主旨。通过分析某一领域文献关键词的频率及中心性的聚合关系,能够识别得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郁琦、李山、高峻,2019)。本文借助CiteSpace 软件,对样本文献的高被引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关键词分布图谱,经LLR 相似算法得到国内森林旅游核心研究领域,通过科学计量分析得到各类别的前沿文献及高频关键词,再通过精读代表性前沿文献,结合聚类图谱,进一步归纳总结并分类得到国内森林旅游研究的核心内容。

二、国内森林旅游研究热点

1. 国内森林旅游研究热点分析

本文利用CiteSpace 软件对样本文献进行关键词分析,共得到129 个关键词节点和265 条节点连线,连线代表关键词间的共词关系(见图1)。通过分析森林旅游研究关键词的时区演化图谱表征,剔除与森林旅游研究关联度较低的关键词后,总结得出森林旅游研究热点的发展脉络。其中,出现频率前十名的词依次是旅游资源、森林康养、国家森林公园、游客、影响因素、评价、可持续发展、森林游憩、游憩价值和旅游解说。关键词中心性的高低反映着词语的重要性,中心性较高的词语包括游客、旅游资源、国家森林公园和旅游产品。从关键词词频与中心性的计量结果来看,国内森林旅游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森林旅游资源、国家森林公园、森林康养旅游以及游客体验与需求4 个方面。

图1 1992—2019 年森林旅游关键词时区演化图谱Fig. 1 Evolution map of forest tourism keywords time zone from 1992 to 2019

(1)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森林旅游资源是森林旅游产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学者们主要从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评价与保护以及森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展开研究,具体包括森林旅游资源的深度整合开发研究(刘战慧,2005)、综合评价研究(马剑英、孙学刚、贾戎,2002)、森林旅游资源评价方法研究(赵红霞、刘伟平,2006)、森林旅游资源的动态性保护(贾启明、马秀娟,1997)以及森林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陈玲玲、屈作新,2016)。

(2)国家森林公园的空间结构、承载力分析与评价研究

国家森林公园是森林旅游资源的主要载体,学者们着重围绕国家森林公园的空间结构、资源承载力、竞争力、开发评价以及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研究。李东瑾和毕华(2016)通过定量方法对国家级森林公园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格局和分布均衡性进行探索;李剑锋和苏建军(2015)则运用AHP 方法对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开发进行评价;唐笛扬、张建国和崔会平等(2018)从旅游形象感知要素特征角度对森林公园进行研究。

(3)森林康养旅游研究

“2030 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使得森林康养旅游备受学者关注。吴后建、但新球和刘世好等(2018)对森林康养旅游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李济任和许东(2018a / 2018b)对森林康养旅游的评价体系以及资源开发潜力进行了初步探索。但就总体而言,我国森林康养旅游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体系、功能开发、生态价值评估及森林康养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

(4)森林旅游者的低碳行为特征与感知研究

森林旅游者是森林旅游的主体,其体验感知直接影响森林旅游目的地的效率评价,其行为特征也为森林旅游的开发提供方向。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影响下,学者们开始对森林旅游者的低碳旅游行为意愿展开研究,具体包括森林旅游者的碳补偿决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王立国、陈美球、缪光平等,2018),低碳出行意愿(毕竟、罗艳菊,2014),低碳认知、意愿与行为(唐承财、于叶影、杨春玉等,2018)、森林旅游低碳化游客管理(陈秋华、洪小燕,2012)等方面。

从研究的学科背景及方式方法来看,关于森林旅游的研究以旅游学(张玉钧,2011)和林业学科(项卫东、薛建辉,2000)为主,同时不断与以生物学(韩福丽、张继梅、王海荣,2017)、地理学(仇维佳、谭益民、张双全,2016)以及经济学(于洁、耿玉德,2018)为代表的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研究。研究方法也由质性分析(但新球、周光辉,1994)过渡到定量研究(陆琳、张传军,2008),再逐步向以定量为主导与定性研究有效结合(范黎丽,2019)的方向转变。

2. 不同时间段森林旅游研究关键词演进的轨迹

从时间维度来看,国内对森林旅游的研究脉络呈“实践研究—理论研究—实践理论相结合”的态势,研究过程可以概括为4 个阶段:起步阶段(1992—1997 年)、过渡阶段(1998—2011 年)、发展阶段(2012—2015 年)和提升阶段(2016 至今)。

(1)起步阶段(1992—1997 年)

该阶段多为实证研究,学者们更为注重森林旅游资源与产品的开发及建设研究。自1992 年原国家林业部成立森林公园管理处开始,国内学者开始关注森林旅游的发展。虽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但部分学者从整体角度对森林旅游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但新球、周光辉,1994),初步探讨了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任新理,1997)及评价(李春干、赵德海、卫日强,1996),更有学者就某一具体省份的森林旅游产品开发进行研究(司瑞雪、李经天、陈长生等,1997)。

(2)过渡阶段(1998—2011 年)

该阶段,学者们重点关注环境资源及森林旅游的相关理论,具体包括对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 分析(李霞,2012)、RMP 分析(何尤刚,2010)、森林旅游产品的适宜性评价(闫淑君,2007)、森林旅游环境承载力(于波涛,2008)以及森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3)发展阶段(2012—2015 年)

此时期的学者们更为注重森林旅游服务质量评价及深层次产品的开发与游客感知研究,理论研究逐步深入。李有绪和陈秋华(2015)通过构建森林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对城郊森林旅游的服务供给质量进行了评价研究;王爱(2013)对森林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深入研究,具体包括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养生旅游产品开发等问题。此阶段,受到生态文明建设背景的影响,学者们开始关注森林旅游者的低碳旅游实现方式(张林云、陈贵松,2014)、行为意向(陈秋华、郑小敏,2013)、游客管理(陈秋华、洪小燕,2012)和评价指标(陈秋华、郑小敏,2013)方面的研究,同时,还对森林旅游解说(杨财根、郭剑英,2014)进行初步探索,扩充了原有森林旅游研究的理论体系。

(4)提升阶段(2016 年至今)

在国家倡导文旅融合、提高产业供给质量的大背景下,该阶段的研究内容开始融入森林旅游文化元素,学者们开始关注森林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发挥其康健身体、修养身心的旅游功能,森林旅游研究得以全面提升。陈焱、朱梦旗和陈磊等(2019)从香文化的理念出发,对森林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进一步研究,提出开发香景、节日、住宿、香事和纪念等五大类型的森林香文化系列旅游产品;陈丽军、苏金豹和赵希勇等(2019)以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对其产业优质化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森林旅游的多功能性开发研究是自2016 年起至今学者们重点关注的内容,其中对森林康养功能的开发研究最多,主要包括对基础理论(吴后建、但新球、刘世好等,2018)、资源评价与开发潜力(李济任、许东,2018a/2018b)、游客行为(王立国、陈美球、缪光平等,2018)与意愿(毕竟、罗艳菊,2014)等方面进行研究。

三、森林旅游研究的核心内容

为厘清森林旅游的核心研究内容脉络,本文依据CiteSpace 软件对关键词聚类分析得出的分布图谱(见图2),通过LLR 相似算法得到十个大类(#0 森林公园、#1 森林生态系统、#2 国家森林公园、#3 森林旅游、#4 森林生态安全、#5 价值评估、#6 张家界、#7 旅游资源、#8 旅游解说、#9 旅游效率),并结合前沿文献内容,系统归纳分类得到国内森林旅游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森林旅游的内涵与外延、森林旅游目的地、森林旅游客源市场、利益相关者、影响及评估、效率与空间结构特征6 个方面。

图2 1992—2019 年森林旅游关键词分布图谱Fig. 2 Distribution map of forest tourism keywords from 1992 to 2019

1. 森林旅游的内涵及外延

对森林旅游概念的界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认为森林旅游是任何形式的野外游憩活动(于开锋、金颖若,2007),狭义上则认为森林旅游是旅游者在业余时间以森林为背景而进行的各种游憩活动(李向明,2001)。学者们还从游客体验(王兴国、王建军,1998)、旅游审美(贺建伟,2009)、资源利用(张文娟、马履一、杨军,2016)的角度对森林旅游的概念加以界定。综合现有学者对森林旅游基本内涵的研究成果,将森林旅游内涵概括得到以下属性:(1)以森林生态环境为基础;(2)有益于旅游者身心健康并使旅游者获得愉悦;(3)游憩活动;(4)可持续管理;(5)文化性;(6)绿色生态保护。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森林旅游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森林旅游内涵研究的外延,涉及森林旅游资源、森林休闲旅游、森林养生旅游以及森林康养旅游等方面,具体包括对森林旅游资源的内涵(陈小琴,2006)、分类(罗芬、黄清麟、张寅等,2014)及特点(卢春英,2005)的研究;对森林休闲旅游的内涵辨析(叶晔、李智勇,2009);对森林康养旅游的内涵及特点(丛丽、张玉钧,2016)、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李济任、许东,2018b)等方面进行研究。

2. 森林旅游目的地研究

(1)森林旅游管理

森林旅游管理包括3 个方面:首先是游客管理。游客管理是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实现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学者们主要从游客行为管理及管理模式方面展开研究,以游憩承载力(RCC)(陈秋华、洪小燕,2012)、游憩机会图谱(方世明、易平,2014)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总体上缺少对游客安全管理以及服务管理的深入研究。其次是社区管理。社区管理是构建森林旅游管理体系的核心,其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在当地居民的有效参与、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森林旅游文化内涵的增强和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社区管理的研究主要涉及管理政策(陈清惠,2018)、社区居民参与(修新田、陈秋华、赖启福,2015)以及评估(秦彦、沈守云、吴福明,2010)等方面,在当地居民感知、社区参与可行性等理论性问题方面尚有待深入。再次是环境教育与自然教育。森林公园既拥有丰富多彩的自然文化资源,也有丰厚的生态文化底蕴,是民众接触自然、感受自然,进行保健、养生、旅游的首选场所。森林旅游是实现生态环保与森林景区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深度旅游方式,是具有双向责任制的旅游模式(王屏、戴年华、欧阳雪莲等,2016)。国内对于森林旅游环境教育、自然教育的研究较为缺乏,大部分学者集中在对旅游解说的规划(邱晓霞,2008)、游客解说需求与媒体偏好(罗芬、罗翊祯、李雪丽等,2019)以及解说效果(王屏、欧阳雪莲、栗丽等,2017)等方面的探讨,缺少通过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资源培养游客欣赏自然、尊重生命、培养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活价值观的理念。

(2)森林旅游目的地开发建设与规划

森林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建设与规划是实现森林旅游优质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学者主要集中于森林旅游开发现状、开发模式、开发策略与综合评价研究方面。前期针对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分析,学者多采用SWOT 分析法(李霞,2012)和RMP 分析法(何尤刚,2010),结合分析结果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Zhong、Deng 和Xiang(2008)则将旅游生命周期理论引入对森林旅游开发的研究当中,分析其对国内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适用性。

(3)森林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价与评估

旅游资源评价是进行旅游开发的前提和保障旅游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对森林旅游资源的评价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风景资源及游憩价值方面,研究方法以定量分析为主。在对森林生态环境进行评价时,学者们主要采用构建指标模型评价法、聚类权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层次分析法、P-R 评价法、旅行费用法以及条件价值法进行评估(但新球,1995)。在对森林旅游资源的游憩功能价值进行评价时,绝大部分学者使用条件价值法(尤建林、陈献志、孙德斌等,2011)和旅行费用法(尤建林、韦新良、李东等,2009)进行测算。

(4)旅游目的地保护

对森林资源的保护研究主要涉及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可持续发展问题、环境生态补偿、环境质量变化与动态监测保护等方面。研究表明:森林公园的环境易受到景区建设、游客活动和森林砍伐等因素的干扰(潘明慧、袁轶男,王亚蕾等,2020);对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有适度性且注重环境效应的影响,学者们提出了建立森林旅游资源动态保护体系(Lin,2019)、外部环境成本补偿机制(易艳,2011)等措施。

3. 森林旅游客源市场研究

(1)森林旅游者

对森林旅游者往往以森林旅游的概念为基础进行界定,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旅游者行为分析法,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森林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唐承财、覃浩庭和范志佳等,2018)、感知偏好(董楠、张春晖,2019)进行研究。综合当前国内对森林旅游者行为特征研究的成果(车自力、杜忠潮,2007;毕竟、罗艳菊,2014;张林云、陈贵松,2014;陈新颖、彭杰伟,2017;唐承财、于叶影、杨春玉等,2018),可以总结出森林旅游者具有的特点为:①多为中青年;②具有较强的“绿色”环境价值观;③受教育程度较高;④旅行时间较短,以观光为主;⑤重游意愿较高;⑥大多来自邻近地区。

(2)客源市场细分

对客源市场的分类需以旅游者行为特征及其偏好为基础进行划分,较之对森林旅游者的研究,学者对森林旅游客源市场细分的研究相对薄弱。陈丽丽和章家恩(2011)通过对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者行为特征的分析,以空间距离特征、社会经济特征和行为特征等为依据,结合公园打造综合性生态型森林公园的规划发展定位,对公园的客源市场进行细分,得到5 种客源市场类型。

4. 利益相关者

(1)利益相关者构成

对利益相关者的研究一直是森林旅游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益相关者主要涉及政府(李永安,2019)、相关企业(黄秀娟、林秀治,2015)、旅游者(王立国、陈美球、缪光平等,2018)、社区居民(修新田、陈秋华、赖启福,2015)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亓越、马宁、陈建成,2018)等,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是森林旅游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参与者。由于不同利益相关者所进行的旅游活动及利益诉求存在差异,学者对其研究的热点也有所不同(见表1)。

表1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与研究热点Tab. 1 Stakeholders’ interests and research hotspots

(2)利益合作与冲突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有效合作,有助于实现森林旅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将直接或间接影响森林旅游的发展效果。当前,国内对森林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与冲突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利益相关者参与旅游发展的因素(修新田、陈秋华、赖启福,2015)、利益相关者的协同作用(庄惠、龚有坤、陈贵松,2014)、利益相关者补偿意愿(刘照、王立国、程时雨等,2019)以及发展森林旅游的政策影响(周国宏、聂小荣、谢冬明,2018)等方面。

5. 森林旅游影响及评估研究

(1)森林旅游影响

旅游活动会对森林旅游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生态安全以及生物多样性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研究表明,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森林旅游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带动就业(周国宏、聂小荣、谢冬明,2018)、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环境与资源保护以及促进社会文化交流与认同(罗芬、钟永德,2014)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森林旅游活动也会对当地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如破坏环境、降低生物多样性、降低旅游地游览价值和环境质量、影响旅游气氛等(Niu & Cheng,2019)。

(2)森林旅游评估研究

学者们主要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森林旅游个案或某一类型整体的有效性评估,研究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具体涉及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发展、旅游生态位、环境监测、景观质量、服务质量、资源资产评估等内容(见表2)。

表2 森林旅游有效性评估指标示例Tab. 2 Examples of forest tourism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indicators

6. 森林旅游效率与空间结构研究

(1)森林旅游效率研究

学者们主要以国家级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集中在森林旅游效率的区域差异、时空演化、影响因素以及运营效率等方面,研究方法大多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SFA随机前沿分析法、三阶段DEA分析法等。综合研究成果发现,2009 年至2013 年,国内森林公园资源的旅游利用效率有显著提升,各省域之间的效率存在较大差异,地区人口密度、城镇化比率、旅游资源水平、森林公园密度、交通发展水平等因素对森林公园的效率有正向影响作用,而资金投入密度对森林公园的效率有负向影响(黄秀娟、林秀治,2015;丁振民、黄秀娟、朱佳佳,2016;丁振民、赖启福、黄秀娟等,2016)。

(2)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学者们多从空间计量地理学的角度,运用GIS 技术对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布、可达性、聚集程度进行定量分析。仇维佳、谭益民和张双全(2016)运用聚集分形理论分析了湖南省国家级森林公园未来的重点开发领域与发展趋势;李东瑾和毕华(2016)定量研究了国内780 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格局与分布均衡性;杨丽婷、刘大均和赵越等(2016)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布及其可达性进行综合分析,比较了不同等级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异。

四、趋势分析

从文献计量统计结果来看,国内对森林旅游研究的成果不断丰富,着重关注对森林旅游效率及森林康养旅游的研究,但仍存在研究方法缺乏创新、实践型研究缺乏广度与深度、理论体系有待健全等问题。森林旅游是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充分发挥森林旅游的生态价值,以“旅游+”理念有效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注重游客需求与体验,不断融入森林文化元素,实现“林旅文化”产业的形成,对落实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弘扬生态文化以及促进森林旅游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未来国内森林旅游研究可能呈现如下趋势:

1. 注重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实证研究

关于森林旅游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随着林业学、旅游学、生物学、地理学以及经济学等学科的发展,未来对于森林旅游的研究方法将注重“定性量化”,即既有总结分析又有科学的量化依据,从而建立多元化理论模型,深入研究森林旅游的发展状况。同时,将注重多角度、跨学科的融合,以“旅游+ N”的研究视角创新森林旅游研究方法,拓宽研究范围。

2. 注重森林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及多功能发挥与融合

在应用研究层面,未来学者们将更加关注森林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以及对森林旅游康养功能、研学功能、科普功能与生态文化功能的发挥与融合。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健康中国的政策号召下,近年来有关森林康养旅游的研究成果呈快速增长态势并将会继续保持。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未来各地对森林旅游产品的开发应以旅游者需求为导向,注重游客的体验与感知,充分发挥森林旅游的康养功能、研学功能及生态文化功能,增强游客的森林旅游生态教育,以游强体,以游强智。

3. 强化森林旅游理论体系研究

在理论研究层面,学者们将不断丰富森林旅游的理论体系,注重宏观与微观层面的并行研究。以往对于森林旅游的研究尚未成熟,所涉及的学科较少且研究角度缺乏创新;在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于森林旅游内涵、森林旅游目的地系统、森林旅游客源市场系统、森林旅游支持系统、森林旅游影响与效率系统等方面;有关森林旅游的概念界定也尚未形成统一,理论体系不够健全,有待进一步细化。随着森林旅游研究的进展及实践发展的需要,学者们亟需构建并完善森林旅游理论体系及其内部要素;同时,深入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市场营销以及如何平衡森林旅游资源开发、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一步丰富相关理论。

4. 注重森林旅游的旅游流研究

旅游流是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能否得到合理利用的重要体现,更是对游客体验感知及旅游需求的反映。当前,国内对旅游流的研究已有文献成果230 篇,主要研究方法为社会网络分析法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旅游流、入境旅游流方面,尚未有学者对森林旅游流进行研究。在大力倡导以游客需求为导向的旅游供给侧发展中,未来学者们可能将继续关注森林旅游流的研究,包括森林旅游流的空间分布特征、交互效应及其规律性等方面。关于森林旅游流的研究对明确森林旅游者的有效需求、创新森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开拓森林旅游市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

猜你喜欢

森林旅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哈Q森林
旅游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