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太山佛舍利装藏特点及其出土意义
2020-07-12
山西省太原市文物局祠公园 山西 太原 030025
太原,古称晋阳。三面环山,只有西南通过汾河谷地与关中平原相连。自公元907年大唐灭亡后,尽管五代十国53年内龙腾虎跃,离开长安的晋阳,却彻底沦为一省之城。但在它的身上依然留存着大唐北都的影子,随着太山龙泉市佛舍利的出土,其繁复雍容的装藏特点,证实了中国历史与太原的兴衰亦休戚相关。通过对太原太山龙泉寺佛舍利及五重宝函的研究,或可找到这座城市曾经繁荣兴盛的影子,亦可通过这些厚重的历史找寻到这座城市高度的文化自信,并以此挖掘和整理出太原城市文化内涵中积极的时代意义。
一、太山佛舍利五重棺椁发现及发掘
2008年5月8日上午10时左右,太山文管所因消防蓄水池年久渗水,正组织工人在蓄水池旁进行开挖,突然碰到了坚硬的石板,随后陆续出现了石条、石块等物件,之后,竟然出现了一个“石门”。
太山文管所随即对该处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该遗存曾是一座佛塔的遗址,塔基上部已完全损毁,仅残留一块呈长方形的塔基。塔基中部下方,是用砂石筑砌的大约1平方米的地宫,由过道、石门和地宫主体组成。石门两侧各有一尊浮雕力士像,微向前倾,上身赤裸,下身着羊肠大裙,动作夸张,神情威猛,为唐代石雕之精品。经过发掘,六边形的地宫内出土了一座长约58厘米的石函。出土宝函共分石函、木椁、鎏金铜棺、银棺、金棺五重,为典型的唐代佛舍利瘗埋形制,其精美的金银细工透露着盛唐时期的制作工艺。
二、太山佛舍利与国内其它几处佛舍利装藏特点比较
在太山佛舍利出土之前我国境内已知舍利分布有七处。从这七处佛舍利的装藏繁复程度来看,由于宁波阿育王寺的佛舍利装藏只存在于传说中,其实物并未公诸于世;北京西山灵光寺的佛牙舍利,历经辗转,后又经战火,发现时也仅置于一沉香木盒中,这两处不作为本文研究对象。仅选取镇江甘露寺铁塔释迦佛舍利、苏州虎丘塔迦叶佛舍利、北京房山云居寺雷音洞释迦佛舍利、陕西法门寺地宫释迦佛指骨舍利以及杭州雷峰塔地宫释迦佛螺髻发舍利的装藏特点与太山龙泉寺佛舍利的装藏特点进行比对研究,进一步证实太原作为唐北都时期的存在意义。
1960年镇江文管会在修复甘露寺铁塔时,在塔基三尺半处发现地宫。地宫内放置有一长方形大石函,作东西向,四面题有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四月八日"润州甘露寺重瘗舍利塔记"石刻一方。
1957年,苏州文管会在整修虎丘塔第三层时,发现装有一枚迦叶佛舍利的石函及铁函,在外部包裹的丝织品上,有用墨笔题写的两行字:“□□□恩朗舍此袱子一枚,裹迦叶如来真身舍利宝塔”。苏州虎丘塔舍利在装藏上仅裹以石函与铁函这两重,此两处在装藏规格上均逊于太山佛舍利的五重棺椁。
1981年11月27日上午。当时北京房山县云居寺文物保管所工作人员在清理著名的石经山雷音洞地面时,于原佛座后面地下五厘米处,发现有一方石,下有竖穴,以函套函的方式安置了以汉白玉、青石、白银、白玉四种原料作的五重宝函。在第二重青石函盖上刻有“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岁次丙子四月丁已朔八日甲子于此函内安置佛舍利三粒愿住持永劫”的三十五字铭文。据史料记载,幽州高僧静琬从隋文帝那里得到三颗佛舍利后,即安放在白带山(后称石经山)雷音洞内,只有在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592年)由当时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皇太后迎入宫中供养三日,此外未曾有过移动。由此推断古代佛舍利的装藏与瘗埋非与皇家无关则不可用五重棺椁或更多,这也进一步确定了太山佛舍利与皇家有关。
1987年重修陕西省扶风县的法门寺宝塔,发现了地宫。经考古共发现四枚舍利。其中一枚佛指与“志文碑”上所记载完全吻合,为佛指的中指骨,其余三枚按地宫“志文碑”称之为“影骨”。第一枚舍利安奉在唐懿宗所赐的八重宝函内,为玉质。八重宝函的第八重是宝珠单檐四门纯金塔,舍利安奉在内。最外层檀香木盒已腐朽。第二枚舍利安奉在地宫中室汉白玉灵帐之内,为玉质,灵帐内置放盝顶铁宝函一重,宝函内置一鎏金双凤宝盖纹银棺,舍利安奉于银棺之内。第三枚舍利安奉于地宫后室北侧秘龛内的五重宝函中的白玉棺内。第一重为白玉棺,第二重为镶嵌宝石的水晶棺,第三重为檀香木棺(已朽),第四重为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的银宝函,第五重为盝顶铁函。第四枚舍利安奉于地宫前室阿育王塔内。第一重为鎏金迦陵频迦纹银棺,第二重为鎏金铜浮屠,第三重为汉白玉阿育王塔。八重宝函加阿育王塔这是目前国内发现佛舍利最高规格的装藏模式,自唐武宗灭佛以后,佛教势力受到沉重打击。到懿宗时期,佛教势力又迅速发展起来。唐懿宗本人沉溺其中,广建佛寺,大造佛像,所以在佛舍利的装藏规格上极具奢华。
2001年3月11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杭州雷峰塔地宫进行考古发掘,第一层是一个已经生锈了的大铁函,当考古专家打开了100多公斤重的铁函时,发现了用金棺盛装“佛螺髻发”舍利的纯银阿育王塔一座阿育王塔通体呈纯银质地,外表局部被镶嵌上鎏金。杭州雷峰塔地宫佛舍利的装藏规格是三重,只是取金棺银塔等同于金棺银椁,亦是瘞埋佛舍利的高规格。
从以上几处已出土的佛舍利装藏特点可以看出太原太山龙泉寺出土的佛舍利以五重金棺银椁瘞埋规格进一步证实了专家的推断,太山龙泉寺佛舍利瘞埋时期大约在唐高宗或武周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的盛唐时期,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当时太原作为唐北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占有重要一席。
三、太山佛舍利出土对于挖掘和拓展太原城市文化内涵的意义
从太山龙泉寺出土的佛舍利装藏特反映出:体现了太原作为文明交融核心区域具有典型的民族文化特点;另一方面也呈现出当时太原的佛教具有雍容的皇家特点:五重宝函,金棺银椁。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太山龙泉寺佛舍利的装藏特点可看出在两个文明的交叉点上长久形成的晋阳文化特点:开放与创新同在,厚重传统继承中又有保守。而这些都对于当下太原文化内涵的挖掘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太山龙泉市经过两年多的修缮与复建基本恢复到史籍中的唐代风貌,进一步补充了太原城市的景观文化。修缮后的太山景区与晋阳古城、明太原县城、晋阳湖以及周边的天龙山等景区逐步再现了唐玄宗《过晋阳宫》中“井邑龙斯跃,城池凤翔余。林塘犹沛泽,台榭宛旧居”繁荣的盛唐气象。这也对当前太原市建设城市生态景观公园,建设北方园林风格城市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同时,通过对太山龙泉寺佛舍利的装藏文化研究对于挖掘与传承太原礼制与生活习俗文化亦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更对于挖掘与提炼太原的城市精神,提升区域文化自信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