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背景下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0-07-12许艺娜

海峡科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农科农林应用型

许艺娜

新农科背景下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许艺娜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当前,“三农”工作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如何养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应用型农林人才,顺应高等教育改革趋势,是传统农科院校面临的重大任务与挑战。该文以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休闲农业规划与设计的教学改革为例,从具体实践中探索应用型农林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路径,包括: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课程理念,创设课程培养方案,提升教学培养体系,革新教学举措以及实施融合发展方略,创造产学研用融通共促的人才培养共同体和生态环境。

新农科 应用型农林人才 教学改革

1 农科类课程教学改革背景

1.1 乡村振兴与新农科建设时代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三农”工作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继而提出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的五大振兴领域和要求。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指出要“深化农科教结合”,“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流农林人才,为乡村振兴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服务美丽中国建设”[1]。同年11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新时代云南省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说,“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加快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因此,基于乡村全面振兴人才需求的紧迫现实和新农科农林人才培养主动对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要求[2],探索建立具有“一懂两爱”情怀和服务操作技能的应用型农林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1.2 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挑战

1.2.1 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脱节

新农科农林人才培养是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之后,国家为适应乡村发展步伐加快,乡村产业升级的复合人才需求,明确提出的教育转型目标与要求。当前,相比社会发展,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慢拍”“脱节”现象,而背后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有任务繁重时间紧迫的条件不足,有教师知识结构固化和师资培养滞后问题,有课程教学内容“旧瓶装新酒”的实质性问题,有教学改革经验未能及时固化为教学成果并进行推广的问题等。就具体一门课而言,农科应用型课程转型建设需要在教学理念、知识结构、教学设计、教学资源与环境、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性改革,紧密契合新农科人才培养服务于乡村振兴人才市场需求和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

1.2.2 应用型本科建设过程中课程应用程度弱化

受到惯性思维和传统方式的束缚,本科应用型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并未能够摆脱被动式、灌输式教育模式,仍旧以理论教学为主。不仅学时分配上,实践教学比例不足,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化”、实践教学形式化等弱化现象,导致学生实践不足,难以在课程学习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迁移与升华。应该全面地服务于从业人员对于专业化的发展需求,从实践出发,探索形成以增强专业技能,把握知识前沿理论,提高实际运用能力的模式[3]。

2 休闲农业规划与设计课程的定位与目标

休闲农业在将农业与休闲旅游业有机结合的过程中,成为促进农村三产融合的重要途径和新兴业态,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立足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以农业多功能性理论为基础,介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概念及意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模式与特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休闲农场体验活动策划、文化主题休闲农场规划与设计、生态农业规划,以及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典型案例分析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是一门培养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农场规划与设计专业复合技能的应用性课程。

基于新农科适应社会需求以及学科交叉的内在要求,以培养乡村全面振兴复合人才为总目标。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理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知识,并掌握休闲农场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工作程序与操作规程,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

3 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3.1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基于生源质量、就业状况,立足地方发展需求,建立“卓越引领、特色鲜明、协同培养、跨界融合”的应用型农林人才协同培养机制。以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在具体教学中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的教学理念。从课程改革出发,不断加强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加入实操知识的技能板块,聘请农业企业经营者、家庭农场主、企业家等相关行业人员担任合作讲师并开设专题讲座,创造多元协同的人才培养实践平台,优化充实课程建设内容和案例,通过课程的培养人才模式创新,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单元构建,充分发挥课程建设对于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推动建立跨专业、跨学科、多维度、协同化的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机制。

3.2 创新课程理念

休闲农业规划与设计课程改革以培育卓越应用型农林人才为指引,立足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需求,基于能力导向、实践操作的卓越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理念,提出“贴近产业、应用导向”的课程理念。根据课程的功能定位,加强课程应用型改革建设,从知识、技能、能力三个维度提升学生创造力、实践力、适应力。

3.3 创设课程培养方案

根据专业培养方案要求,提出该课程产学研用的创新型、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真实世界相联系、课内和课外相协同,探索形成多维度、全过程、多元协同培养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课程方案,包括创新课程内容与特色、革新课程授课方式、创建实践教学平台、指导学生研究社团、强化科研训练与竞赛指导等。统筹校内校外资源,邀请校外涉农领域经营者授课,增强课程与现实需要的拟合度。

3.4 提升教学培养体系

休闲农业规划与设计面向三个专业开课,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方向课、旅游管理专业和农学专业的选修课,有利于在分组学习时形成不同专业知识互补。根据“知识—技能—研究—应用”能力培养路径,通过不同专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形成“理论教学、实际操作、科研训练、专业竞赛”四位一体的教学培养体系。

3.5 革新教学举措

根据“四位一体”教学培养体系,革新教学方式与手段,采用“问题驱动,线上线下,课赛结合”的教学举措。立足乡村实际发展需求,不断补充更新教学内容,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板块,以问题为导向,强化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开通网络资源共享课,线上授课与线下教学紧密契合,丰富授课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同时,通过“阡陌杯”休闲农业规划、创意、设计的校内学科竞赛,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大赛等各级各类赛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高学生在休闲农业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

3.6 实施融合发展方略,创造产学研用融通共促的人才培养共同体和生态环境

实行教师脱产专业实践轮训制度,加强课程教师团队师资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充分借助并积极拓展课程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已建设30个可供开展实践教学和实训操作的教学基地,涵盖经济管理综合实验室、农村发展规划与案例讨论实验室、创新创业训练实验室、实验教学文化沙龙区等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可提供休闲农业规划与设计的仿真训练和创新创业训练;校外实践基地则包括行政村、政府机构、科研中心、休闲农场、农业企业、企事业单位等,积极对接社会发展一线需求,检验和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实效性和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在合理统筹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人才培养资源之外,上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SPOC课程,开辟多重学习空间。同时发挥学生自主平台——休闲农业协会这个学生社团在推动课程建设和带动应用能力提高的作用,初步形成“师傅授徒”模式,学生结成学习对子,延伸课堂,提高学习效率。

[1] 教育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R/OL].(2018-10-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0/s7949/201810/t20181017_351891.html

[2] 新农科到底是什么?[EB/OL].(2019-07-17).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392 63660491661327&wfr=spider&for=pc

[3] 福建农林大学科协.福建省休闲农业学科建设与发展研究[J]海峡科学,2015(1):82-88.

2017年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休闲农业规划与设计》精品资源共享课”(编号:jx180206)教学研究成果;2018年福建省应用型学科“农林经济管理”应用型学科建设方向1——农村与区域发展(编号:yx180205)。

G642

A

1673-8683(2020)01-0092-03

猜你喜欢

农科农林应用型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